复合式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421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结构,包含:至少一热管、至少一均温板;所述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延伸部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设于该延伸部的两端;该均温板呈环状卷曲选择包覆或圈套或环设或围绕于前述第一端、第二端及该延伸部其中任一,并均温板两端环绕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合式散热结构可同时获得大面积吸热及远端热传导的复合解热方案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散热结构,尤指一种整合大面积吸热及轴向远端热传散热复合式热传效果的复合式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均温板与热管是常见的热传元件,均温板是一种大面积面与面的热传导方式,用于快速均温扩散,其主要系通过一面与热源接触,另一面则设置散热元件诸如散热鳍片,如此将热源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鳍片再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进行散热解热的工作。热管工作原理与均温板大致相同,相同的处都是通过两相流的热交换进行传导热的工作,而热管与均温板不同的处在于,热管属于一种轴向的热传导,主要系的从热管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进行热传导,为一种远端热传导方式。现行有业者将均温板与热管结合使用,以达到同时具有大面积及远端热传导的功效,最常见的系将热管包覆于均温板的气密腔室中或将热管的气密腔室与均温板的气密腔室连结,如此达到将均温板与热管结合使用的效果。上述现有均温板及热管结合的方式于制程中较为繁琐,且真空度不易控制,容易因为失真空而产生不良品,无论是将均温板与热管的气密腔室相互连通,或是将一热管一端插入均温板的腔室内真空气密都不易控制容易泄漏真空,且均温板的腔室也因热管的置入造成气液两项变化的不足严重影响热传效率,且其功能及型态都需要客制化因此无法通用,造成使用上极大的不便与困扰,故如何改善现有技术所带来的缺失,则为现行该项业者首要改善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爰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同时将均温板的大面积热传导及热管的轴向远端热传导作一整合的复合式散热结构。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端、一延伸部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设于该延伸部的两端;至少一均温板,呈环状卷曲选择包覆于前述第一端、第二端及该延伸部的其中任一,并且均温板两端环绕连接。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均温板具有一气密腔室,该气密腔室的壁面设置有一毛细结构,并且该气密腔室内部填充有一工作液体,所述均温板上、下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气密腔室外缘具有一唇边,所述均温板卷曲后,均温板两端的唇边相互连接,该第二侧位于该均温板卷曲的内侧,该第二侧贴设于前述热管的外缘。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均温板的所述第一侧是吸热侧并与至少一热源接触传导热源,所述第二侧是散热侧而能够热传导给所贴附的热管进行热传导,并且该第一侧未与热源接触的其余部位设置有复数散热鳍片。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还具有一第一热管、一第二热管及一第三热管,所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水平并列设置,所述均温板同时包覆于该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外缘,所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与该均温板接触的一端呈扁平状。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均温板具有一气密腔室,该气密腔室的壁面设置有一毛细结构,并且该气密腔室内部填充有一工作液体,所述均温板呈平板卷曲管状,该均温板两端相连接,即该气密腔室环形连通。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热管为一平板式热管,所述均温板卷曲环绕包覆于该热管一端的外缘,所述热管的另一端串设有复数散热鳍片或一散热器或一水冷模块。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热管内具有一真空腔室,并且该真空腔室独立设置。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呈扁平状或椭圆状或方形。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均温板与该热管之间还具有一第一散热器,所述均温板内缘同时包覆该第一散热器一侧及该热管一侧。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中:该均温板外缘表面还具有一第二散热器。本技术此种将均温板包覆或圈套或环设或围绕结合热管的设计可同时提供大面积及远端的热传导效果,由均温板整体环绕包覆于热管与散热器外缘,先由均温板与单一或复数个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再由均温板将热量以大面积的方式传递于热管一端的表面或同时传递给散热器,吸附均温板所传递的热量后的热管一端以及散热器(鳍片),再将热量传递到远端的另一端进行远端热传导将热量带至远端散热,散热器(鳍片)则瞬间散热防止积热,如此可大幅提升散热效能。通过本技术复合式散热结构可解决现有制造技术真空气密不佳的问题,并同时获得均温板及热管两者均温及远端热传导的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第五实施例立体组合图;图7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第七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热管1;第一热管1a;第二热管1b;第三热管1c;第四热管1d;第一端11;延伸部12;第二端13;真空腔室14;毛细层15;工作液体16;均温板2;第一侧2a;第二侧2b;吸热部2c;气密腔室21;毛细结构22;工作液体23;唇边24;热源3;散热鳍片4;第一散热器5;散热鳍片51;第二散热器6。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1、图2,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复合式散热结构,包含:至少一热管1、至少一均温板2;所述热管1具有一第一端11及一延伸部12及一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第二端11、13设于该延伸部12的两端,所述热管1内具有一真空腔室14,并该真空腔室14独立设置并设置有至少一毛细层15及一工作液体16。所述均温板2呈环状卷曲选择包覆或圈套或环设或围绕于前述第一端、第二端11、13及该延伸部12其中任一,并该均温板2两端环绕连(衔)接。所述均温板2具有一气密腔室21,该气密腔室21内部填充有一工作液体23,且该腔室21内壁面设置有至少一毛细结构22,所述均温板2上、下的外侧面具有一第一侧2a及一第二侧2b,该气密腔室21外缘具有一唇边24,所述均温板2卷曲后该两端的唇边24相互连接,该第二侧2b位于该均温板2卷曲后的内侧表面,该第二侧2b贴设于前述热管1的外缘表面,并该第一侧2a与一热源3接触传导热量。请参阅图3,是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结构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所述均温板2的所述第一侧2a设定至少一吸热部2c与至少一热源3接触传导热源,或该第一侧2a设定多个吸热部2c同时与多个热源3接触传导热量并不引以为限。另,该均温板2的第一侧2a的吸热部2c的其余未与热源3接触的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n至少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端、一延伸部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设于该延伸部的两端;/n至少一均温板,呈环状卷曲选择包覆于前述第一端、第二端及该延伸部的其中任一,并且均温板两端环绕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端、一延伸部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设于该延伸部的两端;
至少一均温板,呈环状卷曲选择包覆于前述第一端、第二端及该延伸部的其中任一,并且均温板两端环绕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具有一气密腔室,该气密腔室的壁面设置有一毛细结构,并且该气密腔室内部填充有一工作液体,所述均温板上、下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气密腔室外缘具有一唇边,所述均温板卷曲后,均温板两端的唇边相互连接,该第二侧位于该均温板卷曲的内侧,该第二侧贴设于前述热管的外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的所述第一侧是吸热侧并与至少一热源接触传导热源,所述第二侧是散热侧而能够热传导给所贴附的热管进行热传导,并且该第一侧未与热源接触的其余部位设置有复数散热鳍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第一热管、一第二热管及一第三热管,所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水平并列设置,所述均温板同时包覆于该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外缘,所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与该均温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胜煌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