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360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前纵梁外板包括分别与前纵梁内板上下端连接的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和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前纵梁外板还包括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由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逐渐远离前纵梁内板,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由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前纵梁内板,且与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交汇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比提高,提高了碰撞稳定性;可以减少零件数,因此可以降低车身重量,进而降低车辆制造成本并且提高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身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舱位于车身前端,供动力总成及其它附件的安装,由前纵梁总成、前围板总成、前减振塔总成、空气室总成、前端模块等焊接或螺接而成,是车辆重要的构成部分。纵梁需要增加厚度,并需要增加加强板来吸能;这些会带来零件数量多,重量大,焊点多等不足之处。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机舱前纵梁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的机舱前纵梁的前纵梁外板1’和前纵梁内板2’通常围合成矩形截面形式,纵梁截面尺寸大,零件料厚大,重量高。此外,由于整体结构强度的要求,通常需要在前纵梁内板2’处额外增加前纵梁加强板3’来满足碰撞要求,从而增加零件数量和焊点数量,增加重量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前纵梁结构的问题中的至少一方面。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包括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内板上下端连接的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和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其中,所述前纵梁外板还包括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且与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交汇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的角度范围为0-30°。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的角度范围为0-30°。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内板包括与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连接形成前纵梁上连接段的前纵梁内板上连接段以及与所述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连接形成前纵梁下连接段的前纵梁内板下连接段。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内板还包括前纵梁内板第一本体段、前纵梁内板第二本体段和前纵梁内板第三本体段,所述前纵梁内板第一本体段和前纵梁内板第二本体段分别由所述前纵梁内板上连接段和所述前纵梁内板下连接段朝向车辆内侧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内板第三本体段的上下两端。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上连接段和所述前纵梁下连接段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外板段还包括连接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与所述前纵梁外板段第一本体段的前纵梁外板上过渡段、以及连接所述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与所述前纵梁外板段第二本体段的前纵梁下过渡段。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纵梁本体端部的防撞梁安装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纵梁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构成特别的多边形截面形式的前纵梁结构,相比于常规的矩形截面形式的前纵梁结构,本技术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比提高,提高了碰撞稳定性,相同吸能的情况下厚度和截面更小;此外,由于结构强度的提高,可以省去常规前纵梁结构中的前纵梁加强板,减少零件数,因此可以降低车身重量,进而降低车辆制造成本并且提高燃油经济性。附图说明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图1是现有技术的前纵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前纵梁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前纵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标号:1’-前纵梁外板,2’-前纵梁内板,3’-前纵梁内板加强板;1-前纵梁外板,11-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2-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3-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4-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5-前纵梁外板第一过渡段,16-前纵梁外板第二过渡段;2-前纵梁内板,21-前纵梁内板上连接段,22-前纵梁内板下连接段,23-前纵梁内板第一本体段,24-前纵梁内板第二本体段,25-前纵梁内板第三本体段;3-防撞梁安装板;4-前纵梁上连接段;5-前纵梁下连接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参照图2,本技术的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外板1和前纵梁内板2,前纵梁外板1和前纵梁内板2通过上下两侧固定连接在一起,例如通过焊接。在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前纵梁结构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板3,防撞梁安装板3例如通过焊接连接于前纵梁本体端部。在实际中,前纵梁结构后段连接于车辆的轮罩和前壁板,防撞梁安装板3与防撞梁总成连接,构成车辆的前机舱部分。具体地,前纵梁外板1包括与前纵梁内板2连接的位于前纵梁外板1上部的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和位于前纵梁外板1下部的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连接于前纵梁内板2的上侧,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连接于前纵梁内板2的下侧,例如可以通过焊接实现所述连接。参照图2和图3,优选地,前纵梁外板1呈现为多面弯折结构,具体地还包括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分别由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和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朝向外侧,即朝向远离前纵梁内板2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且交汇在一起。具体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由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朝向远离前纵梁内板2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由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朝向远离前纵梁内板2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在实施例中,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构成完整的多面弯折结构的前纵梁外板1。具体地,前纵梁外板1通过冲压一体成型,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两者连接形成大致V字形的结构。由此形成的前纵梁结构的截面结构的强度得到提高。在实际中,前纵梁外板1还包括连接在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11与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13之间的前纵梁外板上过渡段15以及连接在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12与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14之间的前纵梁外板下过渡段16,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中,前纵梁外板上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包括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内板上下端连接的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和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外板还包括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且与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交汇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包括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内板上下端连接的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和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外板还包括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和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由所述前纵梁外板下连接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前纵梁内板,且与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交汇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一本体段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的角度范围为0-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外板第二本体段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的角度范围为0-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内板包括与所述前纵梁外板上连接段连接的前纵梁内板上连接段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佳吕奉阳潘汉钦陈麒麟郑华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