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1749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雾化箱内的雾化室、排雾室、混合室和加热室、设置在所述雾化室中的超声换能器、设置在所述排雾室中的气泵、与所述气泵连接的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中的风机和加热器以及用于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风排入所述混合室内的排风喷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次超声结合二次热风可使液体雾化成更小的液滴,从而使雾化液滴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流混合组件能促进雾气和热空气充分混合,能提高热空气对雾气的加热效果,利于使雾气形成直径更小的微滴;通过设置自动补液组件,能自动对雾化室进行溶液补充,以维持超声雾化装置的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声雾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声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超声雾化装置在具有多种应用功能,例如可用于空气加湿、空气消毒灭菌或是在医院中用于雾化吸入治疗等等。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超声换能器使液体气雾化,以排入到使用场合中。目前的超声雾化装置仅仅只是通过超声换能器使液体气雾化为微滴时,微滴的直径往往还较大,较大直径的微滴在空气中更容易下沉,而无法悬浮较长的时间,会使超声雾化装置的使用效果降低。例如,超声雾化装置用于消毒灭菌时,若消毒液雾化后的液滴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短,会降低消毒液液滴与空气中的病菌接触的几率,导致消毒灭菌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声雾化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雾化箱内的雾化室、排雾室、混合室和加热室、设置在所述雾化室中的超声换能器、设置在所述排雾室中的气泵、与所述气泵连接的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中的风机和加热器以及用于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风排入所述混合室内的排风喷头;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混合室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雾化室通过所述气泵和排雾喷头与所述混合室连通,以将所述雾化室中产生的雾气输送至所述混合室。优选的是,所述雾化室和排雾室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排雾室和混合室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加热室和混合室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优选的是,所述气泵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排雾喷头伸入所述混合室内,所述气泵通过排雾管道与所述排雾喷头连接;所述排风喷头设置在所述第三隔板上,所述排风喷头伸入所述混合室内。优选的是,所述雾化室中存储有用于产生雾气的溶液,所述超声换能器浸没在所述溶液中。优选的是,所述混合室内还设置有导流混合组件,所述导流混合组件包括柱体导流管、将所述排雾喷头连通至所述柱体导流管的第一进气口的第一进气管、将所述排风喷头连通至所述柱体导流管的第二进气口的第二进气管以及将所述柱体导流管的出气口连通至所述出风口的排气管;所述第一进气口沿所述柱体导流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沿所述柱体导流管的外周壁切向设置,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进气方向垂直。优选的是,还包括自动补液组件,所述自动补液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雾化室侧部的补液口、通过补液管道与所述补液口连通的储液箱、固接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的导向杆、可沿竖直方向滑动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的密封塞、固接在所述密封塞侧部的用于密封覆盖在所述补液口上的密封橡胶片以及通过连杆固接在所述密封塞下部的浮球。优选的是,所述补液口上方的雾化室内壁与所述导向杆之间连接有限位支杆;所述密封塞中部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的导向滑孔,所述导向杆的底部连接有直径大于所述导向滑孔的限位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一次超声结合二次热风可使液体雾化成更小的液滴,从而使雾化液滴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流混合组件能促进雾气和热空气充分混合,能提高热空气对雾气的加热效果,利于使雾气形成直径更小的微滴;本技术通过设置自动补液组件,能自动对雾化室进行溶液补充,以维持超声雾化装置的高效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中的超声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中的超声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的超声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的自动补液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的自动补液组件补液状态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雾化箱;2—雾化室;3—排雾室;4—混合室;5—加热室;6—导流混合组件;7—自动补液组件;10—进风口;11—出风口;12—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三隔板;20—超声换能器;30—气泵;31—排雾喷头;32—排雾管道;50—风机;51—加热器;52—排风喷头;60—柱体导流管;61—第一进气口;62—第一进气管;63—第二进气口;64—第二进气管;65—出气口;66—排气管;70—补液口;71—补液管道;72—储液箱;73—导向杆;74—密封塞;75—密封橡胶片;76—浮球;77—限位支杆;78—导向滑孔;79—限位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箱1、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雾化箱1内的雾化室2、排雾室3、混合室4和加热室5、设置在雾化室2中的超声换能器20、设置在排雾室3中的气泵30、与气泵30连接的排雾喷头31、设置在加热室5中的风机50和加热器51以及用于将加热室5中的热风排入混合室4内的排风喷头52;加热室5上设置有进风口10,混合室4上设置有出风口11;雾化室2通过气泵30和排雾喷头31与混合室4连通,以将雾化室2中产生的雾气输送至混合室4。其中,雾化室2和排雾室3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12,排雾室3和混合室4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13,加热室5和混合室4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14。其中,气泵30设置在第一隔板12上,排雾喷头31设置在第二隔板13上,排雾喷头31伸入混合室4内,气泵30通过排雾管道32与排雾喷头31连接;排风喷头52设置在第三隔板14上,排风喷头52伸入混合室4内。其中,雾化室2中存储有用于产生雾气的溶液,超声换能器20浸没在溶液中。本技术中通过超声换能器20使溶液气雾化,超声换能器20、风机50、加热器51、气泵30均与外部电源连接。其中的溶液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需求进行选择使用,例如水或消毒液或灭菌液等等。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雾化室2中的溶液在超声换能器20的作用下气雾化,雾气由气泵30经排雾管道32、排雾喷头31排入混合室4;外部空气在风机50作用下进入加热室5,加热后的空气由排风喷头52排入混合室4,与雾气混合,对雾气进行加热,可进一步减小气雾化的微滴的直径;最后雾气由出风口11排出。本技术中,通过超声雾化与热风裹挟2种方式的组合,能进一步降低气雾化的液滴的直径,使气雾化的微粒可以较长时间的悬浮在空气中,以实现更好的效果。例如,用于加湿时(溶液选择水),气雾化的水滴在空气中悬浮更久能提高加湿效果;例如用于消毒时(溶液选择消毒液),气雾化的消毒液滴在空气中悬浮更久,能与空气中的细菌充分接触,改善消毒效果;例如用于病菌灭活时(溶液选择生物阻断剂溶液),气雾化的生物阻断剂液滴在空气中悬浮更久,能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充分接触,提高灭活效果;其中可选的,生物阻断剂可为牛\羊乳抗体、卵黄抗体、抗体Fab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声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雾化箱内的雾化室、排雾室、混合室和加热室、设置在所述雾化室中的超声换能器、设置在所述排雾室中的气泵、与所述气泵连接的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中的风机和加热器以及用于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风排入所述混合室内的排风喷头;/n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混合室上设置有出风口;/n所述雾化室通过所述气泵和排雾喷头与所述混合室连通,以将所述雾化室中产生的雾气输送至所述混合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雾化箱内的雾化室、排雾室、混合室和加热室、设置在所述雾化室中的超声换能器、设置在所述排雾室中的气泵、与所述气泵连接的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中的风机和加热器以及用于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风排入所述混合室内的排风喷头;
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混合室上设置有出风口;
所述雾化室通过所述气泵和排雾喷头与所述混合室连通,以将所述雾化室中产生的雾气输送至所述混合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和排雾室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排雾室和混合室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加热室和混合室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声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排雾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排雾喷头伸入所述混合室内,所述气泵通过排雾管道与所述排雾喷头连接;
所述排风喷头设置在所述第三隔板上,所述排风喷头伸入所述混合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中存储有用于产生雾气的溶液,所述超声换能器浸没在所述溶液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双施段生宝李勇谢劲松王红梅丁少华陈晔洲王玉珏刘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