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布料毯层、第一防水层、石墨烯发热膜、保温隔热层以及第二防水层;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导电发热层、反射膜以及下层PET膜,所述导电发热层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导电层以及散热层;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和导电纳米银浆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导电层为与所述石墨烯复合发热膜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发热层和散热层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外接有温控器。该发热毯更安全可靠的、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散热性能,且增加了保健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石墨烯发热地毯
本技术涉及地毯,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
技术介绍
现有采用地暖作为室内的供暖方式,其具体包括水地暖和电地暖,通过地暖管路向室内供热。铺设地暖需要在装修房屋时将地暖管路铺设于底面,或者在居住房屋内翻出地板进行铺设,安装复杂,且地暖铺设为整块地面铺设,无法移动式使用。地毯为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其有减少噪声、隔热和装饰效果改善脚感、防止滑倒、防止空气污染等作用,且被人们广泛使用;地毯相较于地砖具有可移动性,如能将其改造进行室内供热,即可实现移动式定点供热。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石墨烯的应用越来越广,随着石墨烯优良性能的展示,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发石墨烯的多样利用价值,包括将石墨烯应用于在地毯上实现发热。但现有的发热地毯并未设计合理的散热结构,导致散热效果较差,影响膜的散热效率;并且现有地毯中,但其也没有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通过石墨烯的高性能降低能耗,提高加热效率,可移动使用,实用性极高;本技术地毯具有优良的散热性能,且增加了保健功效。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布料毯层、第一防水层、石墨烯发热膜、保温隔热层以及第二防水层;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导电发热层、反射膜以及下层PET膜,所述导电发热层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导电层以及散热层;所述导电层为与所述发热层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发热层和散热层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外接有温控器。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层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和导电纳米银浆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为电气石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制成。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层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下表面的数个平行排列的条状高导热柱,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下表面贴合在所述条状高导热柱上,使其形成多凸起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条状高导热柱为氮化硼、碳化硅、硼酸镁、氧化铝、碳酸钙、硫酸钙、石墨、可膨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或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制成;所述条状高导热柱的高度为0.5-3mm。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0.15-0.40mm;所述电气石混合膜的厚度为0.5-2mm。进一步的,所述上层PET膜和下层PET膜的厚度为0.1-0.6mm。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采用纳米银粒子纤维膜,其厚度为0.02-0.2mm。更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层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包括主流条和与所述主流条相垂直且设于所述主流条同一侧的若干分电极条;所述正电极的分电极条和负电极的分电极条相向插接排列,所述分电极条均与所述发热层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水层底面还设有第二布料毯层,所述第一布料毯层和第二布料毯层通过侧边的拉链装置相连接。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布料毯层和第二布料毯层均采用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纤维中的一种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布料毯层底面设有橡胶防滑层,所述橡胶防滑层的底面分布多个凸状结构;所述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均采用自粘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制成。本技术石墨烯发热毯通过将石墨烯设于地毯内,使用时,将地毯移至使用位置,通过石墨烯发热层加热能够更好更快供暖,由于石墨烯加热性能良好,有效的节约能源,降低功率。本技术地毯使用的石墨烯PET发热膜通过发热层、导热层和散热层的层叠结构,使得本专利技术膜体具备石墨烯加热性能良好,散热性能极佳;在散热层设置的石墨烯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的被热界面材料均匀化,从而达到使加热温度更加均匀的目的;而散热层添加有电气石粉末的技术方案,使其在用于家居设备时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此外,本技术还通过散热层的凸起结构增大散热介质和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本技术地毯内的石墨烯发热层被防水层包裹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具有极佳的保温性能。该地毯通过控制装置可实现控温,当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温度超过设定阈值上限时,控制模块下达停止加热命令,从而避免温度过高;检测温度低于设定阈值下限时,控制模块下达加热命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的石墨烯发热地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PET发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导电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导电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4的石墨烯发热地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石墨烯发热地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实施例1图1示出了本技术石墨烯发热地毯的一种实施方式,1.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布料毯层5、第一防水层6、石墨烯发热膜33、保温隔热层7以及第二防水层8。图2-3所示,所述石墨烯发热膜3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1、导电发热层3、反射膜4以及下层PET膜2,所述导电发热层3包括发热层30、导电层31以及散热层32;所述导电层31为与所述发热层相接触的电极组件。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层30为石墨烯和导电纳米银浆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发热层30在一个制备的示例中,石墨烯粉末和纳米银浆配比为1:0.5-3;将石墨烯粉末经过乙醇水溶液浸泡1-5小时后,加入羟烷基酰胺充分混合,再加入5倍重量的蒸馏水,50-60kHz功率超声处理10min,混合均匀得到混悬液,减压浓缩至混悬液的体积缩小至原始体积的30-55%;再加入纳米银浆至混悬液中,40-50kHz功率超声处理15min;混合均匀,即得发热层溶液。使用时,将发热层溶液涂覆至反射膜上表面(可通过热熔胶粘粘);反射膜通过热熔胶粘接于下层PET膜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再一个示例中,所述散热层32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31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320;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为电气石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制成。其中,电气石混合膜320在一个制备的示例中,石墨烯粉末和电气石粉末的配比为1:0.5-0.8;所述重量份的石墨烯粉体经过乙醇水溶液浸泡1-5小时后,加入电气石粉末,加入3-6倍重量的蒸馏水,50-60kHz功率超声处理10mi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布料毯层(5)、第一防水层(6)、石墨烯发热膜(33)、保温隔热层(7)以及第二防水层(8);/n所述石墨烯发热膜(33)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1)、导电发热层(3)、反射膜(4)以及下层PET膜(2),所述导电发热层(3)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30)、导电层(31)以及散热层(32);所述导电层(31)为与所述发热层(30)相接触的电极组件;/n所述发热层(30)和散热层(32)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外接有温控器(9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发热地毯,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布料毯层(5)、第一防水层(6)、石墨烯发热膜(33)、保温隔热层(7)以及第二防水层(8);
所述石墨烯发热膜(33)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1)、导电发热层(3)、反射膜(4)以及下层PET膜(2),所述导电发热层(3)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30)、导电层(31)以及散热层(32);所述导电层(31)为与所述发热层(30)相接触的电极组件;
所述发热层(30)和散热层(32)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外接有温控器(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地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32)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31)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32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地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32)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下表面的数个平行排列的条状高导热柱(321),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下表面贴合在所述条状高导热柱(321)上,使其形成多凸起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地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30)的厚度为0.15-0.40mm;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的厚度为0.5-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明,
申请(专利权)人:戴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