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力产生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制造方法和压力减震器技术

技术编号:26610316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36
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流道形成部,该流道形成部形成液体流经的流道;阀,其控制液体在流道内的流动;背压控制阀,其控制背压室中的压力,该背压室利用液体的流入而向阀施加背压;以及容纳部,其形成为一侧开口端比另一侧开口端窄的筒状,具有其中形成的背压室,并且至少容纳阀和背压控制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阻尼力产生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制造方法和压力减震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压力减震器。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导向式阻尼力调节阀中,“主阀”的阀座压配合到大致筒状的“导向销”的一端侧,导向压力调节阀的具有阀座的“外壳部件”压配合到另一端侧,并且导向压力调节阀的阀体被“外壳部件”和“保持板”保持。另外,公开了具有能够利用这些结构实现整体的分部装配的阻尼力调节阀的减震器。专利文献1:JP2013-11342A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频繁使用这样的压配合的结构中,所需要的精度提高,这可能导致由于产量降低等而引起的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使得阻尼力产生机构和压力减震器的制造容易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流道形成部,其形成液体流经的流道;阀,其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液体在所述流道内的流动;背压控制阀,其被构造为控制背压室中的压力,所述背压室通过所述液体的流入而向所述阀提供背压;以及容纳部,其为一侧开口端比另一侧开口端窄的管状形状,形成所述背压室,并且至少容纳所述阀和所述背压控制阀。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有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制备在一端侧具有开口部的容纳部的步骤;将被构造为控制背压室的背压的背压控制阀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步骤;将形成所述背压室的背压室形成部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步骤;将被构造为控制液体的流动的阀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步骤;以及将容纳在所述容纳部中的所述背压控制阀、所述背压形成部和所述阀保持在所述容纳部中的步骤。专利技术的优势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有助于阻尼力产生机构和压力减震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振器的整体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部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和阻尼力调节部的立体截面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和阻尼力调节部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座的顶视图。图6A和图6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阀和控制阀座的说明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震器的操作的说明图。图8A和图8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部中的油的流动的说明图。图9A和图9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部中的油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0A和图10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部中的油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的阻尼力特性的说明图。图12A和图12B是根据第一变形例的液压减震器的说明图。图13是根据第二变形例的液压减振器1的说明图。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外阻尼部的截面图。图1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主阀部和阻尼力调节部的局部截面图。图1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主阀座的说明图。图1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背压形成部的说明图。图18是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液压减振器的说明图。参考标记列表1液压减震器11缸体20杆30活塞部50主阀部51主阀52主阀座53主流道60阻尼力调节部65加压部件67盖部68背压产生机构68P背压室70控制阀75控制阀座100外阻尼部521内座部522外座部681分隔壁部件682密封部件683复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后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液压减震器1的构造和作用]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振器1的整体视图。如图1所示,液压减震器1包括:缸部10,其用于容纳油;和杆20,其设置有可滑动地插入到缸部10中的一侧以及从缸部10突出的另一侧。另外,液压减震器1包括:活塞部30,该活塞部30设置在杆20的一侧上的端部处;以及底部40,其设置在缸部10的一侧上的端部处。此外,液压减震器1包括外阻尼部100,该外阻尼部100设置在缸部10的外部以产生阻尼力。在下文的说明中,图1所示的缸部10的长度方向被称为“轴向”。缸部10在轴向上的下侧被称为“一侧”,并且缸部10的上侧被称为“另一侧”。另外,图1所示的缸部10的左右方向被称为“径向”。此外,在径向上,中心轴侧被称为“径向内侧”,并且远离中心轴的一侧被称为“径向外侧”。[缸部10的构造和作用]缸部10包括:缸体11,其用于容纳油;外管状体12,其设置在缸体11的径向外侧;以及阻尼器外壳13,其设置在缸体11的径向外侧,并且还设置在外管状体12的径向外侧。缸体11形成为圆筒状形状,并且在另一侧包括缸体开口11H。外管状体12形成为圆筒状形状。此外,外管状体12与缸体11形成连通通道L。另外,外管状体12在面向外阻尼部100的位置处具有外管状体开口部12H和外连接部12J。外连接部12J具有油流道,并且径向向外突出以形成与外阻尼部100的连接部。阻尼器外壳13形成为圆筒状形状。阻尼器外壳13形成储存室R,在该储存室R中,油积聚在阻尼器外壳13与外管状体12之间。储存室R随着杆20相对于缸体11移动而吸收缸体11中的油和将油供应到缸体11的内部。另外,储存室R储存从外阻尼部100流出的油。阻尼器外壳13在面向外阻尼部100的位置处包括外壳开口部13H。[杆20的构造和作用]杆20是沿着轴向延伸的杆状部件。杆20的一侧连接到活塞部30。杆20的另一侧例如经由连接部件(未示出)连接到车身。杆20可以是内侧中空的中空形状,或者是内部不形成空腔的实心形状。[活塞部30的构造和作用]活塞部30包括:活塞本体31,其具有多个活塞油路口311;活塞阀32,用于打开和关闭活塞油路口311的另一侧;以及弹簧33,其设置在活塞阀32与杆20的一侧上的端部之间。此外,活塞部30将缸体11中的油分到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中。[底部40的构造和作用]底部40包括:阀座41;止回阀部43,其设置在阀座41的另一侧;以及固定部件44,其设置在轴向上。此外,底部40将第一油室Y1与储存室R互相分开。[外阻尼部100的构造和作用]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部100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50和阻尼力调节部60的立体截面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50和阻尼力调节部60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座52的顶视图。在下文的说明中,图2所示的外阻尼部100的长度方向(即,与缸部10的轴向(参见图1)相交的相交方向(例如,基本正交的方向))被称为“第二轴向”。另外,外阻尼部100在第二轴向上的左侧被称为“第二轴向内侧”,并且外阻尼部100的右侧被称为“第二轴向外侧”。图2所示的外阻尼部100的上下方向(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n流道形成部,该流道形成部形成液体流经的流道;/n阀,该阀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液体在所述流道内的流动;/n背压控制阀,该背压控制阀被构造为控制背压室内的压力,所述背压室通过所述液体的流入而向所述阀提供背压;以及/n容纳部,该容纳部为一侧开口端比另一侧开口端窄的管状形状,该容纳部形成所述背压室,并且至少容纳所述阀和所述背压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613 JP PCT/JP2018/0225821.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
流道形成部,该流道形成部形成液体流经的流道;
阀,该阀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液体在所述流道内的流动;
背压控制阀,该背压控制阀被构造为控制背压室内的压力,所述背压室通过所述液体的流入而向所述阀提供背压;以及
容纳部,该容纳部为一侧开口端比另一侧开口端窄的管状形状,该容纳部形成所述背压室,并且至少容纳所述阀和所述背压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还包括:
加压部,该加压部通过根据激励状态而操作的操作部来压靠所述背压控制阀,
其中,所述加压部包括槽部,该槽部使得在当所述操作部处于未激励状态时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容纳部互相进行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容纳部之间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还包括:
加压部,该加压部通过根据激励状态而操作的操作部来压靠所述背压控制阀,
其中,所述容纳部包括槽部,该槽部使得在当所述操作部处于未激励状态时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容纳部互相进行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容纳部与所述加压部之间流动。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刚太柳泽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昭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