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9445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涉及厨房用品技术领域。该排液装置包括连通壳,连通壳内形成连通腔,连通壳的左侧连通有第一接头,连通壳的右侧连通有第二接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出液端于连通腔内连通有导流管,导流管向下倾斜设置,且导流管的出液端低于两个接头的出液端;连通壳的底部连通有排液接头。该集成水槽包括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上述排液装置,第一槽体的排水口与排液装置的第一接头连通,第二槽体的排水口与排液装置的第二接头连通。该排液装置能够减少两个槽体排水对对方造成的液体回灌污染现象,确保水槽的正常使用,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
技术介绍
水槽是家庭厨房中用于清洗餐具、食材和水果等的必备厨具,现有的水槽主要包括单槽水槽和双槽水槽,其中双槽水槽的两个槽体各设置一个下水器,两个下水器一般通过三通管与总排水管连通,由于两个下水器的下水管呈连通状态,当其中一个槽体未使用,而另一个槽体使用且排出的污水流量较大时,污水能够经连通处回灌至未使用的槽体的下水管甚至回灌至该槽体内,对该槽体造成污染,影响水槽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双槽水槽的一个槽体使用时,该槽体排出的污水能够回灌至另一槽体,对该槽体造成污染,影响水槽使用的技术问题。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液装置,包括连通壳,所述连通壳内形成连通腔,所述连通壳的左侧连通有第一接头,所述连通壳的右侧连通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出液端于所述连通腔内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自进液端向出液端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管的出液端低于所述第一接头及所述第二接头的出液端;所述连通壳的底部连通有排液接头。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连通有导流管,其中,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的导流管为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二接头连通的导流管为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出液端和所述第二导流管的出液端在左右方向上存在间隙。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通腔内枢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管和所述第二导流管之间,且所述挡板向左转动时能够遮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出液端,所述挡板向右转动时能够遮挡所述第二导流管的出液端。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竖直垂下时,所述第一导流管和所述第二导流管关于所述挡板左右对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通腔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连通腔的内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导流管;和/或,所述连通腔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连通腔的内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二导流管。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导流管共轴线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导流管共轴线设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通壳的底部还连通有排污接头,所述排污接头可拆卸式盖设有封堵盖;所述排污接头和所述排液接头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排污接头与所述排液接头之间隔挡有溢流板,所述溢流板的上方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排液接头对应的第一端与所述连通腔的内壁连接,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排污接头对应的第二端与所述连通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流通口。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板自第一端向第二端向下倾斜设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平滑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导流翻边,且所述导流翻边的底端低于所述溢流板。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成水槽,包括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上述排液装置,所述第二槽体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右侧,所述排液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及所述第二槽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槽体的排水口与所述排液装置的第一接头连通,所述第二槽体的排水口与所述排液装置的第二接头连通。本技术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提供的排液装置及集成水槽,其中,排液装置包括内部形成连通腔的连通壳,连通壳上设有用于与不同槽体连通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通腔内设有用于对接头流入连通腔内的流体进行导流的导流管,且导流管沿流体的流向向下倾斜设置;其中,集成水槽包括上述排液装置以及并列设置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的排水口与排液装置的第一接头连通,第二槽体的排水口与排液装置的第二接头连通。导流管的设置包括三种情况:仅第一接头连通有导流管、仅第二接头连通有导流管、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连通有导流管,首先,针对单个接头连通有导流管,以第一接头连通有导流管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槽体内用水且第二槽体未用水时,第一槽体内的污水经第一接头流入导流管内,导流管引导该水流向下流动,随后污水从导流管的出液端流至连通腔内,并从排液接头排出;该排水过程中,从导流管流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向下流动,由于第二接头的出液端高于导流管的出液端,则经导流管流出的污水无法流入第二接头的出液端,相应回灌至第二接头及第二槽体的几率也较小。当第一槽体未使用且第二槽体使用时,第二槽体的污水经第二接头的出液端向下流入连通腔内,进而经排液接头排出;由于导流管具有一定长度且出液端朝下设置,则经第二接头流出的向下流动的污水也无法流入导流管的出液端,相应回灌至第一接头及第一槽体的几率也较小。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同时使用时,经导流管流出的污水回灌至第二槽体的几率较小,同时,第二接头流出的污水回灌至第一槽体的几率也较小,原理与上述分析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连通导流管时,其中一个导流管流出的污水也无法流至另一导流管的出液端,相应回灌至另一导流管以及相应槽体的几率也较小,原理与上述分析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则该排液装置中,连通壳中导流管的设置能够对与之连通的接头排出的液体进行导流,并对另一接头排出的液体起到隔挡作用,从而减少两个槽体排水对对方造成的液体回灌污染现象,确保水槽的正常使用,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中拆除盖板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排液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同时排放液体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液装置中仅第二接头排放液体时的示意图。图标:10-连通壳;100-第一壳体;110-连通腔;121-第一接头;122-第一导流管;123-第一隔板;131-第二接头;132-第二导流管;133-第二隔板;140-排液接头;150-排污接头;151-封堵盖;160-溢流板;170-导流板;171-流通口;172-导流翻边;180-枢接轴;190-加强肋;200-第二壳体;210-安装腔;220-穿设孔;300-盖板;400-挡板;410-枢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壳(10),所述连通壳(10)内形成连通腔(110),所述连通壳(10)的左侧连通有第一接头(121),所述连通壳(10)的右侧连通有第二接头(131),所述第一接头(121)和所述第二接头(131)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出液端于所述连通腔(110)内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自进液端向出液端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管的出液端低于所述第一接头(121)及所述第二接头(131)的出液端;/n所述连通壳(10)的底部连通有排液接头(14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壳(10),所述连通壳(10)内形成连通腔(110),所述连通壳(10)的左侧连通有第一接头(121),所述连通壳(10)的右侧连通有第二接头(131),所述第一接头(121)和所述第二接头(131)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出液端于所述连通腔(110)内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自进液端向出液端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管的出液端低于所述第一接头(121)及所述第二接头(131)的出液端;
所述连通壳(10)的底部连通有排液接头(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21)和所述第二接头(131)均连通有导流管,其中,与所述第一接头(121)连通的导流管为第一导流管(122),与所述第二接头(131)连通的导流管为第二导流管(132),所述第一导流管(122)的出液端和所述第二导流管(132)的出液端在左右方向上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腔(110)内枢接有挡板(400),所述挡板(400)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管(122)和所述第二导流管(132)之间,且所述挡板(400)向左转动时能够遮挡所述第一导流管(122)的出液端,所述挡板(400)向右转动时能够遮挡所述第二导流管(132)的出液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00)竖直垂下时,所述第一导流管(122)和所述第二导流管(132)关于所述挡板(400)左右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腔(110)内设有第一隔板(123),所述第一隔板(123)与所述连通腔(110)的内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导流管(122);
和/或,所述连通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成运隆绍财进张银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