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中撑装置和电动车,车辆的中撑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和中撑件,所述中撑件包括:安装杆、左连接杆、左撑地杆、右连接杆和右撑地杆,所述安装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之间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安装杆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左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右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右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其中,所述中撑件为一体成型件。中撑件采用一体式成型工艺,可以降低中撑装置的加工难度,而且结构可靠性更高,以及可以使得中撑件加工方便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中撑装置和电动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中撑装置和电动车。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动车中撑装置大多采用钣金型材拼焊的方式,焊接精度不高,加工复杂。此外,中撑装置只可以在车辆左侧使用,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中撑装置,中撑装置一体成型,加工方便精度高,此外中撑装置对称设计,可实现左右均能中撑,提高驻车时的灵活性。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电动车。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中撑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和中撑件,所述中撑件包括:安装杆、左连接杆、左撑地杆、右连接杆和右撑地杆,所述安装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之间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安装杆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左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右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右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其中,所述中撑件为一体成型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中撑装置,中撑件采用一体式成型工艺,可以降低中撑装置的加工难度,而且结构可靠性更高,以及可以使得中撑件加工方便精度高。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安装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和所述安装杆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连接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左撑地杆之间设置有第三弧形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和所述右撑地杆之间设置有第四弧形连接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中撑装置还包括: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所述左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弧形连接杆上,所述右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弧形连接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构造为板状;所述左加强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连接且弯折设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三弧形连接杆上;所述右加强件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相连接且弯折设置,所述第三板体的端部和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四弧形连接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三弧形连接杆上,所述第三板体的端部和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焊接连接在所述第四弧形连接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安装杆相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配合在所述安装杆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为一体成型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安装杆的长度方向中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左撑地杆和所述右撑地杆左右对称设置。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动车,包括:所述车辆的中撑装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支架、摇臂装置和中撑装置组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摇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电动车S;车架100;头管110;中通管120;前倾斜段121;前弧形连接段122;中平直段123;后弧形连接段124;后倾斜段125;中轴座126;电池安装支架127;减震器安装座128;通孔129;尾管130;摇臂装置200;摇臂210;左摇臂211;右摇臂212;连接臂213;上钣金臂2131;下钣金臂2132;减震器支架214;减震器安装孔2141;减重孔2142;支架220;电机固定座230;紧固件安装槽231;插槽232;座板233;限位板234;中轴240;后轮罩安装孔250;车辆的中撑装置300;安装支架310;底板311;第一侧板312;第二侧板313;中撑件320;安装杆321;左连接杆322;左撑地杆323;右连接杆324;右撑地杆325;第一弧形连接杆326;第二弧形连接杆327;第三弧形连接杆328;第四弧形连接杆329;左加强件330;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右加强件340;第三板体341;第四板体342;减震器400;后车轮5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S。如图1所示,电动车S包括:车架100、摇臂装置200、车辆的中撑装置300和轮毂电机,摇臂装置200设置于车架100上,轮毂电机设置于摇臂装置200上,车辆的中撑装置300也设置于摇臂装置200上,下面将分别描述上述各个结构。结合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车架100包括:头管110、中通管120和尾管130,中通管120仅为一个,中通管120与头管110相连接,而且中通管120从前向后延伸,尾管130与中通管120的后端相连接。头管110设置于中通管120的前端,尾管130设置于中通管120的后端。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电动车一般采用双管或者双梁的方式,这样占用左右空间大,本技术的车架100采用了单中通管120,解决了占用空间的问题,而且可以简化连接关系,可以实现车架100的轻量化设计目标。由此,通过将中通管120与头管110直接相连接,可以简化车架100结构,为两侧布置其他件留出空间。并且,将中通管120设置为一个,可以减小电动车S的重量,使电动车S更加轻量化。如图3所示,中通管120包括:前倾斜段121、中平直段123和后倾斜段125,在前后方向上,中平直段123连接在前倾斜段121和后倾斜段125之间,前倾斜段121朝向前上方倾斜延伸,并且前倾斜段121的前上端与头管110相连接,后倾斜段125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并且后倾斜段125的后上端与尾管130相连接。如此设置的中通管120,可以使用户在骑乘时更贴合用户的姿势,使用户骑乘更舒适。还有,如此设置的中通管120可以通过前倾斜段121有效连接头管110,以及通过后倾斜段125有效连接尾管130,可以使得车架100整体结构布置合理,整体可靠性更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支架;/n中撑件,所述中撑件包括:安装杆、左连接杆、左撑地杆、右连接杆和右撑地杆,所述安装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之间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安装杆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左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右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右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其中,所述中撑件为一体成型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支架;
中撑件,所述中撑件包括:安装杆、左连接杆、左撑地杆、右连接杆和右撑地杆,所述安装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之间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安装杆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左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左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左连接杆弯折设置,所述右撑地杆连接在所述右连接杆上且相对所述右连接杆弯折设置,其中,所述中撑件为一体成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安装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和所述安装杆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连接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左撑地杆之间设置有第三弧形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和所述右撑地杆之间设置有第四弧形连接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所述左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弧形连接杆上,所述右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弧形连接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中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构造为板状;
所述左加强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连接且弯折设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三弧形连接杆上;
所述右加强件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东,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