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58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和车辆,包括中地板、座椅旋转轴、座椅右支架和座椅左支架;所述座椅右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点和与右后轮罩连接的第二安装点,所述座椅左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三安装点和与左后轮罩连接的第四安装点,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排座椅安装结构能够在提高座椅安装强度、增加座椅安装点的受力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后排座椅安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座椅属于汽车驾驶舱内部部件之一,汽车座椅具有四大功能:支撑、定位、舒适性和安全保护。为使座椅在汽车上能充分发挥作用,除本身的结构和强度外,座椅在车身上的安装强度以及车身座椅安装点强度也至关重要。若座椅安装结构强度不足,在交通事故中无法对座椅起到固定作用,对乘员造成较大伤害,同时引起座椅振动较大,直接影响着乘坐的舒适性。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后排座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后排座椅的六分座椅旋转轴22和四分座椅旋转轴21横向设置,六分座椅旋转轴22的两端安装有支架,其中座椅右支架5位于车辆右侧边,座椅右支架5的底部通过多个焊接点或者铆接点与中地板1固定,六分座椅旋转轴22的一端安装在座椅右支架5的后端部,六分座椅旋转轴22的另外一端安装在第一支架3上;同时,后排座椅的四分座椅旋转轴21的两端也均安装有支架,其中座椅左支架6位于车辆左侧边,座椅左支架6的底部通过多个焊接点或者铆接点与中地板1固定,四分座椅旋转轴21的一端安装在座椅左支架6的后端部,四分座椅旋转轴21的另外一端安装在第二支架4上;这样在六分座椅和四分座椅受力并传递到座椅右支架5、座椅左支架6、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上时,座椅右支架5和座椅左支架6的后端部受力较大,前端受力小,受力不均匀,容易引起座椅右支架5和座椅左支架6与中地板1安装点松动甚至连接螺栓脱落的风险;另外,由于座椅右支架5、座椅左支架6、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均安装在中地板1上,完全靠中地板承受力,中地板受力较大,容易引起座椅安装结构强度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对座椅安装结构整体加强且局部优化安装点结构的方法,以提升车身座椅安装结构强度及刚度。目前加强车身座椅安装结构强度及刚度的方式主要有钣金件材质加强、料厚加厚、采用新型材料如热成型钢、增加加强件、增加点焊结构胶及应用补强胶片等。这些加强方式都会提升整车重量,增加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在提高座椅安装强度、增加座椅安装点的受力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中地板、座椅旋转轴、座椅右支架和座椅左支架;所述座椅右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点和与右后轮罩连接的第二安装点,所述座椅左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三安装点和与左后轮罩连接的第四安装点,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座椅右支架和所述座椅左支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所述座椅右支架的板面上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座椅左支架的板面上部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座椅旋转轴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座椅旋转轴包括相互分离的四分座椅旋转轴和六分座椅旋转轴,所述中地板的中部固定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的另外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所述六分座椅旋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六分座椅旋转轴的另外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中地板的第五安装点和第六安装点,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五安装点和第六安装点之间的第一支架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架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中地板的第七安装点和第八安装点,所述六分座椅旋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七安装点和第八安装点之间的第二支架上。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所述第一安装点位置的中地板底面固定设有右加强板,位于所述所述第三安装点位置的中地板底面固定设有左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安装位置的中地板底面固定设有中加强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点处安装有依次穿过中地板和右加强板的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三安装点处安装有依次穿过中地板和左加强板的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五安装点、第六安装点、第七安装点和第八安装点处均安装有依次穿过中地板和中加强板的第三紧固螺栓。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右后轮罩上固定设有右后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点与右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左后轮罩上固定设有左后安装支架,所述第四安装点与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后安装支架包括呈圆弧板状的左后安装支架本体,所述左后安装支架本体的边缘与左后轮罩的表面匹配固定;所述右后安装支架包括呈圆弧板状的右后安装支架本体,所述右后安装支架本体的边缘与右后轮罩的表面匹配固定。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座椅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座椅右支架和座椅左支架,座椅右支架上的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分别与中地板与右后轮罩连接,座椅左支架的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分别与中地板和左后轮罩连接,且座椅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以及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这样在座椅旋转轴受力的时候能够形成三角形的受力结构,使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的受力均匀且受力稳定,避免受力不均衡引起的连接失效的风险;同时由于第二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分别连接右后轮罩和左后轮罩,这样能够将座椅旋转轴的受力传导到左后轮罩和右后轮罩上,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完全连接到中地板上引起的中地板受力过大问题,能够提高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及刚度,不需要对零件加厚或者采用新材料以及增加加强件和结构胶等强度加强的方法,便能够满足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结构简单、可靠、性能高,且便于装配。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座椅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受力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座椅左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座椅右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左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右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中地板;2、座椅旋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地板、座椅旋转轴、座椅右支架和座椅左支架;所述座椅右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点和与右后轮罩连接的第二安装点,所述座椅左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三安装点和与左后轮罩连接的第四安装点,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地板、座椅旋转轴、座椅右支架和座椅左支架;所述座椅右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点和与右后轮罩连接的第二安装点,所述座椅左支架上前后依次设有与所述中地板连接的第三安装点和与左后轮罩连接的第四安装点,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所述座椅旋转轴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右支架和所述座椅左支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所述座椅右支架的板面上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座椅左支架的板面上部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座椅旋转轴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旋转轴包括相互分离的四分座椅旋转轴和六分座椅旋转轴,所述中地板的中部固定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的另外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右支架上;
所述六分座椅旋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六分座椅旋转轴的另外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之间的座椅左支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中地板的第五安装点和第六安装点,所述四分座椅旋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五安装点和第六安装点之间的第一支架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乐雪胜易泽华钟建强喻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