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62503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包括: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径流槽;紧接于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且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第一进水口和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接;挖设于地表以下的土槽,以及置于所述土槽内的收集桶,所述集水槽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收集桶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整个装置结构简洁,建造成本低,便于日常运行维护,且占地面积小,对实验小区的干扰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轻便型地表径流收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草原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属于地表径流收集

技术介绍
地表径流是引起水土流失和促使水分资源再分配的重要生态水文学过程。有关地表径流的测定研究多集中于高山区、降水丰富的森林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以及部分河流和湖泊地区等,草原区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虽然我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区地势相对平坦,地表水土流失远不及黄土高原和降水丰富的地区,但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素,径流的增加使原本干旱的草地生态系统获得的水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容易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而草原的大面积退化,将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使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径流小区是定点观测地表径流的常用方法,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机理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径流小区规格为5m×10m、2m×5m、10m×10m、10m×40m等的矩形结构,一般由水泥板、金属板、混凝土或砌砖砂浆、PVC板等材料制成,包括保护带、护埂围成的小区、承水槽、导流管、量水设施、排水系统等部分。这种实验装置由于面积较大,截留的径流水和泥沙样品多,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量大;且由于制作成本高,工程干扰程度大,不便于在野外有限的科研样地中进行较多布设。除了径流小区外,地表径流观测方法还有坡面放水模拟径流、降雨模拟器和临时水槽等,这些设施和装置均无法有效实现野外径流的长期连续观测。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成本低,便于野外长期使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在草原等地区开展野外科学研究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造成本高、日常运行难度大、对实验小区干扰多、无法长期有效使用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包括: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径流槽;紧邻于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且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集水槽,挖设于地表以下的土槽,以及置于所述土槽内的收集桶;其中,所述集水槽的第一进水口和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接;所述集水槽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收集桶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径流槽为由PVC板围成的正三角形的槽体,所述槽体的一角处留有开口,作为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所述槽体的下半部分埋于地表以下。优选地,所述槽体由V形槽、延伸板和连接块拼接而成,所述V形槽采用PVC板经60°角折弯形成,两所述V形槽呈对称分布,两所述V形槽的第一侧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块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两所述延伸板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块分别与两所述V形槽的第二侧板可拆卸地连接,两所述延伸板的第二端均向外折弯,两所述延伸板的第二端之间构成所述第一出水口。优选地,所述集水槽为由PVC板围成的梯形壳体,所述梯形壳体的后端敞口,作为所述集水槽的进水口,所述梯形壳体的前端设置与其内部连通的PVC管,作为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所述集水槽的下半部分埋于地表以下,所述集水槽的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地表以下。优选地,在所述土槽的顶部覆盖有盖板。优选地,在所述集水槽的第一进水口处覆设有过滤网。优选地,所述集水槽的顶面与径流槽的顶面平齐。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包括径流槽、集水槽和收集桶,其中,径流槽可采用由PVC板围成的正三角形的槽体,槽体由V形槽、延伸板和连接块拼接而成;集水槽可采用由PVC板围成的梯形壳体。整个装置结构简洁,建造成本低,便于日常运行维护,且占地面积小,对实验小区的干扰少,可以在野外有限的科研样地中进行较多布设,适用于野外径流的长期连续观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两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B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径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径流槽的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包括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径流槽1;紧邻于径流槽1上的出水口且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集水槽2;挖设在地表以下的土槽3;以及置于土槽3内的收集桶4;其中,集水槽2上的进水口与径流槽1上的出水口相连接,集水槽2上的出水口与收集桶4的进水口相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保护收集桶和集水槽2上的出水口,在土槽3的顶部覆盖有盖板5。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集水槽2的进水口处覆设有过滤网6,用于遮挡较大的枯草等杂质,避免杂质进入集水槽2内堵塞其出水口。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径流槽1为由PVC板围成的正三角形的槽体,槽体的一角处留有开口,作为径流槽1的出水口,槽体的下半部分埋于地表以下,槽体的上半部分露于地表以上。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槽体由V形槽11、延伸板12和连接块13拼接而成;其中,两V形槽11呈对称分布;两V形槽11的第一侧板111之间通过连接块13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两延伸板12的第一端通过连接块13分别与两V形槽11的第二侧板11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两延伸板12的第二端均向外折弯,两延伸板12的第二端之间构成径流槽1上的出水口;V形槽11采用PVC板经60°角折弯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径流槽1围起的地表面积为1.5平方米。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集水槽2为由PVC板围成的梯形壳体;梯形壳体的后端敞口,作为集水槽2的进水口;梯形壳体的前端设置与其内部连通的PVC管,作为集水槽2的出水口。集水槽2的下半部分埋于地表以下,集水槽2的上半部分露于地表以上,集水槽2上的出水口位于地表以下。在上述实施例中,集水槽2的顶面与径流槽1的顶面平齐。在上述实施例中,PCV板的高度为20cm,径流槽1和集水槽2安装时,均需埋于地表以下10cm,并踩实压紧,避免径流槽1和集水槽2被雨水冲刷发生松动。本技术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适合安装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径流槽1的两V形槽11上的第一侧板111相互连接构成的一边位于坡面的上部,两延伸板12构成的三角端位于坡面的下部,集水槽2位于坡面的下部,两延伸板12之间构成的出水口与集水槽2的进水口连接。每次降雨时,径流槽1中的地表径流经集水槽2汇集,流入收集桶4内,雨后,人工将收集桶4中收集的径流水和泥沙回收,然后将收集桶4归位,并将盖板5盖上,留待下一次收集。本技术的径流槽1和集水槽2均可采用PVC板制成的组件组装而成,可运至野外再进行组装,整个装置简洁,建造成本低,便于日常运行维护,且占地面积小,对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径流槽;/n紧邻于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且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集水槽,/n挖设于地表以下的土槽,以及/n置于所述土槽内的收集桶;/n其中,所述集水槽的第一进水口和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接;所述集水槽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收集桶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径流槽;
紧邻于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且下部埋于地表以下的集水槽,
挖设于地表以下的土槽,以及
置于所述土槽内的收集桶;
其中,所述集水槽的第一进水口和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接;所述集水槽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收集桶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流槽为由PVC板围成的正三角形的槽体,所述槽体的一角处留有开口,作为所述径流槽的第一出水口,所述槽体的下半部分埋于地表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野外科研试验用的地表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由V形槽、延伸板和连接块拼接而成,所述V形槽采用PVC板经60°角折弯形成,两所述V形槽呈对称分布,两所述V形槽的第一侧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块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两所述延伸板的第一端通过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永飞王扬郑淑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