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磁阀组件,包括:电磁阀本体、膜片结构、弯管结构、一连接套管和一第一密封圈,膜片结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电磁阀本体的顶部嵌套连接于容置腔内;弯管结构设有一挖空的连接部,连接套管安装于电磁阀本体上,其一端伸入连接部内并贴附于连接部的内壁,连接套管外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台阶,弯管结构底部抵触至所述第一台阶处,第一台阶处形成一凸台,凸台夹于所述弯管结构和电磁阀本体之间;连接套管的顶部设有一豁口,膜片结构的边缘及第一密封圈被固定于豁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磁阀组件,通过一连接套管将电磁阀本体、膜片结构与弯管结构相连接,并设有第一密封圈提高了密封效果,电磁阀开闭过程中冷却液不流经电磁阀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阀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磁阀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阀组件。
技术介绍
电磁阀是用电磁控制的执行元件,在SCR(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后处理系统中,主要通过冷却液电磁阀控制冷却液的通断,进而实现对SCR后处理系统尿素箱的加热。目前的冷却液电磁阀均采用冷却液流经动阀芯及套管内部的设计,阀芯内部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且阀芯及套管内部与冷却液的长期接触,容易被冷却液中的杂质所堵塞或发生腐蚀,影响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对于将冷却液与电磁阀隔离的设计,冷却液管道与电磁阀之间的连接结构尤为重要,如连接不到位,冷却液仍会滴漏至电磁阀内,对电磁阀造成损坏,且加大了冷却液的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阀组件,其通过设置膜片结构、弯管结构和第一密封圈,并通过一连接套管将电磁阀本体、所述膜片结构与所述弯管结构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膜片结构的边缘上方,起到固定膜片结构及密封的效果,使得电磁阀开闭过程中冷却液并不流经阀芯内部,且不会滴漏至电磁阀,一方面提高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减少了冷却液的压力损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组件,包括:电磁阀本体、膜片结构、弯管结构、一连接套管和一第一密封圈,所述膜片结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电磁阀本体的顶部嵌套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弯管结构设有一挖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套管安装于所述电磁阀本体上,其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内并贴附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所述连接套管外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台阶,所述弯管结构底部抵触至所述第一台阶处,所述第一台阶处形成一凸台,所述凸台夹于所述弯管结构和所述电磁阀本体之间;所述连接套管的顶部设有一豁口,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及所述第一密封圈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弯管结构之间设有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形成于所述连接套管外表面上的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结构包括:中心密封体、第三密封圈以及连接所述中心密封体与第三密封圈的膜片,所述中心密封体安装于所述动阀芯本体的头部上,所述第三密封圈形成于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所述第三密封圈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进一步地,所述豁口为设于所述连接套管顶部内侧的一向下的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设有一圈挡边,所述挡边延伸出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底部内侧,所述挡边抵扣于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内环面,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均为柔性材质。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密封体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横截面为“T”型,所述容置腔顶部设有梯形凸块。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本体包括一动阀芯,所述动阀芯的顶部为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横截面为“T”型,所述连接块顶部设有梯形凹部,所述连接块适配并嵌套于所述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本体还包括一弹性件和定阀芯,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动阀芯的尾部,设于所述动阀芯和所述定阀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一端套于所述动阀芯的下部的第三台阶处,所述弹性件为一弹簧。进一步地,所述动阀芯内部设有一安装腔,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其下端通过一定位柱与所述定阀芯相抵触,所述弹性件为一弹簧。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阀组件,通过一连接套管将电磁阀本体、所述膜片结构与所述弯管结构相连接,并设有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相配合,密封效果好,一方面提高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减少了冷却液的压力损失,冷却液被隔离在所述电磁阀本体之上,电磁阀开闭过程中冷却液并不流经阀芯内部,且不会滴漏至电磁阀本体上,结构简单,且有效保证了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磁阀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电磁阀组件,包括:包括:电磁阀本体1、膜片结构2、弯管结构3、连接套管4和第一密封圈6,所述膜片结构2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电磁阀本体1的顶部嵌套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弯管结构3设有一挖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套管4为一环形管,其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内并贴附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其另一端伸出所述连接部外,并抵接于所述弯管结构3和所述电磁阀本体1之间。具体的,所述连接套管4的下部外表面形成一向下的第一台阶,所述弯管结构3的底部抵触至所述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处形成一凸台41,所述凸台41夹于所述弯管结构3和所述电磁阀本体1之间;所述连接套管4将所述弯管结构3和所述电磁阀本体1连接。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所述连接套管4的顶部与所述连接部顶面间设有一豁口,优选的,所述豁口为一向下的第二台阶,所述膜片结构2的边缘为一第三密封圈21,所述第三密封圈21和所述第一密封圈6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密封圈6设有一圈挡边61,所述挡边61延伸出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底部内侧,所述挡边61抵扣于所述第三密封圈21的内环面,所述第一密封圈6为柔性材质,如橡胶或塑胶材质,起到紧固所述第三密封圈21的作用,当所述膜片结构2随所述动阀芯11向下运动时,使所述第三密封圈21不易脱出,并加强了所述膜片结构2对冷却液的隔离效果,使冷却液不易向下滴漏。所述套管结构4将所述弯管结构3、所述膜片结构2和所述电磁阀本体1紧密连接在一起。所述膜片结构2还包括:中心密封体22以及连接所述中心密封体22与所述第三密封圈21的膜片23,所述中心密封体22安装于动阀芯的头部上。所述膜片结构2为一碗型结构,所述膜片23阀截面呈弧形。另外,所述第一密封圈6和所述第三密封圈21密封所述弯管结构3与所述连接套管4的连接处,防止冷却液通过缝隙发生泄漏现象。优选的,所述膜片23上上还可以设有横向的褶皱,增大了其纵向的拉伸性能。另外,所述连接套管4的外表面与所述弯管结构3之间设有一第二密封圈5,所述第二密封圈5设于形成于所述连接套管4外表面上的凹槽中,所述第二密封圈5起到双重密封作用,使所述连接套管4与所述弯管结构3连接更加紧密,且能防止冷却液透过缝隙流向所述电磁阀本体1。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圈5为柔性材质,本实施例中为柔性橡胶或塑胶材质。具体的,所述膜片结构2的中心密封体22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顶部设有梯形凸块;所述电磁阀本体1包括一动阀芯11,所述动阀芯11的顶部为一连接块12,所述连接块12横截面为“T”型,所述连接块12顶部设有梯形凹部,所述连接块12适配并紧密嵌套于所述容置腔内,该设计使所述膜片结构2随所述动阀芯11同步运动时,不易相互脱出。本技术中所述容置腔与所述连接块横截面也可以为利于嵌套连接的其他形状,如“T”型等。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本体还包括一弹性件14和定阀芯13,所述弹性件14设于所述动阀芯11和所述定阀芯13之间,所述弹性件14为一弹簧,所述动阀芯11的下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动阀芯11上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本体、膜片结构、弯管结构、一连接套管和一第一密封圈,所述膜片结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电磁阀本体的顶部嵌套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弯管结构设有一挖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套管安装于所述电磁阀本体上,其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内并贴附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所述连接套管外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台阶,所述弯管结构底部抵触至所述第一台阶处,所述第一台阶处形成一凸台,所述凸台夹于所述弯管结构和所述电磁阀本体之间;所述连接套管的顶部设有一豁口,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及所述第一密封圈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本体、膜片结构、弯管结构、一连接套管和一第一密封圈,所述膜片结构底部设有一容置腔,所述电磁阀本体的顶部嵌套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弯管结构设有一挖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套管安装于所述电磁阀本体上,其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内并贴附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所述连接套管外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台阶,所述弯管结构底部抵触至所述第一台阶处,所述第一台阶处形成一凸台,所述凸台夹于所述弯管结构和所述电磁阀本体之间;所述连接套管的顶部设有一豁口,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及所述第一密封圈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弯管结构之间设有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形成于所述连接套管外表面上的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结构包括:中心密封体、第三密封圈以及连接所述中心密封体与第三密封圈的膜片,所述中心密封体安装于所述电磁阀本体的头部上,所述第三密封圈形成于所述膜片结构的边缘,所述第三密封圈被固定于所述豁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为设于所述连接套管顶部内侧的一向下的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龙汉钊,胡云,
申请(专利权)人:贝德凯利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