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485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包括后侧围以及分别位于后侧围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后侧围的两侧设有翻折边,翻折边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部设有若干个连接插口;所述左侧围与后侧围连接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折边形状与安装槽形状相适配;所述折边上一体设置有与连接插口相适的若干个应插片,插片与折边垂直;插片插入连接插口后,使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所述右侧围结构及安装均与左侧围为镜像对称;采用本方案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具有不受车型装配空间限制,容易安装且成型简单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卡车软内饰,具体涉及一种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
技术介绍
机动车驾驶室内需要安装软内饰,软内饰包括上顶内饰和下围内饰,如图1至3所示,采用分体结构下围内饰包括后下侧围和左下侧围、右下侧围。下侧围和左下侧围、右下侧围分别与上顶内饰连接后,左下侧围和右下侧围的一侧边仅搭靠在下侧围的边缘处。但是,由于下侧围与左下侧围、右下侧围不是固定连接,其搭接部位的间隙不好控制。而且当下侧围和左下侧围、右下侧围受力时,会导致其连接处缝隙暴露出来。若要将其固定,则需额外增加固定配件和装配工序,这样不仅会影响可视面的美观,还会增加人工成本、延长装配时间。若采用整体结构的软内饰,因其需加工成多面的壳体结构,所以成型困难,工艺成本过高而且运输困难。而采用线下装配成一体的软内饰,其缺点是有些车型装配空间不够受限,装配节拍过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不受车型装配空间限制,容易安装且成型简单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不仅成本低廉、可视面美观,且不需要增加额外配件和装配工序,即可达到受外力时依然连接稳固的效果。本方案中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包括后侧围以及分别位于后侧围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后侧围的两侧设有翻折边,翻折边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部设有若干个连接插口;所述左侧围与后侧围连接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折边形状与安装槽形状相适配;所述折边上一体设置有与连接插口相适的若干个应插片,插片与折边垂直;插片插入连接插口后,使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所述右侧围结构及安装均与左侧围为镜像对称。本技术的优点是:(1)左侧围上的插片插入到后侧围内的连接插口后,通过插片表面与连接插口一侧相抵及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来完全控制左侧围与后侧围连接处的间隙,可彻底解决装配漏缝隙的问题。同理也可以控制右侧围与后侧围连接处的间隙。(2)左侧围和右侧围安装时,以左侧围为例,将左侧围设有插片的一侧置于安装槽并滑入安装槽底部的连接插口,至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即可完成安装。由于安装时无需精准定位,无需额外固定件,所以不仅没有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也没有延长装配时间。(3)插片与左侧围为一体结构,插片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不需要额外增加成本。(4)采用分体结构,不仅便于在车内有限的空间进行装配安装且利于运输。进一步,所述插片通过连接条与折边连接,插片与连接条位于同一平面;插片、连接条和折边均为一体结构。该连接条将若干个插片连接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加强左侧围、右侧围与后侧围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折边的上端一体设有限位卡台,所述限位卡台可与后侧围的上端相抵。以保证左侧围与后侧围在垂直方向没有位移移动。再进一步,所述左侧围的上边缘一体设有限位台,该限位台的横截面为L型;所述限位台包括竖直面和连接面,所述竖直面上开有连接孔,连接面与左侧围垂直。进一步,所述后侧围的上侧设有限位卡座,限位卡座侧壁上一体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垂直于限位卡座的侧壁,连接片上开有连接孔。限位卡座可保证后侧围与上顶内饰靠紧,并通过连接片使后侧围与上顶内饰连接固定。再进一步,所述限位卡座与连接片之间设有限位档条,所述限位档条垂直于限位卡座的侧壁。后侧围与上顶内饰连接时,进一步固定其相对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采用分体结构软内饰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分体结构下围内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下侧围和左下侧围的搭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的内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的外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后侧围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左侧围的结构图;图10为图9中D的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左侧围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B的放大图;图13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后侧围与左侧围插片处的连接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后侧围与左侧围相抵处的连接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中后侧围的结构图;图16为本技术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的结构图;图17为图16中C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现有技术、附图1至17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机动车驾驶室内,现有技术中采用分体结构的下围内饰包括下侧围001和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如图2所示。下侧围001和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分别与上顶内饰连接后,左下侧围002和右下侧围003的一侧边仅搭靠在下侧围的边缘处。但是,由于下侧围001与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不是固定连接,其搭接部位的间隙l1不易控制,如图3所示,当下侧围001和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略微受力时,就会导致缝隙l1变大进而将遮挡部分暴露出来。由于缝隙l1不好控制,无法使下侧围001与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的连接处形成光滑过渡面,进而会影响可视面的美观性。若要将左下侧围002、右下侧围003固定,则需额外增加固定配件和装配工序,这样不仅会增加人工成本,还会延长装配时间。现有技术中,若采用整体结构的软内饰,因其需加工成多面的壳体结构,所以成型困难,工艺成本过高而且运输困难。而采用线下装配成一体的软内饰,其缺点是有些车型装配空间不够受限,装配节拍过长。根据图4至图17所示,本方案中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实施例一包括后侧围以及分别位于后侧围1两侧的左侧围2和右侧围3。后侧围1的两侧设有翻折边4,该翻折边4上设有安装槽5。安装槽5的横截面为U形,安装槽5底部设有连接插口6。左侧围2与后侧围1连接的一侧设有折边7,折边7形状与安装槽5形状相适配。折边7上一体连接有与连接插口6相适应的插片8,插片8与折边7垂直。插片8插入连接插口6后,使左侧围2的边缘与安装槽5的内壁相抵,同时插片8表面与连接插口6一侧相抵,这样就可以完全控制左侧围2与后侧围3连接处的间隙L1,彻底解决装配漏缝隙的问题。左侧围2安装时,将左侧围2设有插片8的一侧置于安装槽5并滑入安装槽5底部的连接插口6,至左侧围2的边缘与安装槽5的内壁相抵,即可完成安装。横截面为U形的安装槽5,可使插片很容易滑入安装槽底部;而折边7形状与安装槽5形状相适配,即折边7卡入安装槽5的同时就完成了定位安装。安装时即不用精准定位,也不需要额外固定件,所以即没有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也没有延长装配时间,但是其稳定性和连接定位的精确性大大提高。插片8与左侧围2为一体结构,而增加的插片8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加工时不需要额外增加成本。右侧围3结构及安装均与左侧围为镜像对称。实施例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包括后侧围以及分别位于后侧围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的两侧设有翻折边,翻折边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部设有若干个连接插口;所述左侧围与后侧围连接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折边形状与安装槽形状相适配;所述折边上一体设置有与连接插口相适的若干个应插片,插片与折边垂直;插片插入连接插口后,使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所述右侧围结构及安装均与左侧围为镜像对称。/n

【技术特征摘要】
1.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包括后侧围以及分别位于后侧围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的两侧设有翻折边,翻折边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部设有若干个连接插口;所述左侧围与后侧围连接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折边形状与安装槽形状相适配;所述折边上一体设置有与连接插口相适的若干个应插片,插片与折边垂直;插片插入连接插口后,使左侧围的边缘与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所述右侧围结构及安装均与左侧围为镜像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软内饰侧围的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通过连接条与折边连接,插片与连接条位于同一平面;插片、连接条和折边均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软内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贺友王文升邓振鹏陈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久满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