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包括包括连接套、防尘布套、固定盘、撑杆、第一钢丝圈、第二钢丝圈、固定环以及移动环;连接套套装在冲击钻外表面靠近钻头的一端;连接套环形侧面靠近钻头的一侧安装固定盘;固定盘边缘位置贯穿安装撑杆,撑杆环形侧面靠近冲击钻的一侧套装移动环;移动环外表面固定第一钢丝圈;撑杆环形侧面远离冲击钻的一端安装固定环,固定环外侧面固定第二钢丝圈;第一钢丝圈以及第二钢丝圈均固定在防尘布套内部环形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钻孔过程中对钻孔产生的灰尘进行阻挡,从而避免工作人员使用冲击钻的过程中吸入大量灰尘,防尘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建设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许多的工具进行辅助,冲击钻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冲击钻依靠旋转和冲击来工作,可用于天然的石头或混凝土,冲击钻工作时在钻头夹头处有调节旋钮,可调普通手电钻和冲击钻两种方式。在冲击钻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而使用人员需要保证钻孔的质量,距离钻孔位置近,所以容易吸入钻孔产生的灰尘,从而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如何实现冲击钻的防尘,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通过固定盘和防尘布对钻孔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进行阻挡,从而使工作人员不易吸入大量灰尘,防尘效果佳。(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包括连接套、防尘布套、固定盘、撑杆、第一钢丝圈、第二钢丝圈、固定环以及移动环;连接套套装在冲击钻外表面靠近钻头的一端;连接套环形侧面靠近钻头的一侧安装固定盘;固定盘边缘位置贯穿安装撑杆,撑杆环形侧面靠近冲击钻的一侧套装移动环;移动环外表面固定第一钢丝圈;撑杆环形侧面远离冲击钻的一端安装固定环,固定环外侧面固定第二钢丝圈;第一钢丝圈以及第二钢丝圈均固定在防尘布套内部环形侧面。优选的,连接套环形侧面远离固定盘的一侧固定限位杆;撑杆远离防尘布套的一端穿过限位杆。优选的,限位杆设有两根;撑杆设有两根;两根限位杆分别设置在冲击钻前后两侧;两根撑杆分别设置在冲击钻两侧,且两根撑杆分别贯穿安装在限位杆上。优选的,撑杆远离防尘布套的一端固定挡片。优选的,连接套内部固定橡胶套,且橡胶套靠近限位杆的一端内侧呈弧形结构。优选的,两根撑杆环形侧面均套装两个以上移动环;第一钢丝圈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钢丝圈分别通过移动环与撑杆相连接。优选的,防尘布套远离冲击钻的一端固定硅胶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将连接套套装在冲击钻上,从而实现本装置的安装,使用时,通过防尘布套将钻头位置围住,从而使钻孔过程中的灰尘不易扩散,且在钻孔过程中,通过连接套带动固定盘移动从而带动防尘布套移动,不会阻碍钻孔的进行,该技术防尘效果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的防尘布套收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冲击钻;2、连接套;3、防尘布套;21、限位杆;22、撑杆;23、固定盘;24、橡胶套;25、第一钢丝圈;26、第二钢丝圈;27、移动环;28、固定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包括连接套2、防尘布套3、固定盘23、撑杆22、第一钢丝圈25、第二钢丝圈26、固定环28以及移动环27;连接套2套装在冲击钻1外表面靠近钻头的一端;连接套2环形侧面靠近钻头的一侧安装固定盘23;固定盘23边缘位置贯穿安装撑杆22,撑杆22环形侧面靠近冲击钻1的一侧套装移动环27;移动环27外表面固定第一钢丝圈25;撑杆22环形侧面远离冲击钻1的一端安装固定环28,固定环28外侧面固定第二钢丝圈26;第一钢丝圈25以及第二钢丝圈26均固定在防尘布套3内部环形侧面。本技术中,安装本装置时,将连接套2向冲击钻1移动,使连接套2带动橡胶套24套装在冲击钻1上靠近钻头的一侧,橡胶套24内表面与冲击钻1外表面相贴合,提高安装稳定性,在钻孔时,将钻头抵在钻孔位置,此时防尘布套3也和钻孔位置相贴合,在钻孔的过程中,随着钻头的移动,冲击钻1也同步移动,此时钻孔位置对撑杆22产生推力,从而保持防尘布套3始终与钻孔位置相贴合,而冲击钻1移动带动连接套2移动,连接套2移动带动固定盘23以及限位杆21沿着撑杆22移动,从而固定盘23推动移动环27向固定环28方向移动,继而移动环27带动第一钢丝圈25向第二钢丝圈26移动,继而实现防尘布套3的收卷,使钻头位置始终在防尘布套3的笼罩中,使钻头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不易扩散至防尘布套3外侧,从而工作人员在钻孔过程中不会大量吸入灰尘,钻孔完成后,将防尘布套3内部的灰尘倒在地面即可,该装置防尘效果佳。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套2环形侧面远离固定盘23的一侧固定限位杆21;撑杆22远离防尘布套3的一端穿过限位杆21。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杆21的设置提高了撑杆22安装以及移动的稳定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限位杆21设有两根;撑杆22设有两根;两根限位杆21分别设置在冲击钻1前后两侧;两根撑杆22分别设置在冲击钻1两侧,且两根撑杆22分别贯穿安装在限位杆21上。需要说明的是,两根撑杆22的设置提高了防尘布套3安装的稳定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撑杆22远离防尘布套3的一端固定挡片。需要说明的是,挡片的设置实现了撑杆22的限位,避免撑杆22与限位杆21分离的情况发生。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套2内部固定橡胶套24,且橡胶套24靠近限位杆21的一端内侧呈弧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橡胶套24的安装提高了连接套2与冲击钻1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两根撑杆22环形侧面均套装两个以上移动环27;第一钢丝圈25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钢丝圈25分别通过移动环27与撑杆22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以上的移动环27以及第一钢丝圈25的设置便于防尘布套3的连接,收卷效果好。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防尘布套3远离冲击钻1的一端固定硅胶环。需要说明的是,硅胶环的设置提高了防尘布套3与钻孔位置贴合的效果。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2)、防尘布套(3)、固定盘(23)、撑杆(22)、第一钢丝圈(25)、第二钢丝圈(26)、固定环(28)以及移动环(27);/n连接套(2)套装在冲击钻(1)外表面靠近钻头的一端;连接套(2)环形侧面靠近钻头的一侧安装固定盘(23);固定盘(23)边缘位置贯穿安装撑杆(22),撑杆(22)环形侧面靠近冲击钻(1)的一侧套装移动环(27);移动环(27)外表面固定第一钢丝圈(25);撑杆(22)环形侧面远离冲击钻(1)的一端安装固定环(28),固定环(28)外侧面固定第二钢丝圈(26);第一钢丝圈(25)以及第二钢丝圈(26)均固定在防尘布套(3)内部环形侧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2)、防尘布套(3)、固定盘(23)、撑杆(22)、第一钢丝圈(25)、第二钢丝圈(26)、固定环(28)以及移动环(27);
连接套(2)套装在冲击钻(1)外表面靠近钻头的一端;连接套(2)环形侧面靠近钻头的一侧安装固定盘(23);固定盘(23)边缘位置贯穿安装撑杆(22),撑杆(22)环形侧面靠近冲击钻(1)的一侧套装移动环(27);移动环(27)外表面固定第一钢丝圈(25);撑杆(22)环形侧面远离冲击钻(1)的一端安装固定环(28),固定环(28)外侧面固定第二钢丝圈(26);第一钢丝圈(25)以及第二钢丝圈(26)均固定在防尘布套(3)内部环形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套(2)环形侧面远离固定盘(23)的一侧固定限位杆(21);撑杆(22)远离防尘布套(3)的一端穿过限位杆(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冲击钻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明生,杨超,唐娟,李志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一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