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包括驱动装置、釜体及搅拌器,搅拌器包括由驱动装置带动转动的搅拌轴及沿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搅拌轴上的第一桨叶组件和第二桨叶组件,第一桨叶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桨叶,各第一桨叶在宽度方向上由第一桨叶的一侧边向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倾斜延伸,且各第一桨叶由靠近搅拌轴的一端至远离搅拌轴的一端的宽度逐渐缩小;第二桨叶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桨叶,各第二桨叶上沿第二桨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耙齿。该搅拌系统能够实现气、液、固三相的高效、快速、均匀混合,相对于现有的装置,反应时间、电能耗、氮气消耗量大大降低,产品分子量分布集中,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
An efficient mixing and stirring system for alkyd polymer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
技术介绍
醇酸聚合通常是指多元醇、多元酸和脂肪酸或油在一定温度下缩合聚合的反应,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还需加入固体催化剂类物料及通入氮气保护气,所以,在醇酸聚合过程中会涉及固液分散、气液混合等过程。现有的用于醇酸聚合的装置通常包括反应釜和设置在反应釜内的搅拌器,搅拌器不仅用于搅拌、加速反应进行,还要用于反应釜内物料的混合。如中国专利CN205361328U公开的一种用于生产水性醇酸树脂的反应釜,其采用的搅拌器包括搅拌轴、固定在搅拌轴底部的U型桨叶及设置在U型桨叶之间的多个横桨叶。该搅拌器在物料混合时,混合不均匀,混合时间长,延长反应时间,增加能耗,特别是对于气液混合、固液分散、高粘度物料混合时,混合效果差,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还影响生产时间,增加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包括驱动装置、釜体及设置在所述釜体内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且由所述驱动装置带动转动的搅拌轴,所述搅拌器还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搅拌轴上的第一桨叶组件和第二桨叶组件,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一桨叶,各所述第一桨叶在宽度方向上由所述第一桨叶的一侧边向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倾斜延伸,且各所述第一桨叶由靠近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的宽度逐渐缩小;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二桨叶,各所述第二桨叶上沿所述第二桨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耙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分别设置1个或多个,当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分别设置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多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分别沿所述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在所述搅拌轴上,使得相邻二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之间分布一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相邻二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之间分布一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桨叶组件设置1~3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设置1~3个,所述搅拌轴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一桨叶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釜体的内径为D,所述第一桨叶的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轴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D1,所述D1为0.5D~0.7D;所述第二桨叶的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轴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D2,所述D2为0.7D~0.8D。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桨叶在宽度方向上由所述第一桨叶的一侧边向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弯折后倾斜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搅拌轴上的第一轮毂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轮毂上的多个所述第一桨叶,多个所述第一桨叶沿所述第一轮毂的周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桨叶组件上设置4个所述第一桨叶。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第二桨叶的上下相对二个侧面上设置多个所述耙齿,各所述侧面上的多个耙齿在所述第二桨叶的长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搅拌轴上的第二轮毂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轮毂上的多个所述第二桨叶,多个所述第二桨叶沿所述第二轮毂的周向均匀分布,各所述第二桨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设置2个所述第二桨叶。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搅拌系统通过在搅拌轴上的具有特定结构的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设置,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相互作用下,不仅能够实现气液混合,快速分散,缩短反应时间,也能够实现固液混合,快速分散,减少投料时间。在用于涉及到固液分散、气液混合等过程的醇酸聚合时,气、液、固三相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均匀混合,相对于现有的装置,反应时间、电能耗、氮气消耗量大大降低,产品分子量分布集中,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搅拌器;200、釜体;300、驱动装置;1、搅拌轴;2、第一桨叶组件;21、第一桨叶;22、第一轮毂;3、第二桨叶组件;31、第二桨叶;32、第二轮毂;33、耙齿;4、传动轴;5、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包括驱动装置300、釜体200及设置在釜体200内的搅拌器100。搅拌器100包括与驱动装置300连接且由驱动装置300带动转动的搅拌轴1及沿搅拌轴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搅拌轴1上的1个或多个第一桨叶组件2和1个或多个第二桨叶组件3,当第一桨叶组件2、第二桨叶组件3分别设置多个时,多个第一桨叶组件2、多个第二桨叶组件3分别沿搅拌轴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在搅拌轴1上,使得相邻二个第一桨叶组件2之间分布一个第二桨叶组件3,相邻二个第二桨叶组件3之间分布一个第一桨叶组件2。第一桨叶组件2、第二桨叶组件3分别设置1~3个。参见图1,各第一桨叶组件2包括固定套设在搅拌轴1上的第一轮毂22及沿第一轮毂22的周向均匀分布且固定连接在第一轮毂22上的多个第一桨叶21,各第一桨叶21在宽度方向上由第一桨叶21的一侧边向相对的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倾斜延伸,且各第一桨叶21由靠近第一轮毂22的一端至远离第一轮毂22的一端的宽度逐渐缩小,具体地,各第一桨叶21在宽度方向上由第一桨叶21的一侧边向相对的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弯折后倾斜延伸。各第二桨叶组件3包括固定套设在搅拌轴1上的第二轮毂32及沿第二轮毂32的周向均布分布且固定连接在第二轮毂32上的多个第二桨叶31,各第二桨叶31的上下相对二个侧面上分别设置多个耙齿33,各侧面上的多个耙齿33沿第二桨叶3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等间距设置。在具体设计时,各第二桨叶31上相对二个侧面上的耙齿33个数相同,如可以由多个耙齿件穿过第二桨叶31设置使得耙齿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第二桨叶的相对二侧以形成二侧的耙齿。各第二桨叶3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本例中,第一桨叶组件2、第二桨叶组件3分别设置2个,搅拌轴1的底部设置第一桨叶组件2。各第一桨叶组件2设置4个第一桨叶21,各第二桨叶组件3设置2个第二桨叶31。本例中,釜体1的内径为D,第一桨叶21的远离第一轮毂22的一端与搅拌轴1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D1,D1为0.5D~0.7D;第二桨叶31的远离第二轮毂32的一端与搅拌轴1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D2,D2为0.7D~0.8D。本例中,驱动装置300包括固定在釜体1顶部的机架、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减速电机及与减速电机相连的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具有传动轴4,搅拌轴1的上端部通过法兰5与传动轴4固定连接。本例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用于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包括驱动装置、釜体及设置在所述釜体内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且由所述驱动装置带动转动的搅拌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还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搅拌轴上的第一桨叶组件和第二桨叶组件,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一桨叶,各所述第一桨叶在宽度方向上由所述第一桨叶的一侧边向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倾斜延伸,且各所述第一桨叶由靠近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的宽度逐渐缩小;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二桨叶,各所述第二桨叶上沿所述第二桨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耙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包括驱动装置、釜体及设置在所述釜体内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且由所述驱动装置带动转动的搅拌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还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搅拌轴上的第一桨叶组件和第二桨叶组件,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一桨叶,各所述第一桨叶在宽度方向上由所述第一桨叶的一侧边向另一侧边由上至下倾斜延伸,且各所述第一桨叶由靠近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的宽度逐渐缩小;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二桨叶,各所述第二桨叶上沿所述第二桨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耙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分别设置1个或多个,当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分别设置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多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分别沿所述搅拌轴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在所述搅拌轴上,使得相邻二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之间分布一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相邻二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之间分布一个所述第一桨叶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设置1~3个,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设置1~3个,所述搅拌轴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一桨叶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醇酸聚合高效混合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的内径为D,所述第一桨叶的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轴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红毅,张大华,江平,
申请(专利权)人: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