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409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特别涉及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旋流板塔、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进水管、回流管,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的中心处均设有上聚水槽,所述上聚水槽下方均对应设有下聚水槽,所述上聚水槽底部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聚水槽内,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的上方分别对应设有缓冲槽。实现旋流板叶片上下两面均有水膜,增大了水气接触的时间接近原来设备接触时间的2倍,对除尘效果提高近50%,间接降低了后端干式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降低了除尘的实际成本,取得较好的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有机废气处理设备
,特别涉及于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
技术介绍
有效的进行喷漆有机废气的治理,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类健康,同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喷漆废气治理系统如何长期有效地发挥治理有机废气成为关键。废气治理系统在进入吸附脱附工艺前,需要对废气中夹带的粉尘进行拦截,以保障后端有机废气治理设备如转轮、RTO、RCO、活性炭吸附床等设备能够有效治理。带有水汽的湿废气中的粉尘是目前比较难处理的粉尘,在喷漆行业,因涉及的行业广泛,夹带的粉尘量不一样,湿度也不一样,目前常用的旋流板塔旋风洗涤或填料喷淋洗涤加干式过滤的前端除尘治理方式,存在更换滤材过于频繁,工作强度过大,成本过高的问题。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零部件的喷涂行业还出现多起因转轮吸附分子筛材料、固定床吸附活性炭材料等或RTO及RCO内部的蓄热体被堵住的事故,严重影响了这些行业废气治理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更加高效对喷涂行业废气的湿粉尘的除尘设备,降低干式过滤材料更换频率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者研究开发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克服了目前常用的旋流板塔旋风洗涤或填料喷淋洗涤加干式过滤的前端除尘治理方式,存在更换滤材过于频繁,工作强度过大,成本过高的缺点。(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包括旋流板塔、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进水管、回流管,所述旋流板塔一侧设有所述进水管,所述旋流板塔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的中心处均设有上聚水槽,所述上聚水槽下方均对应设有下聚水槽,所述上聚水槽底部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聚水槽内,所述旋流板塔内竖直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的固定柱,所述下聚水槽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的上方分别对应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的两侧底部均设有所述回流管,所述第一旋流板两侧的所述回流管延伸至所述第二旋流板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内,所述第二旋流板两侧的所述回流管延伸至所述第三旋流板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一旋流板、所述第二旋流板、所述第三旋流板与其相对应的所述下聚水槽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为2~5mm。优选地,所述下聚水槽的面积大于所述上聚水槽的面积。优选地,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一旋流板对应的所述缓冲槽内。优选地,所述回流管通过固定杆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3)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克服了目前常用的旋流板塔旋风洗涤或填料喷淋洗涤加干式过滤的前端除尘治理方式,存在更换滤材过于频繁,工作强度过大,成本过高的缺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上聚水盘和下聚水盘使得旋流板叶片上下两面均有水膜,增大了水气接触的时间接近原来设备接触时间的2倍,对除尘效果提高近50%,间接降低了后端干式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降低了除尘的实际成本,取得较好的除尘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为:1-旋流板塔、2-第一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4-第三旋流板、5-进水管、6-缓冲槽、7-上聚水槽、8-下聚水槽、9-导流管、10-回流管、11-固定柱、12-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包括旋流板塔1、第一旋流板2、第二旋流板3、第三旋流板4、进水管5、回流管10,所述旋流板塔1一侧设有所述进水管5,所述旋流板塔1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中心处均设有上聚水槽7,所述上聚水槽7下方均对应设有下聚水槽8,所述上聚水槽7底部连接有导流管9,所述导流管9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聚水槽8内,所述旋流板塔1内竖直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固定柱11,所述下聚水槽8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上方分别对应设有缓冲槽6,所述缓冲槽6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的两侧底部均设有所述回流管10,所述第一旋流板2两侧的所述回流管10延伸至所述第二旋流板3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6内,所述第二旋流板3两侧的所述回流管10延伸至所述第三旋流板4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6内。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与其相对应的所述下聚水槽8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为2~5mm,所述下聚水槽8的面积大于所述上聚水槽7的面积,所述进水管5延伸至所述第一旋流板2对应的所述缓冲槽6内,所述回流管10通过固定杆12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实际工作中,通过将废气从旋流板塔底部沿塔体切线方向进入,通过第三旋流板4、第二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2的旋转形成旋流。水从进水管5进入到每个旋流板上对应的上聚水盘7内,在旋流板旋转的过程中,(因旋流板上的旋流片一般是沿一个方向统一的顺时针或逆时针,上聚水盘位于旋流板的中心,使得每个旋流片与上聚水盘相切)会在旋流片的上表面形成上水膜,通过导流管9上聚水盘7的水会自动留到下聚水盘8内,下聚水盘8聚水后,在旋流风量的动力作用下,虹吸到旋流片的下表面形成下水膜。两水膜均带水道塔体周边,汇聚后并从回流管10留到下面一个旋流板上的上对应的上聚水盘7内,如此反复的过程中,废气与水膜充分接触,加湿,将小的粉尘通过水膜冲刷,与水膜交融实现分离。通过设置上聚水盘7和下聚水盘8使得旋流板叶片上下两面均有水膜,增大了水气接触的时间接近原来设备接触时间的2倍,对除尘效果提高近50%,间接降低了后端干式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降低了除尘的实际成本,取得较好的除尘效果。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本技术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未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所为的任何改进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包括旋流板塔(1)、第一旋流板(2)、第二旋流板(3)、第三旋流板(4)、进水管(5)、回流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板塔(1)一侧设有所述进水管(5),所述旋流板塔(1)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中心处均设有上聚水槽(7),所述上聚水槽(7)下方均对应设有下聚水槽(8),所述上聚水槽(7)底部连接有导流管(9),所述导流管(9)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聚水槽(8)内,所述旋流板塔(1)内竖直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固定柱(11),所述下聚水槽(8)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上方分别对应设有缓冲槽(6),所述缓冲槽(6)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的两侧底部均设有所述回流管(10),所述第一旋流板(2)两侧的所述回流管(10)延伸至所述第二旋流板(3)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6)内,所述第二旋流板(3)两侧的所述回流管(10)延伸至所述第三旋流板(4)上方对应的所述缓冲槽(6)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旋风双水膜除湿粉尘装置,包括旋流板塔(1)、第一旋流板(2)、第二旋流板(3)、第三旋流板(4)、进水管(5)、回流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板塔(1)一侧设有所述进水管(5),所述旋流板塔(1)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中心处均设有上聚水槽(7),所述上聚水槽(7)下方均对应设有下聚水槽(8),所述上聚水槽(7)底部连接有导流管(9),所述导流管(9)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聚水槽(8)内,所述旋流板塔(1)内竖直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固定柱(11),所述下聚水槽(8)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所述第三旋流板(4)的上方分别对应设有缓冲槽(6),所述缓冲槽(6)固定在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第一旋流板(2)、所述第二旋流板(3)的两侧底部均设有所述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清阳罗福坤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浩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