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369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该诱捕器上通风口(2)顶端为“V”字形仿生静脉瓣结构,使虫体易进难出,可大大降低虫体逃逸率,上通风口(2)中间为中央入口(3),诱捕器内层管体(4)为多层嵌套结构,每层均为倒置的圆锥形,可防止已捕捉的虫体逃逸。下通风口(5)由内到外逐层增大且直通中央出口(6)。外层管体(1)外侧可连接存虫囊,内置含信息素的诱芯,虫子一旦进入,逃逸困难。外层管体(1)底端有凸起,可有效防止落入存虫囊的虫体重新进入管体。该诱捕器采用了3D打印技术制造,实现一体化成型,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的精密度,且安全环保,成本低廉,防治效果好,可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包括诱捕器本体和存虫囊,涉及农业防虫害
及防治
所述诱捕器本体呈灯笼状,本技术诱捕器结构复杂,可提高诱捕器的捕虫效率并降低虫体逃逸率。
技术介绍
近些年,我国多处盛产水果地区饱受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梨小食心虫寄主十分广泛,可为梨、桃、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且该虫可在多种作物之间转移为害,世代重叠严重,属于害虫生物,再加上其幼虫以钻蛀为害的习性,导致防治难度更大。现阶段的诱捕器就其引诱方式划分主要有2种。一种是利用某些昆虫的趋光性引诱昆虫的灯光诱捕器;另一种就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进行引诱昆虫的粘虫板。市面上利用昆虫信息素的挥发性来引诱害虫进行集中诱杀的诱捕器,害虫易进易出,导致捕虫效率低下,工厂加工生产很难对产品进行升级加工改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一种可以弥补现有诱捕器诱捕效率低,虫体逃逸率高,批量生产不方便的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上通风口(2)顶端设计为“V”字形仿生静脉瓣结构,依据心脏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使虫体易进难出,可大大降低虫体逃逸率;上通风口(2)中间处为中央入口(3),捕虫器内层管体(4)为多层嵌套结构,每层均为倒置的圆锥形,昆虫撞击侧壁上,便于虫体落入下层并最终落入存虫囊中,同时有效防止虫体进入上层结构,防止已捕捉的虫体逃逸。下通风口(5)由内到外逐层增大且直通中央出口(6)。外层管体(1)外侧可连接存虫囊,内置含信息素的诱芯,可更好的捕捉虫体,等虫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更换存虫囊。外层管体(1)底端有凸起,可有效防止落入存虫囊的虫体重新进入管体。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依据心脏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及特性,将上通风口设计为以一圈“V”字形构造嵌套的仿生静脉瓣结构,在虫体进入所述诱捕器内后难以逃脱,在一定程度内能够有效降低虫体逃逸率;所述诱捕器内部为多层嵌套的倒圆锥状结构,孔径逐层加大,便于虫体落入下层并最终落入存虫囊中,由于内层结构呈倒圆锥状,使虫体不易攀爬且孔径较小,能够有效防止虫体进入上层结构。并在所述诱捕器下端存虫囊内放置含信息素的诱芯。此类设计可有效降低虫体的逃逸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端采用“V”字形双层嵌套的仿静脉瓣结构,可有效防止虫体逃脱,降低虫体逃逸率;内部为多层嵌套倒置锥形结构,进一步防止虫体逃逸,将虫体逃逸率降到最低。在制作过程中,采用3D打印技术,利用立体激光固化成型技术,选择的打印材料为SLA光敏树脂(也可采用ABS塑料),实现一体化成型,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的精密度。本技术操作便捷,适用于多种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且安全环保,成本低廉,防治效果好,可广泛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
的人员更好地利用本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和优点能够更为显著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附图,本技术是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主要包括外层管体(1),上通风口(2),中央入口(3),内层管体(4),下通风口(5),中央出口(6);上通风口(2)顶端为“V”字形仿生静脉瓣结构,依据心脏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使虫体易进难出,可大大降低虫体逃逸率,上通风口(2)中间为中央入口(3),捕虫器内层管体(4)为多层嵌套结构,每层均为倒置的圆锥形,可防止已捕捉的虫体逃逸。下通风口(5)由内到外逐层增大且直通中央出口(6)。外层管体(1)外侧可连接存虫囊,内置含信息素的诱芯。虫子一旦进入,逃逸困难,等虫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更换存虫囊。外层管体(1)底端有凸起,可有效防止落入存虫囊的害虫重新进入管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包括外层管体(1),上通风口(2),中央入口(3),内层管体(4),下通风口(5),中央出口(6);其特征在于:上通风口(2)顶端设计为仿生静脉瓣结构,上通风口(2)中间下方为中央入口(3),诱捕器内层管体(4)为多层嵌套结构,每层均为倒置的圆锥形,下通风口(5)由内到外逐层增大且直通中央出口(6),外层管体(1)外部底端有凸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包括外层管体(1),上通风口(2),中央入口(3),内层管体(4),下通风口(5),中央出口(6);其特征在于:上通风口(2)顶端设计为仿生静脉瓣结构,上通风口(2)中间下方为中央入口(3),诱捕器内层管体(4)为多层嵌套结构,每层均为倒置的圆锥形,下通风口(5)由内到外逐层增大且直通中央出口(6),外层管体(1)外部底端有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外层管体(1)为圆柱形,类似灯笼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上通风口(2)设计为双层“V”字形嵌套结构。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超王林田光辉李宇飞谭萍刘心言周秉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