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3577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27
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末级从动齿轮(29)与末级驱动齿轮(28)啮合的啮合部(38)的前方的侧壁(17a)设置有油收集凹部(50),所述油收集凹部(50)收集从齿轮箱(16、17)的底部由末级从动齿轮(29)扬起的油并供给到轴承(32),因此,即使由末级从动齿轮(29)扬起的油被所述啮合部(38)阻止而难以到达轴承(32),通过利用油收集凹部(50)来高效地收集通过了所述啮合部(38)的油并供给到轴承(32),也可以有效地对支承差速器(13)的轴承(32)进行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利用设置于差速器的末级从动齿轮所扬起的油来对将差速器支承于齿轮箱的轴承进行润滑,所述差速器收纳在齿轮箱的前部。
技术介绍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而公知如下车轴驱动装置,所述车轴驱动装置借助于设置于马达轴的副轴驱动齿轮、设置于副轴的副轴从动齿轮、设置于副轴的末级驱动齿轮、设置于差速器轴的末级从动齿轮而将电动马达的马达轴的旋转传递至差速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13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上述以往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差速器配置于齿轮箱的前部,因此,即使想要利用设置于差速器的末级从动齿轮将滞留在齿轮箱的底部的油向后上方扬起而对被润滑部进行润滑,因末级从动齿轮的后部与末级驱动齿轮的前部啮合,因此难得由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被末级从动齿轮和末级驱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部阻止而难以到达被润滑部,针对这样的课题,通过如下内容来进行应对:利用设置于副轴的副轴从动齿轮将油向后上方扬起而供给到被润滑部。但是,这样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将副轴从动齿轮的直径设定得大,因此,齿轮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利用设置于差速器的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来有效地润滑支承差速器的轴承,其中所述差速器收纳于齿轮箱的前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齿轮箱;收纳在所述齿轮箱的前部的差速器;将所述差速器支承于所述齿轮箱的侧壁的轴承;设置于所述差速器的外周的末级从动齿轮;以及借助于输入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的末级驱动齿轮,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相对于所述输入轴配置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末级从动齿轮与所述末级驱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部的前方的所述侧壁上设置有油收集凹部,所述油收集凹部收集从所述齿轮箱的底部由所述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并供给到所述轴承。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在所述第1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油引导壁,所述油引导壁配置成沿着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的后下部,所述啮合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油收集凹部与所述油引导壁之间。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在所述第2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配置于所述齿轮箱的下部的油泵,所述油引导壁配置于收纳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的第1空间与收纳所述油泵的第2空间之间。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在所述第3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滞留在所述齿轮箱的底部的油的油面位于比所述油引导壁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油引导壁的下部形成有使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第2空间连通的开口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在所述第4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在所述第1~第5中任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马达箱体在内部收纳作为所述驱动源的电动马达,所述马达箱体与所述齿轮箱结合,连通孔使所述马达箱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齿轮箱的内部空间连通,该连通孔形成于比滞留在该齿轮箱的底部的油的油面靠下方的位置。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在所述第1~第6中任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比所述末级从动齿轮的中心靠前方处的所述油收集凹部具有底壁、前侧倾斜壁和后侧倾斜壁而形成为槽状截面,所述底壁朝向所述轴承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前侧倾斜壁与所述底壁的前侧相连且以第1倾斜角倾斜,所述后侧倾斜壁与所述底壁的后侧相连且以第2倾斜角倾斜,所述第2倾斜角比所述第1倾斜角小。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8特征,在所述第7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宽度随着靠向所述轴承而减少。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9特征,在所述第7或第8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槽状截面的后缘的所述后侧倾斜壁的倾斜开始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后方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成在车辆以最大上坡角上坡时为90°以上,构成槽状截面的前缘的所述前侧倾斜壁的倾斜开始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后方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成在车辆以最大下坡角下坡时为170°以下。另外,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1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源,实施方式的左壳体15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马达箱体,实施方式的中央壳体16和右壳体17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齿轮箱,实施方式的角接触滚子轴承32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齿轮箱;收纳在齿轮箱的前部的差速器;将差速器支承于齿轮箱的侧壁的轴承;设置于差速器的外周的末级从动齿轮;以及借助于输入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末级从动齿轮的末级驱动齿轮,末级从动齿轮相对于输入轴配置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侧。在末级从动齿轮与末级驱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部的前方的侧壁设置有油收集凹部,所述油收集凹部收集从齿轮箱的底部由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并供给到轴承,因此,即使由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被末级从动齿轮与末级驱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部阻止而难以到达轴承,通过利用油收集凹部高效地收集通过了末级从动齿轮与末级驱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部的油并供给到轴承,从而可以有效地对轴承进行润滑。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具有配置成沿着末级从动齿轮的后下部的油引导壁,啮合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油收集凹部与油引导壁之间,因此,即使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被啮合部阻碍而难以到达轴承,也可以将末级从动齿轮扬起的油沿着油引导壁供给向前方,可以将油高效地供给到油收集凹部而对轴承进行润滑。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具有配置于齿轮箱的下部的油泵,油引导壁配置在收纳末级从动齿轮的第1空间与收纳油泵的第2空间之间,因此,油引导壁作为挡板发挥功能而抑制因差速器的旋转产生的油面的涟漪,可以防止油泵吸入空气。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滞留在齿轮箱的底部的油的油面位于比油引导壁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油引导壁的下部形成有使第1收容部与第2收容部连通的开口部,因此,通过开口部使由油引导壁隔开的第1收容部和第2收容部连通,可以使第1收容部和第2收容部的油面的高度均等化,而且在油通过开口部时难以卷入空气而可以防止泡的产生。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开口部位于比末级从动齿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不使齿轮箱的底部向下方膨胀地形成开口部,防止了齿轮箱的大型化。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在内部收纳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的马达箱体与齿轮箱结合,使马达箱体的内部空间与齿轮箱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被形成于比滞留在该齿轮箱的底部的油的油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齿轮箱的内部空间的油从连通孔流向马达箱体的内部空间,也可以通过油收集凹部的油收集作用利用齿轮箱内的油可靠地润滑轴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齿轮箱(16、17);收纳在所述齿轮箱(16、17)的前部的差速器(13);将所述差速器(13)支承于所述齿轮箱(16、17)的侧壁(17a)的轴承(32);设置于所述差速器(13)的外周的末级从动齿轮(29);以及借助于输入轴(20)将驱动源(11)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的末级驱动齿轮(28),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相对于所述输入轴(20)配置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侧,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与所述末级驱动齿轮(28)啮合的啮合部(38)的前方的所述侧壁(17a)上设置有油收集凹部(50),所述油收集凹部(50)收集从所述齿轮箱(16、17)的底部由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扬起的油并供给到所述轴承(32)。/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426 JP 2018-085499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齿轮箱(16、17);收纳在所述齿轮箱(16、17)的前部的差速器(13);将所述差速器(13)支承于所述齿轮箱(16、17)的侧壁(17a)的轴承(32);设置于所述差速器(13)的外周的末级从动齿轮(29);以及借助于输入轴(20)将驱动源(11)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的末级驱动齿轮(28),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相对于所述输入轴(20)配置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与所述末级驱动齿轮(28)啮合的啮合部(38)的前方的所述侧壁(17a)上设置有油收集凹部(50),所述油收集凹部(50)收集从所述齿轮箱(16、17)的底部由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扬起的油并供给到所述轴承(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油引导壁(16c),所述油引导壁(16c)配置成沿着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的后下部,所述啮合部(38)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油收集凹部(50)与所述油引导壁(16c)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配置于所述齿轮箱(16、17)的下部的油泵(45),所述油引导壁(16c)配置于收纳所述末级从动齿轮(29)的第1空间(47)与收纳所述油泵(45)的第2空间(4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滞留在所述齿轮箱(16、17)的底部的油的油面位于比所述油引导壁(16c)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油引导壁(16c)的下部形成有使所述第1空间(47)与所述第2空间(48)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贤土桥诚西田诚人葛原敬士木间康夫古贺勇司小西庆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