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356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26
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具有在已充气的状态下面向车辆乘员的接触壁(26)。在安全气囊内部、在接触壁(26)上安置有牵拉机构(30,30’),该牵拉机构在正面安全气囊(10)已充气的状态下分段地拉住接触壁(26),从而使得接触壁(26)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形成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任选地,正面安全气囊(10)可以具有已完全充气的第一状态和已完全充气的第二状态,该第二状态具有比在该第一状态下更大的安全气囊体积,其中给这些牵拉机构(30,30’)中的至少一些牵拉机构分配有一个释放装置(40),并且在释放装置未被启用时,正面安全气囊(10)仅达到第一状态;并且在释放装置(40)被启用时,接触壁(26)在所释放的牵拉机构(30,30’)的区域中进一步朝向乘员的方向鼓起,以使得能够实现第二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正面安全气囊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尤其副驾驶员安全气囊,该正面安全气囊具有在已充气的状态下面向该车辆乘员的接触壁,该接触壁具有上边缘、下边缘以及两个侧边缘,其中在安全气囊内部、在接触壁上安置有牵拉机构,这些牵拉机构在安全气囊已充气的状态下分段地拉住接触壁。这种安全气囊是从DE102015004956A1已知的。在这种安全气囊中,藉由凹部而形成的凸起部的大小不同,从而使得侧凸起部比中间凸起部更靠近乘员延伸,以便在发生斜向撞击时保持住车辆乘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进已知的正面安全气囊。这通过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尤其副驾驶员安全气囊来实现,其中安全气囊具有在已充气的状态下面向车辆乘员的接触壁,该接触壁具有上边缘、下边缘以及两个侧边缘,其中在安全气囊内部、在所述接触壁上安置有牵拉机构,所述牵拉机构在安全气囊已充气的状态下分段地拉住所述接触壁,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形成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具有已完全充气的第一状态和已完全充气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具有比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更大的安全气囊体积,其中给所述牵拉机构中的至少一些牵拉机构分配有一个释放装置,并且在释放装置未被启用时,所述正面安全气囊仅达到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释放装置被启用时,所述接触壁在所释放的牵拉机构的区域中进一步朝向乘员的方向鼓起,以使得能够实现所述第二状态。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正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在所述接触壁上形成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也具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由此可以在乘员碰到接触壁时使接触壁既在第一状态下、也在第二状态下侧向地同步运动,原因在于由多个凹部和在凹部之间形成的凸起部提供了附加的安全气囊壁材料。如通过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凹部在乘员头部撞击时形成使邻接接触区域的接触壁由于头部陷入到邻接的区域中而拉紧的可能性,而在目前的、基本上不具有显著凹部的正面安全气囊中,在撞击时头部被“保持”在大体上几乎无弯曲的安全气囊表面上并且由此使头部转动。这是由于几乎无弯曲的表面不具有能够随着斜向撞击到其上的头部侧向地同步运动的可能性。通过本专利技术,接触壁(乘员碰到该接触壁上)的区域可以侧向地同步运动,原因在于提供了附加的安全气囊壁材料,由此减小了头部的转动运动。藉由释放装置,至少一个牵拉机构要么可以使接触壁保持离车辆前部较近,从而使得安全气囊具有较小的体积,要么可以在释放装置被启用时使接触壁进一步朝向车辆尾部的方向并且因此进一步朝向乘员展开,从而使得安全气囊具有较大的体积,其中接触壁在这两种状态下具有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如果乘员坐得极其靠后或者靠背已经向后倾斜得非常大(这例如将来在自主驾驶中是很重要的),那么较大的体积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于是,也就是驾驶员或副驾驶员进一步向后坐在更舒适的位置中或者靠背进一步向后倾斜。在这个舒适位置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正面安全气囊由于任选较大的体积而提供更优化的保护。优选地,凹部和凹部之间的凸起部也竖直地并且/或者彼此平行地例如延伸过安全气囊的整个高度。替代性地,凹部和凹部之间的凸起部还可以仅延伸过安全气囊的高度的部分区域。这些指标也再次与已安装的、已充气的安全气囊相关。多个凹部和凹部之间的凸起部尤其仅布置在接触壁的区域中,并且因此布置在安全气囊的与乘员相关联的一侧。藉由释放装置要么可以使至少一个牵拉机构相对于锚固被释放,要么也可以使其被破坏。替代于此,藉由释放装置增大牵拉机构的长度。释放装置包括可电操作的驱动器或者由其构成,例如烟火式驱动器,该驱动器被电启动。还可以给多个牵拉机构分配一个释放装置,以便使这些牵拉机构一起释放。因此节省了用于附加的释放装置的成本。在此,在安全气囊的内部,例如从接触壁出发的、各自分配有凹部的多个牵拉机构可以合并成一个牵拉机构。于是这个牵拉机构朝向安全气囊背面延伸。释放装置于是接合在这个单独的牵拉机构上。换言之,在安全气囊展开的状态下,牵拉机构叉形地朝向后壁延伸,以便随后统一成一个牵拉机构。优选地,接触壁由多个条形的裁剪部分结合而成,这些裁剪部分彼此连接、在正面安全气囊已充气的状态下竖直地延伸。这些裁剪部分在其纵向边缘处彼此连接、尤其缝合。牵拉机构在连接区域中同样可以被安置在接触壁上,例如藉由使裁剪部分彼此紧固的同一接缝被紧固在接触壁上。至少一些裁剪部分、优选中间的裁剪部分在竖直方向上比在宽度方向上更长,即这些裁剪部分是条形的。这个定义也与安全气囊的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相关。优选地,每个裁剪部分限定安全气囊的凸起部。为了简化安全气囊的制造并且设置尽可能少的接缝,一些裁剪部分、优选所有裁剪部分可以连续地从安全气囊的上边缘延伸直至下边缘。要强调的是,在上下文中,接触壁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以及侧边缘自然不能被限定为安全气囊在接触壁区域中的带棱角的端部,原因在于边缘以圆角过渡到接触壁与之相连的后壁中。上边缘和下边缘以及侧边缘始终与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的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相关。至少一些裁剪部分、然而优选所有裁剪部分可以在所述上边缘和所述下边缘的区域中被紧固在后壁上。因此,裁剪部分一起形成接触壁,而这些裁剪部分不一定形成后壁。因此,接触壁和后壁可以在几何形状方面彼此非常无关地形成。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由裁剪部分构成的接触壁布置在安全气囊的前壁的设置在前方的凹陷部中。在此,由裁剪部分构成的接触壁的边缘尤其被紧固在前壁上。在第一状态下,接触壁在此由裁剪部分和前壁构成。在牵拉机构由释放装置释放的第二状态下,接触壁大体上仅由裁剪部分构成,这些裁剪部分随后进一步朝向乘员展开。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裁剪部分在第二状态下形成安全气囊的膨胀,这种膨胀尤其具有“放置”到前壁上的包裹状的突起的形式。在此,接触壁在第二状态下也具有凹部和凹部之间的凸起部。此外,通过改变裁剪部分的大小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改变“所放置的”包裹状的突起的深度并且因此改变正面安全气囊在第二状态下的体积和大小。为了增大正面安全气囊在第二状态下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可能的膨胀,由裁剪部分构成的接触壁的边缘可以被紧固在至少一个附加壁元件上。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附加壁元件优选地以与接触壁相反的边缘被紧固在正面安全气囊的前壁和/或后壁上。在至少一个附加壁元件上同样可以布置有牵拉机构,该牵拉机构可以由释放装置释放。通过改变这种附加壁元件的大小,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改变安全气囊在第二状态下的深度并且因此改变其体积,并且因此这种安全气囊例如以简单的方式适配于车辆座椅的不同的座椅调节范围,其中车辆座椅取决于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向后调节不同的距离。尤其,在第二状态下,就可以增大正面安全气囊的深度(其描述正面安全气囊在朝向乘员的方向上的膨胀)而与现有技术中的正面安全气囊的情况相比较小增加安全气囊体积。由于为了改变正面安全气囊的大小仅须对裁剪部分和/或附加壁元件进行适配、而并不需要对后壁进行适配,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对正面安全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尤其副驾驶员安全气囊,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具有在已充气的状态下面向所述车辆乘员的接触壁(26),所述接触壁具有上边缘、下边缘以及两个侧边缘(80,82),其中在安全气囊内部、在所述接触壁(26)上安置有牵拉机构(30,30’),所述牵拉机构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已充气的状态下分段地拉住所述接触壁(26),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26)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形成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具有已完全充气的第一状态和已完全充气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具有比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更大的安全气囊体积,其中一个释放装置(40)被分配给所述牵拉机构(30,30’)中的至少一些牵拉机构,并且在释放装置未被启用时,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仅达到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释放装置(40)被启用时,所述接触壁(26)在所释放的牵拉机构(30,30’)的区域中进一步朝向乘员的方向鼓起,以使得能够实现所述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形成有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26)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也具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419 DE 102018109382.91.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正面安全气囊,尤其副驾驶员安全气囊,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具有在已充气的状态下面向所述车辆乘员的接触壁(26),所述接触壁具有上边缘、下边缘以及两个侧边缘(80,82),其中在安全气囊内部、在所述接触壁(26)上安置有牵拉机构(30,30’),所述牵拉机构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已充气的状态下分段地拉住所述接触壁(26),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26)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形成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具有已完全充气的第一状态和已完全充气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具有比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更大的安全气囊体积,其中一个释放装置(40)被分配给所述牵拉机构(30,30’)中的至少一些牵拉机构,并且在释放装置未被启用时,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仅达到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释放装置(40)被启用时,所述接触壁(26)在所释放的牵拉机构(30,30’)的区域中进一步朝向乘员的方向鼓起,以使得能够实现所述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形成有在已安装的、已充气的状态下从相关乘员的视角看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壁(26)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也具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凹部(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部(32)和在所述凹部(32)之间形成的凸起部(24)仅布置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的接触壁(26)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面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装置(40)具有能够电操作的驱动器(42)、尤其烟火式驱动器。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正面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一个释放装置(40)被分配给多个牵拉机构(30,30’),以便能够使所述多个牵拉机构一起释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面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10)的内部,从所述接触壁(26)出发的多个牵拉机构(30)合并成一个牵拉机构(30’),所述牵拉机构朝向安全气囊背面延伸并且所述释放装置接合在所述牵拉机构上。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弗雷斯勒S·施密德
申请(专利权)人:ZF汽车德国有限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