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528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高效地进行设置于井道的设备的检修。电梯装置具备例如导轨(6)、曳引机(11)、控制装置(14)、承托件(18)以及作业脚手架(15)。作业脚手架(15)具备脚手架板(16)和腿(17)。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a)能够相对于承托件(18)拆装。脚手架板(16)配置成,当端部(16a)被安装于承托件(18)时,端部(16b)与井道壁(10)之间的距离比导轨(6)与井道壁(10)之间的距离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检修设置于井道的设备时所使用的作业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台收纳于控制盘的下方。电梯维护人员组装好工作台,上到工作台来进行控制盘的检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6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电梯装置中,在井道中设置有各种设备。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装置中,作业台只能用于控制盘的检修。例如,在远离控制盘的位置设置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需要另一个工作台。需要针对每个设备组装作业台,存在设备的检修花费时间和劳力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设置于井道的设备的检修的电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备:导轨,其设置于电梯的井道,引导对重的移动;曳引机,其设置于井道的底坑,配置在导轨与第一井道壁之间;控制装置,其设置于底坑,配置成与第二井道壁相邻,第二井道壁与第一井道壁相对;承托件,其设置于第二井道壁,配置在控制装置的下方;以及作业脚手架。对重和曳引机在俯视时以沿着形成于第一井道壁与第二井道壁之间的第三井道壁的方式排列配置。作业脚手架具备:脚手架板,其第一端部能够相对于承托件拆装;以及腿,其设置于脚手架板的第二端部。脚手架板配置成,当第一端部被安装于承托件时,脚手架板从第二井道壁突出,使得第二端部与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比导轨与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能够高效地进行设置于井道的设备的检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图2是示出图1的A-A截面的图。图3是示出图2的B-B截面的图。图4是示出承托件的例子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3的C-C截面的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其他例子的图。标号说明1:轿厢;1a:门;1b:门;2:对重;3:井道;3a:底坑;4:主绳索;5:导轨;6:导轨;7~10:井道壁;11:曳引机;12:驱动绳轮;13:支承装置;14:控制装置;15:作业脚手架;16:脚手架板;16a:端部;16b:端部;16c:贯通孔;17:腿;18:承托件;19:板部;20:板部;20a:螺纹孔;21:锚定螺栓;22:螺栓;23:盖;24:正面罩;25:制动装置;26:编码器;27:旋转轴;28:层站;29:层站;29a: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图2是示出图1的A-A截面的图。图3是示出图2的B-B截面的图。电梯装置具备轿厢1和对重2。轿厢1在井道3中上下移动。轿厢1和对重2被主绳索4悬吊于井道3。对重2在井道3中向与轿厢1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轿厢1的移动由一对导轨5引导。导轨5铅垂地设置于井道3。在俯视时,轿厢1配置在导轨5之间。导轨5从井道3的底坑3a配置到井道3的顶部。对重2由一对导轨6引导。导轨6铅垂地设置于井道3。在俯视时,对重2设置在导轨6之间。导轨6从井道3的底坑3a配置到井道3的顶部。如图2所示,井道3的底坑3a的四周被井道壁7~10包围。电梯的层站的出入口形成于井道壁7。从层站观察,井道壁8是里侧的壁。井道壁8与井道壁7相对。井道壁8形成在井道壁9与10之间。从层站观察,井道壁9是左侧的壁。从层站观察,井道壁10是右侧的壁。井道壁9与10彼此相对。主绳索4卷挂于曳引机11的驱动绳轮12。轿厢1和对重2与驱动绳轮12的旋转相应地移动。即,轿厢1由曳引机11驱动。曳引机11设置于井道3的底坑3a。曳引机11例如固定在支承装置13上。曳引机11通过支承于支承装置13,而配置在距离底坑3a的底面一定高度的位置。曳引机11及导轨6在底坑3a中配置成与井道壁8相邻。例如,在俯视时,曳引机11及对重2以沿着里侧的井道壁8的方式排列配置。曳引机11配置成还与井道壁10相邻。从层站观察,曳引机11配置在导轨6的右侧。导轨6的一方还与井道壁9相邻。曳引机11配置在导轨6与井道壁10之间。在俯视时,对重2配置在曳引机11与井道壁9之间。曳引机11由控制装置14控制。即,控制装置14控制轿厢1的移动。控制装置14设置于井道3的底坑3a。例如,在靠近井道壁9的一个导轨5与一个导轨6之间设置有支承装置(未图示)。控制装置14支承于该支承装置。控制装置14通过支承于支承装置,而配置在距离底坑3a的底面一定高度的位置。控制装置14配置成与井道壁9相邻。例如,在俯视时,控制装置14配置在轿厢1与井道壁9之间。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在井道3的底坑3a设置有曳引机11和控制装置14。电梯维护人员在井道3的底坑3a中进行曳引机11及控制装置14的检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在井道3的底坑3a具备用于维护人员在检修时使用的作业脚手架15。作业脚手架15在维护人员使用时由维护人员安装。维护人员在检修结束时,将作业脚手架15拆卸并收纳于底坑3a。作业脚手架15例如具备脚手架板16和腿17。此外,用于安装作业脚手架15的承托件18设置于井道壁9。图4是示出承托件18的例子的立体图。承托件18是用于支承作业脚手架15的部件。承托件18设置于井道壁9。承托件18配置在控制装置14的下方。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承托件18整体上为L字形状。承托件18例如具备板部19及板部20。板部19配置成沿着井道壁9。例如,在井道壁9设置有锚定螺栓21。锚定螺栓21配置在控制装置14的下方。板部19借助锚定螺栓21固定于井道壁9。板部20设置成从板部19的下端部向井道壁10侧突出。在板部20的上表面形成有螺纹孔20a。作业脚手架15的脚手架板16的一个端部16a能够相对于承托件18拆装。图5是示出图3的C-C截面的图。图5示出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a安装于承托件18的例子。例如,在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a形成有贯通孔16c。脚手架板16通过在端部16a载置于承托件18的板部20的状态下将贯通了贯通孔16c的螺栓22拧入螺纹孔20a,而安装于承托件18。通过松开螺栓22,能够将脚手架板16从承托件18拆下。腿17设置在脚手架板16的另一端部16b。腿17能够相对于脚手架板16折叠。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a支承于承托件18。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b支承于腿17。如图2所示,腿17优选为梯子状。维护人员能够从腿17移动到脚手架板16上。脚手架板16配置成,当端部16a被安装于承托件18时,脚手架板16如图2所示从井道壁9突出。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b配置在比导轨6靠近井道壁10的位置。即,当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a被安装于承托件18时,脚手架板16的端部16b与井道壁10之间的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n导轨,其设置于电梯的井道,引导对重的移动;/n曳引机,其设置于所述井道的底坑,配置在所述导轨与第一井道壁之间;/n控制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底坑,配置成与第二井道壁相邻,该第二井道壁与所述第一井道壁相对;/n承托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井道壁,配置在所述控制装置的下方;以及/n作业脚手架,/n所述对重和所述曳引机在俯视时以沿着形成于所述第一井道壁与所述第二井道壁之间的第三井道壁的方式排列配置,/n所述作业脚手架具备:/n脚手架板,其第一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承托件拆装;以及/n腿,其设置于所述脚手架板的第二端部,/n所述脚手架板配置成,当所述第一端部被安装于所述承托件时,所述脚手架板从所述第二井道壁突出,使得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短。/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31 JP 2019-102756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
导轨,其设置于电梯的井道,引导对重的移动;
曳引机,其设置于所述井道的底坑,配置在所述导轨与第一井道壁之间;
控制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底坑,配置成与第二井道壁相邻,该第二井道壁与所述第一井道壁相对;
承托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井道壁,配置在所述控制装置的下方;以及
作业脚手架,
所述对重和所述曳引机在俯视时以沿着形成于所述第一井道壁与所述第二井道壁之间的第三井道壁的方式排列配置,
所述作业脚手架具备:
脚手架板,其第一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承托件拆装;以及
腿,其设置于所述脚手架板的第二端部,
所述脚手架板配置成,当所述第一端部被安装于所述承托件时,所述脚手架板从所述第二井道壁突出,使得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一井道壁之间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所述脚手架板的所述第一端部被安装于所述承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山义和堀武史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