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639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其包括井架、电梯轿厢以及防溜车机构。防溜车机构包括电梯限速器、安全钳、驱动绳以及传力杆。其中,电梯限速器安装于电梯轿厢上,且其相对于电梯轿厢可进行小距离自由位移运动。安全钳亦固定于轿厢上。驱动绳绕设于电梯限速器的限速器绳轮上。传力杆的上端由电梯限速器进行连接、驱动,其下端作用于安全钳。这样一来,一方面,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电梯限速器和安全钳的距离保持在可控范围以内,确保安全钳动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机房的空间设计布局,为完全取消机房的设计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再者,提高了电梯限速器的安装效率,且为其后续的维护以及换新操作提供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
本技术涉及电梯制造
,尤其是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主要由机房、曳引系统、导向系统、电梯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以及安全保护系统构成,其中,安全保护系统主要由电梯限速器、安全钳构成。在现有技术中,安全钳固定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且电梯导向轨道穿设于其中。而电梯限速器安装于机房内(如图1中所示)。电梯限速器随时监测控制着电梯轿厢的速度,当出现超速度情况时,即电梯额定速度的115%时,能及时发出信号,继而产生机械动作切断供电电路,使曳引系统制动。如果电梯仍然无法制动则安全钳动作将轿厢强制制停。这样一来,存在有以下问题:1)机房的存在大大地增加了电梯的整体长度尺寸,增加了制造成本的投入;2)假使电梯限速器安装机房,不利于对机房进行设计空间布局,且增大了机房的设计尺寸;3)当电梯限速器距离制动器的距离较远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自身的制动灵敏性,造成安全隐患;4)当电梯限速器发生故障时,不便于操作人员进入到机房进行维修操作。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便于对电梯限速器进行安装以及维护,且确保制动灵敏性能的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其包括井架、电梯轿厢、导向轨道、电机驱动部以及防溜车机构。导向轨道固定于井架上。电梯轿厢在电机驱动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着导向轨道进行上下位移。防溜车机构包括电梯限速器、安全钳、驱动绳以及传力杆。其中,电梯限速器连接于电梯轿厢上,且其相对于电梯轿厢可进行小距离自由位移运动。在电梯限速器上设置有限速器绳轮。安全钳亦固定于轿厢上,且其正对应于导向轨道。驱动绳绕设于限速器绳轮上,且其上、下端头分别固定于井架的上、下端。传力杆的上端由电梯限速器进行连接、驱动,其下端作用于安全钳。当电梯轿厢运行超过额定速度时,电梯限速器发生动作,使其自身沿着导向轨道向上进行位移,与此同时,拉动传力杆整体向上进行位移运动,随后激活安全钳进行动作以夹紧导向轨道。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防溜车机构还包括限速器支架,其连接于电梯轿厢与电梯限速器之间。限速器支架在螺栓组件的作用下相对于电梯轿厢处于临界接触状态。在电梯轿厢以及限速器支架上均开设有与上述螺栓组件相适配的联接通孔。且其中设置于限速器支架上的联接通孔为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延伸的长条腰形孔。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防溜车机构还包括折弯过渡板、第一顶靠螺母以及第二顶靠螺母。折弯过渡板连接固定于限速器支架上,以供传力杆穿越。第一顶靠螺母以及第二顶靠螺母均借助于螺纹副旋合于传力杆上,且对称地顶靠于折弯过渡板的顶面、底面。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还包括防护罩壳,其罩于电梯限速器的外围,且可拆卸地固定于限速器支架上。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防护罩壳包括钣金件本体和盖板。盖板借助于螺钉可拆卸地固定于钣金件本体上。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防溜车机构还包括螺旋收紧器,布置、连接于所述驱动绳的上端头。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电梯限速器安装、固定于电梯轿厢的顶部位置。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在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电梯限速器以及安全钳均与电梯轿厢相固定,且跟随轿厢进行同步运行,这样一来,一方面,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两者距离保持在可控范围以内,确保安全钳动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避免电梯限速器在机房内布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机房的空间设计布局,且为完全取消机房的设计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再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梯限速器的安装效率,且为其后续的维护以及换新操作提供便利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具有防溜车功能电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I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II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中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III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1的右视图。图8是图7的IV局部放大图。1-电梯轿厢;2-导向轨道;3-防溜车机构;31-电梯限速器;311-限速器绳轮;32-安全钳;33-驱动绳;34-传力杆;35-限速器支架;351-长条腰形孔;36-螺栓组件;37-折弯过渡板;38-第一顶靠螺母;39-第二顶靠螺母;310-螺旋收紧器;4-防护罩壳;41-钣金件本体;42-盖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本技术中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可知,其主要由井架(图中未示出)、电梯轿厢1、导向轨道2、电机驱动部(图中未示出)以及防溜车机构3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导向轨道2借助于压板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井架上。电梯轿厢1在电机驱动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着导向轨道2进行上下位移。上述防溜车机构3包括电梯限速器31、安全钳32、驱动绳33以及传力杆34。其中,电梯限速器31安装固定于电梯轿厢1上,且其相对于电梯轿厢1可进行小距离自由位移运动。在此需要说明一点,上述小距离的具体尺寸由上述安全钳32实际行程L所决定(如图4中所示),一般需略大于L值3~5mm。在电梯限速器31上设置有限速器绳轮311。安全钳32亦固定于轿厢1上,且其正对应于导向轨道2。驱动绳33绕设于限速器绳轮311上,且其上、下端头分别固定于井架的上、下端。传力杆34的上端由电梯限速器31进行连接、驱动,其下端作用于安全钳32(如图3、4、5、6中所示)。当电梯轿厢1运行超过额定速度时,电梯限速器31发生动作,使其自身沿着导向轨道2向上进行位移,与此同时,拉动传力杆34整体向上进行位移运动,随后激活安全钳32进行动作以夹紧导向轨道2。这样一来,一方面,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电梯限速器31和安全钳32的距离保持在可控范围以内,确保安全钳32动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避免电梯限速器31在机房内布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机房的空间设计布局,且为完全取消机房的设计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架、电梯轿厢、导向轨道、电机驱动部以及防溜车机构;所述导向轨道固定于所述井架上;所述电梯轿厢在所述电机驱动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向轨道进行上下位移;所述防溜车机构包括电梯限速器、安全钳、驱动绳以及传力杆;其中,所述电梯限速器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上,且其相对于所述电梯轿厢可进行小距离自由位移运动;在所述电梯限速器上设置有限速器绳轮;所述安全钳亦固定于所述轿厢上,且其正对应于所述导向轨道;所述驱动绳绕设于所述限速器绳轮上,且其上、下端头分别固定于所述井架的上、下端;所述传力杆的上端由所述电梯限速器进行连接、驱动,其下端作用于所述安全钳;当所述电梯轿厢运行超过额定速度时,所述电梯限速器发生动作,使其自身沿着所述导向轨道向上进行位移,与此同时,拉动所述传力杆整体向上进行位移运动,随后激活所述安全钳进行动作以夹紧所述导向轨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架、电梯轿厢、导向轨道、电机驱动部以及防溜车机构;所述导向轨道固定于所述井架上;所述电梯轿厢在所述电机驱动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向轨道进行上下位移;所述防溜车机构包括电梯限速器、安全钳、驱动绳以及传力杆;其中,所述电梯限速器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上,且其相对于所述电梯轿厢可进行小距离自由位移运动;在所述电梯限速器上设置有限速器绳轮;所述安全钳亦固定于所述轿厢上,且其正对应于所述导向轨道;所述驱动绳绕设于所述限速器绳轮上,且其上、下端头分别固定于所述井架的上、下端;所述传力杆的上端由所述电梯限速器进行连接、驱动,其下端作用于所述安全钳;当所述电梯轿厢运行超过额定速度时,所述电梯限速器发生动作,使其自身沿着所述导向轨道向上进行位移,与此同时,拉动所述传力杆整体向上进行位移运动,随后激活所述安全钳进行动作以夹紧所述导向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溜车功能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溜车机构还包括限速器支架,其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与所述电梯限速器之间;所述限速器支架在螺栓组件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电梯轿厢处于临界接触状态;在所述电梯轿厢以及所述限速器支架上均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村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元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