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94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包括阀座和阀板,阀板整体为椭圆形并倾斜设于截面为圆形的阀座内,阀板为左右两块并分别由固定在阀座上的两个启闭机构控制转动;两阀板之间设有中框,中框两端固定在阀座内壁上,阀座内壁设有一圈椭圆形外框,中框和外框靠近阀板的一侧设有容纳槽,该容纳槽内设有密封条,该椭圆对开密闭阀关闭状态时阀板紧贴密封条。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阀板分成两块,阀门打开周长小,有效提高阀门启闭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并且阀门体积小、方便运输,阀板为椭圆形、斜向设于阀座中,并且阀门采用面硬密封和软密封共同作用,达到不大于0.3%的泄漏量,大大降低了漏风率,有效降低有害物质泄漏及热量损失,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阀门,尤其是指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
技术介绍
在水泥、冶金、化工等领域需要对高温流体介质进行远程控制和切断。这些管道大部分是大口径管道(DN200~DN450cm),阀门结构一般采用圆形蝶阀或者百叶阀进行密封,圆形蝶阀通常为一块整板,结构简单,重量和体积都较大、阀门打开周长较大,因此其启闭速度慢、运输不便,且阀板由于为转动关闭,其与阀座之间缝隙大,使得圆形蝶阀的泄漏率较高,一般可达5%以上;相比于圆形蝶阀,百叶阀具有重量轻、动作灵敏、流阻小等优点,并且由于采用阀板与阀板相互搭接,其泄漏率可降至3%。但传统百叶阀仍安装在管道的直径方向,使阀板与介质流向垂直,烟气中的颗粒物容易堆积在阀板表面,使开阀困难或卡死,并且其阀板和阀座之间的缝隙依旧较大、泄漏率较高,导致密封效果不佳,造成烟气泄漏,废气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环境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具有启闭稳定灵敏、漏风率低(泄漏量不大于0.3%)、阀门打开周长体积小、运输方便的优点。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包括阀座和阀板,所述阀板整体为椭圆形并倾斜设于截面为圆形的阀座内,所述阀板为左右两块并分别由固定在阀座上的两个启闭机构控制转动;两所述阀板之间设有中框,所述中框两端固定在所述阀座内壁上,所述阀座内壁设有一圈椭圆形外框,所述中框和外框靠近所述阀板的一侧设有容纳槽,该容纳槽内设有密封条,所述椭圆对开密闭阀关闭状态时所述阀板紧贴所述密封条。进一步,所述启闭机构包括电机、第一摇柄、驱动杆、第二摇柄、转轴、第一铰接块、连接杆、第二铰接块、第三铰接块,所述电机、第一摇柄、驱动杆、第二摇柄位于所述阀座外部,所述电机输出轴与第一摇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驱动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二摇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穿过所述阀座后可转动式固定在所述阀座另一侧;所述第一铰接块和第三铰接块可转动式套设在该转轴位于所述阀座内的部分,所述第一铰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中部可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块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二铰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阀板侧壁上。进一步,所述转轴中部可转动式固定在固定杆一端,所述固定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阀座内壁上。进一步,所述启闭机构还设置有启闭手轮,该启闭手轮通过齿轮组与所述第一摇柄相连。进一步,所述容纳槽由设于所述中框和外框表面的两夹紧块形成,所述密封条嵌于两夹紧块之间并由螺钉锁紧。进一步,所述中框为三棱柱形,该中框的其中一个侧面和所述阀板相平行。进一步,所述密封条为陶瓷纤维密封条。进一步,所述外框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阀座内壁,所述中框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外框上。(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1、阀板分成两块,相对于一整块阀板,阀门打开周长小,提高了阀门启闭的稳定和灵敏性,并且阀门体积小,方便运输,适用于大口径(DN≥200cm)和特大口径(DN≥450cm)管道;2、阀板为椭圆形、斜向设于阀座中,避免烟气中的颗粒物堆积在阀板表面而使开阀困难或卡死;3、阀座内设有中框和外框,二者通过密封条和阀板相配合形成面硬密封和软密封,使泄漏量不大于0.3%,大大降低了漏风率,有效降低有害物质泄漏及热量损失,节能环保;4、中框为三棱柱形,迎风面为棱边,有利于降低风阻,提高通过率;5、密封条采用陶瓷纤维材料制成,具有极佳的耐高温性,并且密封条由螺钉锁紧在容纳槽内,固定牢靠且便于更换;6、启闭机构通过多环铰接的结构与阀板相连,实现阀门的启闭,结构简单,便于维护。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视图方向垂直于阀板2的本专利技术外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3中Ⅲ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1、阀座;2、阀板;3、启闭机构;301、电机;302、第一摇柄;303、驱动杆;304、第二摇柄;305、转轴306、第一铰接块;307、连接杆;308、第二铰接块;309、第三铰接块;310、启闭手轮;4、中框;5、容纳槽;6、密封条;7、螺钉;8、外框;9、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包括阀座1和阀板2,所述阀板2整体为椭圆形并倾斜设于截面为圆形的阀座1内,所述阀板2为左右两块并分别由固定在阀座1上的两个启闭机构3控制转动;两所述阀板2之间设有中框4,所述中框4两端固定在所述阀座1内壁上,所述阀座1内壁设有一圈椭圆形外框8,所述中框4和外框8靠近所述阀板2的一侧设有容纳槽5,该容纳槽5内设有密封条6,所述椭圆对开阀关闭状态时所述阀板2紧贴所述密封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包括阀座(1)和阀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2)整体为椭圆形并倾斜设于截面为圆形的阀座(1)内,所述阀板(2)为左右两块并分别由固定在阀座(1)上的两个启闭机构(3)控制转动;两所述阀板(2)之间设有中框(4),所述中框(4)两端固定在所述阀座(1)内壁上,所述阀座(1)内壁设有一圈椭圆形外框(8),所述中框(4)和外框(8)靠近所述阀板(2)的一侧设有容纳槽(5),该容纳槽(5)内设有密封条(6),所述椭圆对开密闭阀关闭状态时所述阀板(2)紧贴所述密封条(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包括阀座(1)和阀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2)整体为椭圆形并倾斜设于截面为圆形的阀座(1)内,所述阀板(2)为左右两块并分别由固定在阀座(1)上的两个启闭机构(3)控制转动;两所述阀板(2)之间设有中框(4),所述中框(4)两端固定在所述阀座(1)内壁上,所述阀座(1)内壁设有一圈椭圆形外框(8),所述中框(4)和外框(8)靠近所述阀板(2)的一侧设有容纳槽(5),该容纳槽(5)内设有密封条(6),所述椭圆对开密闭阀关闭状态时所述阀板(2)紧贴所述密封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椭圆对开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机构(3)包括电机(301)、第一摇柄(302)、驱动杆(303)、第二摇柄(304)、转轴(305)、第一铰接块(306)、连接杆(307)、第二铰接块(308)、第三铰接块(309),所述电机(301)、第一摇柄(302)、驱动杆(303)、第二摇柄(304)位于所述阀座(1)外部,所述电机(301)的输出轴与第一摇柄(30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柄(302)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303)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驱动杆(30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柄(304)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二摇柄(304)另一端与所述转轴(305)一端可转动式连接,所述转轴(305)另一端穿过所述阀座(1)后可转动式固定在所述阀座(1)另一侧;所述第一铰接块(306)和第三铰接块(309)可转动式套设在该转轴(305)位于所述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升王朝发赵敏敏
申请(专利权)人:凯斯通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