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945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其包括回湿箱体,所述回湿箱体内设置有若干输送导辊,所述回湿箱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输送导辊高度对应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回湿箱体内设置有分别位于输送导辊上方、下方的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所述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分别伸出回湿箱体外壁并形成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回湿箱体外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回湿箱体内壁顶部设置有拱形顶板,所述回湿箱体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和排湿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湿补水装置,具有减少蒸汽结露现象发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湿补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基材回湿装置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回湿补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干胶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不干胶产品的底材在涂硅、或背胶后的烘干过程中会失去部分水分,导致卷曲或变脆,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回湿处理。现有回湿主要有通过蒸汽回湿,蒸汽回湿凭借回湿量均匀,适用范围广,越来越受到欢迎。但蒸汽在蒸汽回湿箱内容易结露液化,常常造成回湿不均,回湿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蒸汽结露现象发生的回湿补水装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包括回湿箱体,所述回湿箱体内设置有若干输送导辊,所述回湿箱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输送导辊高度对应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回湿箱体内设置有分别位于输送导辊上方、下方的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所述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分别伸出回湿箱体外壁并形成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回湿箱体外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回湿箱体内壁顶部设置有拱形顶板,所述回湿箱体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和排湿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回湿件由回湿箱进料口进、出料口出,并在输送导辊的作用下传送,期间经由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对待回湿件的上下表面进行补水回湿。当用蒸汽回湿时,保温层和拱形顶板的设置用于减少蒸汽结露,能够有效减少蒸汽结露造成的待回湿件回湿不均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的,所述回湿箱体包括开口向下的上箱体和开口向上的下箱体,所述输送导辊设置在下箱体上部,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设置在下箱体上,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通过铰链铰接,另一侧设置有气缸开合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箱体的开合,方便待回湿件的第一次穿模操作;并且方便了回湿箱内部的清理,以及回湿箱内部组件的安装维护工作。进一步的,所述上箱体内壁设置有第一加热空腔,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位于进料口和出料口顶壁的第二加热空腔,所述第一加热空腔和第二加热空腔内均设置有加热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热空腔和加热器的设置用于提高回湿箱的保温效果,减少蒸汽结露现象的发生;第二加热空腔以及内部加热器的设置用于提高进料口和出料口处的温度,减少蒸汽与外界冷空气接触的冷凝结露现象。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设置为电加热丝,所述加热器接口设置在回湿箱体铰链所在的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回湿箱的快速加热,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均设置为蒸汽管,所述第一补水管可拆卸地连接在上箱体上,所述第二补水管可拆卸地连接在下箱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回湿件的上下表面均采用蒸汽回湿的方式,具有回湿均匀的优点,并且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与回湿箱体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了第一补水管和第二补水管的清理维护。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补水管设置为蒸汽管,所述第二补水管设置为水管,所述第二补水管顶壁设置有若干喷水口,所述喷水口上连接有喷雾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补水管设置为水管的方式,能够对一些回湿度要求较高的回湿件进行回湿,并且在喷水口和喷雾头的作用下,水雾喷洒在待回湿件的表面,实现了对待回湿件的均匀回湿。进一步的,所述下箱体内底壁设置有与排湿口相连的排湿管,所述排湿管相对的两侧壁设置有若干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湿管的设置增大了排湿面积,能够有效提高排湿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回湿箱体由不锈钢板拼装而成,相邻所述不锈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回湿箱体的便拆功能。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设置为硬质聚胺酯发泡或超细保温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回湿箱体的有效保温。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采用了拱形顶板、加热器和保温层,蒸汽箱中温度下降速度缓慢,能够保证在回湿过程中蒸汽管路中喷出的蒸汽不会液化,较之前的技术,生产效率提高;2.采用了上箱体和下箱体分体结构的回湿箱,能够起到便于带回湿件第一次穿模、便于回湿箱内部清理、以及便于回湿箱体内部组件安装维护的效果;3.在回湿箱上设有排湿口,能够及时将排出回湿箱的蒸汽抽走,防止在输送导辊上凝结成水滴造成飞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体现拱形顶板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回湿箱体;11、上箱体;111、第一加热空腔;12、下箱体;121、第二加热空腔;13、进料口;14、出料口;15、排水口;16、排湿口;17、铰链;18、气缸开合装置;2、输送导辊;3、第一补水管;31、第一接口;4、第二补水管;41、第二接口;42、喷水口;5、保温层;6、拱形顶板;7、加热器;8、排湿管;8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参照图1和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包括回湿箱体1,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若干输送导辊2,回湿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输送导辊2高度对应的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分别位于输送导辊2上方、下方的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分别伸出回湿箱体1外壁并形成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41。回湿箱体1底部设置有排水口15和排湿口16(参见图2)。第一补水管3设置为蒸汽管,第二补水管4设置为水管或蒸汽管。当第二补水管4设置为水管时,第二补水管4顶壁设置有若干喷水口42,喷水口42上连接有喷雾头(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水雾回湿。上述两种回湿方式,可以根据待回湿件的回湿要求,选择合适的回湿方法。参照图1和图2,回湿箱体1包括开口向下的上箱体11和开口向上的下箱体12,第一补水管3可拆卸地连接在上箱体11上,第二补水管4可拆卸地连接在下箱体12上。输送导辊2设置在下箱体12上部并高于第二补水管4。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均设置在下箱体12上。上箱体11和下箱体12宽度方向的一侧通过铰链17铰接,另一侧设置有气缸开合装置18。气缸开合装置18包括气缸,气缸的缸体底部铰接固定在下箱体12上,气缸的活塞杆顶部铰接固定在上箱体11上,通过控制气缸的伸缩,实现上箱体11相对下箱体12的开合,从而方便了待回湿件的第一次穿模操作,并且方便了回湿箱内部的定期清理,以及回湿箱内部组件的安装维护工作。参照图3,上箱体11内壁顶部设置有拱形顶板6,冷凝的蒸汽在拱形顶板6的作用下流向回湿箱体1宽度方向的两端,从而减少了冷凝的水滴滴落在待回湿件上造成的回湿不均的现象。参照图4,上箱体11和下箱体12外周均设置有保温层5,保温层5设置为硬质聚胺酯发泡或超细保温棉。上箱体11内壁贴合设置有第一加热空腔111,下箱体12内设置有位于进料口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湿箱体(1),所述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若干输送导辊(2),所述回湿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输送导辊(2)高度对应的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所述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分别位于输送导辊(2)上方、下方的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所述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分别伸出回湿箱体(1)外壁并形成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41);所述回湿箱体(1)外周设置有保温层(5),所述回湿箱体(1)内壁顶部设置有拱形顶板(6),所述回湿箱体(1)底部设置有排水口(15)和排湿口(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湿箱体(1),所述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若干输送导辊(2),所述回湿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输送导辊(2)高度对应的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所述回湿箱体(1)内设置有分别位于输送导辊(2)上方、下方的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所述第一补水管(3)和第二补水管(4)分别伸出回湿箱体(1)外壁并形成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41);所述回湿箱体(1)外周设置有保温层(5),所述回湿箱体(1)内壁顶部设置有拱形顶板(6),所述回湿箱体(1)底部设置有排水口(15)和排湿口(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湿箱体(1)包括开口向下的上箱体(11)和开口向上的下箱体(12),所述输送导辊(2)设置在下箱体(12)上部,所述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均设置在下箱体(12)上,所述上箱体(11)和下箱体(12)宽度方向的一侧通过铰链(17)铰接,另一侧设置有气缸开合装置(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湿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11)内壁设置有第一加热空腔(111),所述下箱体(12)内设置有位于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顶壁的第二加热空腔(121),所述第一加热空腔(11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勇
申请(专利权)人:南一智能装备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