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徽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941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涉及水华蓝藻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水华蓝藻暴发时直接利用打捞蓝藻作为堆肥原料,减少高含水量蓝藻的脱水成本;此外,针对水华蓝藻脱水后直接堆肥,微囊藻毒素仍有一定数量残留在堆肥产品中,造成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安全风险的这一现状,将打捞蓝藻进行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并暴露在阳光下沤制3‑4个月,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光降解使微囊藻毒素最大程度降低,再通过好氧堆肥处理使为难藻毒素降低至安全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华蓝藻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周边居民人口的增加、农业以及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再加上巢湖附近村民对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巢湖水体出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导致巢湖水体中蓝藻占全年总藻类生物量的50%左右,大面积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并在西部湖区堆积,已经严重影响了巢湖对合肥市的饮用水供给,同时由于蓝藻水华的漂移,也威胁到了巢湖市的饮用水安全,巢湖水质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旅游经济、供水安全、渔业资源等均造成很大的影响。蓝藻机械打捞作为终端控制途径是减少水污染灾害和降低再次爆发的强度及可能性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对解决蓝藻爆发造成水污染的应急处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打捞蓝藻的处理处置的研究相对滞后。因蓝藻细胞破裂后会释放多种藻毒素进入水体,对动植物及人类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打捞上岸的蓝藻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其释放的微囊藻毒素可能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二次污染。好氧堆肥技术是利用高温堆肥法以蓝藻为原料将蓝藻转化成优质的有机肥料,是蓝藻资源化无害化技术中经济且有效的方法。目前堆肥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生活垃圾、城市剩余污泥和禽畜粪便等原料的堆肥化利用,有关蓝藻堆肥方面的研究资料很有限。国内有关报道,好氧堆肥处理工艺虽对蓝藻藻毒数的降解有一定作用,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藻毒素残留在处理后的产品肥料中,施入农田后会对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产生安全风险。据研究表明,中国约有72%的地区人口硒摄入量不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对无机富硒肥的研究颇多,但是过多的无机硒会影响人体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还会抑制作物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和添加亚硒酸钠制作蓝藻有机富硒肥,以蓝藻、菌渣、稻壳为原料混合堆肥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蓝藻厌氧预处理:将打捞的水华蓝藻置于塑料大桶内,密封处理,暴露在阳光下沤制1个月;(2)制备混合物料:以预处理后的蓝藻作为堆肥主料,食用菌菌渣及水稻稻壳作为堆肥辅料,设置配比蓝藻66.6%,稻壳16.7%,菌渣16.7%;(3)在含水华蓝藻的混合物料中加入物料总重0.8-1.5%的发酵菌剂,优选1%,搅拌均匀;(4)在混合物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浓度分别为30mg/L和外源亚硒酸钠,其优选浓度为4%;(5)将加入发酵菌剂的混合物料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堆肥方式进行高温发酵50-60d;(6)将堆肥后的物料静置10-15d,干燥形成有机肥料。优选的,步骤(1)所述的水华篮藻含水率为95.4%。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光降解将蓝藻中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至安全值,预处理时间为1个月。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所用菌渣为大球盖菇食用菌收获后残留的物质,由菌丝体和大量的剩余营养组成,含水率为35%—40%。优选的,步骤(2)所述所用稻壳为水稻收获后的农业废弃物,含水率为11.12%,碳氮比为69.38。优选的,步骤(3)所述添加的发酵菌剂为市场上销售的能够分解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由细菌、真菌复合而成。优选的,步骤(3)所述混合物料的含水率为50%-60%;pH为7.5-8;C/N比为20-30。优选的,步骤(3)所述好氧堆肥的总时长为50-60d。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为蓝藻的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农业废弃物提供科学的处理途径;本专利技术可以在水华蓝藻暴发时直接利用打捞蓝藻作为堆肥原料,减少高含水量蓝藻的脱水成本;此外,针对水华蓝藻脱水后直接堆肥,微囊藻毒素仍有一定数量残留在堆肥产品中,造成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安全风险的这一现状,将打捞蓝藻进行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并暴露在阳光下沤制1个月,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光降解使微囊藻毒素最大程度降低,再通过好氧堆肥处理使微囊藻毒素降低至安全值;本专利技术以食用菌菌渣作为蓝藻好氧堆肥调理剂,它可以起到调节物料C/N、含水率、孔隙率、堆肥养分等,同时食用菌渣无植物致病菌,并且含有蛋白酶、木质素分解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多种酶和大量的微量元素,可以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保证蓝藻堆肥过程的高效进行;本专利技术以水稻稻壳作为蓝藻好氧堆肥调理剂,稻壳作为一种常见的富含有机质的干介质,不仅能够调节水分和C/N,还能作为结构调理剂,增加混合堆体的粒度和孔隙率。本专利技术通过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外源亚硒酸钠,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同时施加硒肥减少了植物内铅和镉的积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堆肥温度的变化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堆肥总碳的变化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堆肥总氮的变化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堆肥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MC-LR的变化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堆肥原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pH的变化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TOC的变化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GI的变化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总养分的变化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总硒含量的变化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堆肥过程中硒形态的变化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含量的影响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将打捞的水华蓝藻置于透光的白色塑料桶内,密封处理,放置在室外阳光较好处1个月,自行进行厌氧发酵。设置三个处理,处理一(T1)为蓝藻400kg,稻壳200kg;处理二(T2)为蓝藻400kg,菌渣200kg;处理三(T3)为蓝藻400kg,稻壳100kg,菌渣100kg;添加总重量1%的发酵菌剂,将混合物料充分搅拌,采用条垛式堆肥方式堆制48d,每次采样时翻堆,后熟静态堆制10d,得堆肥产品。全碳和全氮的测定方法:全碳和全氮的测定参照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12)。全碳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采用硫酸-过氧化氢消煮,凯氏定氮法测定;种子发芽指数测定方法:以液固比10L·kg-1浸提鲜样,取10mL提取液加入铺有滤纸的无菌培养皿中,点播30粒油菜种子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n(1)蓝藻厌氧预处理:将打捞的水华蓝藻置于塑料大桶内,密封处理,暴露在阳光下沤制1个月;/n(2)制备混合物料:以预处理后的蓝藻作为堆肥主料,食用菌菌渣及水稻稻壳作为堆肥辅料,设置配比蓝藻66.6%,稻壳16.7%,菌渣16.7%;/n(3)在含水华蓝藻的混合物料中加入物料总重0.8-1.5%的发酵菌剂,优选1%,搅拌均匀;/n(4)在混合物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浓度分别为30mg/L和外源亚硒酸钠,其优选浓度为4%;/n(5)将加入发酵菌剂的混合物料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堆肥方式进行高温发酵50-60d;/n(6)将堆肥后的物料静置10-15d,干燥形成有机肥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蓝藻厌氧预处理:将打捞的水华蓝藻置于塑料大桶内,密封处理,暴露在阳光下沤制1个月;
(2)制备混合物料:以预处理后的蓝藻作为堆肥主料,食用菌菌渣及水稻稻壳作为堆肥辅料,设置配比蓝藻66.6%,稻壳16.7%,菌渣16.7%;
(3)在含水华蓝藻的混合物料中加入物料总重0.8-1.5%的发酵菌剂,优选1%,搅拌均匀;
(4)在混合物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浓度分别为30mg/L和外源亚硒酸钠,其优选浓度为4%;
(5)将加入发酵菌剂的混合物料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堆肥方式进行高温发酵50-60d;
(6)将堆肥后的物料静置10-15d,干燥形成有机肥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水华篮藻含水率为95.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菌渣及稻壳富硒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光降解将蓝藻中的微囊藻毒素降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成李永慧汪晶晶斯鑫鑫张学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