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灶林专利>正文

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883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包括锅体、至少一个蒸煮容器、喷淋装置和循环泵;所述锅体的下部具有水加热腔,锅体的上部具有蒸煮腔;所述蒸煮容器用于盛装米饭,蒸煮容器设于所述蒸煮腔内,蒸煮容器的底部设有多个沥水孔;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蒸煮腔的顶部,用于向其下方的蒸煮容器喷水;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水加热腔相连,循环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达到传统沥米饭烹饪的要求,而且烹饪出来的米饭的疏散性好、口感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米饭蒸煮装置
本技术涉及煮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米饭蒸煮装置。
技术介绍
沥米饭(又叫甑子饭)的烹饪方法为:先将米用水煮半分熟,然后捞起沥干置于竹或木制的甑子筒内,再上锅蒸熟。采用上述方法,支链淀粉和维生素B等易溶于水的物质从米饭中分离进入水中,得到副产品香甜可口的米汤,将部分糖分和热量从米饭中分离到米汤中,降低米饭中的糖分和热量,有利于低糖饮食。然而,其复杂的蒸煮过程,越来越不适于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中国技术专利CN209121861U公开了一种米类粮食的烹制装置,该烹制装置将米饭和蒸熟米饭用的液体进行分隔,利用加热液体产生的蒸汽将米饭蒸熟,且在内胆的中部上方设置淋水装置,在大米烹制过程中连续或间断的均匀淋水,清除大米表层的淀粉。然而,该烹制装置仅仅能够清除大米中较少的一部分支链淀粉,蒸出来的米饭和传统方法制作的沥米饭相差甚远,且蒸煮出来的米饭的疏散性差,不适用于大批量米饭的蒸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米饭蒸煮装置,该米饭蒸煮装置不仅能够达到传统沥米饭烹饪的要求,而且烹饪出来的米饭的疏散性好、口感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下部具有水加热腔,锅体的上部具有蒸煮腔;至少一个蒸煮容器,所述蒸煮容器用于盛装米饭,蒸煮容器设于所述蒸煮腔内,蒸煮容器的底部设有多个沥水孔;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蒸煮腔的顶部,用于向其下方的蒸煮容器喷水;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水加热腔相连,循环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蒸煮腔内设置有多层所述蒸煮容器,所述蒸煮容器内设有网孔板,网孔板将蒸煮容器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所述网孔板的网孔直径小于米粒的直径,所述沥水孔的直径大于米粒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蒸煮容器的内侧设有支撑台,所述网孔板的边部支撑于所述支撑台上。进一步地,所述锅体为蒸饭柜,蒸饭柜的前侧设有柜门,所述蒸煮容器为矩形盘,蒸煮容器的两侧设有向外翻折的第一沿边,所述蒸煮腔内部的两对侧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块,所述蒸煮容器两侧的第一沿边分别支撑于对应侧的第一支撑块上。进一步地,所述蒸煮容器靠近上缘设置有溢流口。进一步地,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淋盘,所述喷淋盘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喷淋孔,所述蒸煮腔上部的两对侧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块,所述喷淋盘的两侧设有向外翻折的第二沿边,喷淋盘两侧的第二沿边分别支撑于对应侧的第二支撑块上。进一步地,所述锅体为甑子锅,甑子锅的顶部设有锅盖,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锅盖内。进一步地,所述蒸煮容器为圆形盘,蒸煮容器的外周设有向外翻折的第三沿边,所述蒸煮腔下部的两对侧设有第三支撑块,底层的所述蒸煮容器的第三沿边支撑于所述第三支撑块上,相邻的蒸煮容器的第三沿边之间通过支撑环支撑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锅体为电饭锅,所述蒸煮容器设有一个且置于电饭锅的加热内胆内,蒸煮容器的底部与加热内胆的底部之间形成水加热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煮米时,循环泵将经水加热腔加热的热水泵入喷淋装置,再经过喷淋装置喷入蒸煮容器,热水一边流入蒸煮容器,一边从蒸煮容器的下部流出,且始终保持蒸煮容器内的水位没过大米,这可即可通过循环的热水对蒸煮容器内的大米进行水煮,水煮的过程中,热水不断地对米进行冲刷,可保持米在水中不断的翻腾,能够冲掉大米中大量的支链淀粉,且保持了米的疏散性,确保了锅内上下受热均匀,煮米完成后,循环泵停止工作,蒸煮容器内的米汤沥干并流入水加热腔,米汤加热产生的蒸汽进一步将蒸煮容器内的米饭蒸熟,从而达到传统沥米饭烹饪的要求,烹饪出来的米饭的疏散性好、口感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蒸煮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0-锅体;11-水加热腔;12-蒸煮腔;13-锅盖;14-加热内胆;20-蒸煮容器;21-沥水孔;22-网孔板;23-支撑台;24-第一沿边;25-第一支撑块;26-溢流口;30-喷淋装置;31-喷淋盘;32-喷淋孔;33-第二支撑块;34-第二沿边;35-第三沿边;36-三支撑块;37-支撑环;40-循环泵;41-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包括锅体10、蒸煮容器20、喷淋装置30和循环泵40。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锅体10为蒸饭柜,蒸饭柜的前侧设有柜门(图中未示出),锅体10的下部具有水加热腔11(水加热腔11可采用燃气或者电加热),锅体10的上部具有蒸煮腔12。蒸煮容器20用于盛装米饭,蒸煮容器20为矩形盘,蒸煮容器20设于蒸煮腔12内,蒸煮容器20的底部设有多个沥水孔21。喷淋装置30设于蒸煮腔12的顶部,用于向其下方的蒸煮容器20喷水。循环泵40的进水端通过管道41与水加热腔11相连,循环泵40的出水端通过管道41与喷淋装置30相连。煮米时,循环泵40将经水加热腔11加热的热水泵入喷淋装置30,再经过喷淋装置30喷入蒸煮容器20,热水一边流入蒸煮容器20,一边从蒸煮容器20的下部流出,且始终保持蒸煮容器20内的水位没过大米,这可即可通过循环的热水对蒸煮容器20内的大米进行水煮,水煮的过程中,热水不断地对米进行冲刷,可保持米在水中不断的翻腾,能够冲掉大米中大量的支链淀粉,且保持了米的疏散性,确保了锅内上下受热均匀,煮米完成后,循环泵40停止工作,蒸煮容器20内的米汤沥干并流入水加热腔11,米汤加热产生的蒸汽进一步将蒸煮容器20内的米饭蒸熟,从而达到传统沥米饭烹饪的要求,烹饪出来的米饭的疏散性好、口感佳。上述蒸煮容器20可设置一层,也可设置多层,优选地,蒸煮腔12内设置有多层蒸煮容器20,蒸煮容器20内设有网孔板22,网孔板22将蒸煮容器20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网孔板22的网孔直径小于米粒的直径,沥水孔21的直径大于米粒的直径。通过设置多层蒸煮容器20,可适用于大批量米饭的蒸煮,每一粒米饭均能达到最佳的膨胀效果,确保了米饭的疏散性,通过在蒸煮容器20内设置网孔板22,网孔板22可对大米进行过滤,沥水孔21的直径可设置得较大,使得沥出的水下泄更加集中,对下层蒸煮容器20内的大米的冲刷效果更好,提高了大米的翻腾效果。更优地,蒸煮容器20的内侧设有支撑台23,网孔板22的边部支撑于支撑台23上,清洗的时候,可以将网孔板22取下,便于清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锅体,所述锅体的下部具有水加热腔,锅体的上部具有蒸煮腔;/n至少一个蒸煮容器,所述蒸煮容器用于盛装米饭,蒸煮容器设于所述蒸煮腔内,蒸煮容器的底部设有多个沥水孔;/n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蒸煮腔的顶部,用于向其下方的蒸煮容器喷水;/n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水加热腔相连,循环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的下部具有水加热腔,锅体的上部具有蒸煮腔;
至少一个蒸煮容器,所述蒸煮容器用于盛装米饭,蒸煮容器设于所述蒸煮腔内,蒸煮容器的底部设有多个沥水孔;
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蒸煮腔的顶部,用于向其下方的蒸煮容器喷水;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水加热腔相连,循环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煮腔内设置有多层所述蒸煮容器,所述蒸煮容器内设有网孔板,网孔板将蒸煮容器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所述网孔板的网孔直径小于米粒的直径,所述沥水孔的直径大于米粒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煮容器的内侧设有支撑台,所述网孔板的边部支撑于所述支撑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煮容器靠近上缘设置有溢流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米饭蒸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蒸饭柜,蒸饭柜的前侧设有柜门,所述蒸煮容器为矩形盘,蒸煮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灶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灶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