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高压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294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倍压筒、与倍压筒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中频变压器,倍压筒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硅堆和多个高压电容、用于向被试品输出高压的高压接点,多个高压电容沿筒体的纵轴方向连接成分立的两列,高压电容之间通过转向接点相连接,每个硅堆可转动的设置在两列高压电容之间,硅堆与两列高压电容之间具有至少两种连接状态,每种连接状态下,硅堆以相同的极性方向、通过转向接点、按照Z字形方式连接在两列高压电容之间。是一种安装方便、倒转速度快、制造成本低的直流高压发生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适用于电力部门、企业动力部门对 氧化锌避雷器、磁吹避雷器、电力电缆、发电机、发生器、变压器、开关等 设备进行直流高压试验。特别的,本技术所涉及的直流高压发生器是根据国家电力行业标准DL/T848. 1-2004《直流高压发生器通用技术条件》设计制造的新 一代便携式直流高压试验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正负极性直流高压发生器一般采用如下结构实现1、 采用两只倍压筒结构 一只正极性, 一只负极性,在输出极性转换时需 将设备全部停止、;改电、人工更换倍压筒方可实现。这种实现方式由于采用双倍压筒,使制造成本大大增加;实验过程中,需 手工进行更换极性,操作不方便;不能满足直流宽素极性转换试验的要求。2、 采用对称结构的倍压筒实现正负极性输出。实验时,人力手工把倍压筒 倒转180度并重新连接倍压筒后,方可进行。这种实现方式在转换极性时需将倍压筒人工倒转180度,浪费时间;在高 压大容量设备时还需起重设备配合,比较费时费力;由于极性转换过程复杂费 时,也不能满足直流快速极性转换试验的要求。3、 采用气动转换装置,对整流硅堆内部极性进行转换,来实现直流正负极 性输出。这种实现方式的整体设备构造复杂,庞大造价高;并且安装调试时极为繁 瑣,安装后无法移动;由于采用气动结构,辅助设备的要求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倒转速度快、制造成本低的直 流高压发生器。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倍压筒、与倍压筒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中频变压 器,倍压筒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硅堆和多个高压电容、用于向被试品 输出高压的高压接点,多个高压电容沿筒体的纵轴方向连接成分立的两列,高 压电容之间通过转向接点相连接,每个硅堆可转动的设置在两列高压电容之间, 硅堆与两列高压电容之间具有至少两种连接状态,每种连接状态下,硅堆以相 同的极性方向、通过转向接点、按照Z字形方式连接在两列高压电容之间。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采用可转动的硅堆,只要同时调转硅堆方向,使其与高压电容 之间具有不同的连接状态,即可实现相反极性的高压输出,是一种制造成本低 廉、操作方便的直流高压发生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处于输出负极性高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处于输出正才及性高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其中1、倍压筒;2、硅堆;3、高压电容;31、转向接点;4、高压接点;5、转换顶杆;6、驱动机构;61、转换板;62、转换螺母;63、转换螺杆;64、电动机;65、转换导柱;66、限位装置;7、高压输入导电片;8、高压输出导电片;9、中频变压器;10、筒体;11、低压输入导电片。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或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倍压筒1、与倍压筒1 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中频变压器9,倍压筒1包括筒体10、设置在筒体10内部的硅堆2和多个高压电容3、用于向被试品输出高压的高压接点4,多个高压电容 3沿筒体10的纵轴方向连接成分立的两列,该两列高压电容3以筒体10的轴线 为对称轴,相对称的排列,高压电容3之间通过转向接点31相连接,每个硅堆 2可转动的设置在两列高压电容3之间,硅堆2与两列高压电容3之间具有至少 两种连接状态,每种连接状态下,硅堆2以相同的极性方向、通过转向接点31、 按照Z字形方式连接在两列高压电容3之间。倍压筒1还包括一个用于将中频 变压器9输出的电压接入位于倍压筒1一侧高压电容3和硅堆2的高压输入导 电片7、和一个用于将中频变压器9输出的电压低压端接入位于倍压筒1 一侧硅 堆2的低压输入导电片11、用于将经过倍压后的电压输出的高压输出导电片8, 高压输出导电片8连接在位于倍压筒1另 一端的高压电容3和高压接点4之间, 高压输入导电片7、低压输入导电片ll和高压输出导电片8可转动的连接在两 列高压电容3之间。倍压筒1还包括两根分别用于控制硅堆2在两种连接状态下转换的转换顶 杆5,相隔设置的多个硅堆2可转动的连接在同一根转换顶杆5上。倍压筒1 还包括用于控制转换顶杆5运动的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包括与转换顶杆5 的一个端部相连接的转换板61、与转换板61相固定连接的转换螺母62、与转 换螺母62相啮合连接的转换螺杆63、用于驱动转换螺杆63转动的电动机64、 穿过转换板61的转换导柱65、设置在转换导柱65的一个端部的限位装置66。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6包括两根转换顶杆5,位于硅堆2左侧的转换顶 杆5与自筒体10顶部开始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第2n个(n取正整数) 硅堆2的左端部可转动的连接,位于硅堆2右侧的转换顶杆5与自筒体10顶部 开始的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第2n+l个(n取正整数)硅堆2的右端部 可转动的连接,这样,当电动机64通过螺杆63和啮合在其上的螺母62带动转换板61上下移动时,转换顶杆5即随之牵动连接在其上的硅堆2的一个端部以 与硅堆2中心连接的转动点为中心,进行杠杆转动,达到转换硅堆2极性方向 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在转换导柱65的底部设置了限位装置66,对转换板61 进行限位,这就使得驱动机构6在对硅堆2的极性转换进行控制时的动作更加 准确。整个转换过程,可以选用单片机编程进行控制,以实现控制机箱一键操 作。本实施里所述的直流高压输出装置,在处于输出负极性高压状态时,如图1 所示,位于筒体10上端的高压输出导电片8的右侧端部与位于硅堆右侧的第一 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其左侧端部与位于筒体10顶端左侧高压接点4相连接, 这个高压接点4作为负极性高压直流电的输出端。在高压输出导电片8的下方, 第一个硅堆2的一个端部与高压输出导电片8接入相同的转向接点,另一个端 部与硅堆2左側的第二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接着,硅堆2按照Z字型的方式 首位相接的接入硅堆2右侧的第三个、左侧第四个、右侧第五个、左侧第六个…… 转向接点31,根据每排所接高压电容3的个数,以上述规律类推硅堆2的连接 方式。此时,位于硅堆2下方的高压输入导电片7的左側端部与位于硅堆2左 侧的最下方一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并且连接中频变压器9的次级线圏的高压 端;位于硅堆2下方的低压输入导电片11的右侧端部与位于硅堆2右侧的最下 方一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并且连接中频变压器9的次级线圏的低压 端。本实施里所述的直流高压输出装置,在处于输出正极性高压状态时,如图2 所示,位于筒体10上端的高压输出导电片8的左侧端部与位于硅堆左侧的第一 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其右侧端部与位于筒体10顶端右侧高压接点4相连接, 这个高压接点4作为正极性高压直流电的输出端。在高压输出导电片8的下方,第一个硅堆2的一个端部与高压输出导电片8接入相同的转向接点,另一个端 部与硅堆2右侧的第二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接着,硅堆2按照Z字型的方式 首尾相接的接入珪堆2左侧的第三个、右侧第四个、左侧第五个、右侧第六个…… 转向接点31,根据每排所接高压电容3的个数,以上述规律类推硅堆2的连接 方式。此时,位于硅堆2下方的高压输入导电片7的右侧端部与位于硅堆2右 侧的最下方一个转向接点31相连接,并且连接中频变压器9的次级线圏的高压 端,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倍压筒(1)、与所述的倍压筒(1)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中频变压器(9),所述的倍压筒(1)包括筒体(10)、设置在所述的筒体(10)内部的硅堆(2)和多个高压电容(3)、用于向被试品输出高压的高压接点(4),多个所述的高压电容(3)沿所述的筒体(10)的纵轴方向连接成分立的两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电容(3)之间通过转向接点(31)相连接,每个所述的硅堆(2)可转动的设置在两列所述的高压电容(3)之间,所述的硅堆(2)与两列所述的高压电容(3)之间具有至少两种连接状态,每种连接状态下,所述的硅堆(2)以相同的极性方向、通过所述的转向接点(31)、按照Z字形方式连接在两列所述的高压电容(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康徐雪明鲍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华电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