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180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技术上的主要特征为使夹设于动子与平台间的冷却部,更进一步地使冷却部与平台间的热能传递受到阻隔,避免冷却部进行散热时所接收的热能被传导至平台,以确保平台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
本专利技术与马达的冷却技术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
技术介绍
为避免热能影响马达效能的表现,通过持续流动的流体将马达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带离马达的技术,是被经常采用的马达冷却技术,但马达运转时所产生的热能,非仅影响马达效能,同时也对与马达直接连接的运动元件造成影响,例如在精密加工中所使用的运动平台,由于运动平台是与线性马达的动子结合,并随动子的运动而位移,因此,当马达的热能传导至运动平台时,将会导致运动平台的精度下降以至于变形等造成无法满足精密加工所需精度的缺失。而为了避免上述精度下降的缺失,在现有技术中虽也有将铜管等供流体流动的管路构件设置在动子与运动平台间的技术,来降低从马达传导至运动平台的热能,但由于其使铜管的一侧接触在运动平台侧的结合元件上,同时使铜管的另侧与马达动子间相隔开来而未直接接触,如此一来,来自马达动子的热能在经由空气传导至铜管时,由于铜管与运动平台间的直接接触,将会使部分的热能被传递至运动平台,导致运动平台的尺寸产生变化,而影响其位移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可降低运动平台受到马达热能的影响程度,以确保运度平台的精度。于是,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技术上的主要特征为使夹设于动子与平台间的冷却部,更进一步地使冷却部与平台间的热能传递受到阻隔,避免冷却部进行散热时所接收的热能被传导至平台,以确保平台的精度。而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上,该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所包含的线性马达、平台以及冷却部中,使该冷却部具有一介于该平台的台座与该动子之间的结合座,一冷却件则介于该结合座与该动子之间,一结合平面位于该冷却件相向于该结合座的一侧,以及一隔热层介于该结合平面与该结合座之间,并使该结合平面、该隔热层与该结合座三者彼此紧密叠接,而以该隔热层阻隔该结合平面与该结合座间的直接接触。其中,该隔热层可具有粘性,用以提供该结合平粘着于该结合座上的粘着力。再者,为便于制造及组装加工,该冷却件具有两个长条片状且呈中空的挤型铝条,以铝金属材料经由挤型制程所完成,一弯曲的串接管以两端与该挤型铝条的长轴一端结合,两个配接管则分别以一端固接在各该挤型铝条的长轴另端上,并使各该挤型铝条的中空内部、该串接管的管内空间与各该配接管的管内空间,三者彼此串连相通,以提供外部流体进入并流动的通道。其中,该结合平面位于各该挤型铝条的长轴一侧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隔热的效果,使该冷却部更包含有一隔热片,介于该结合座与该台座之间,以阻隔该结合座与该台座间的直接接触。其中,该隔热片与该隔热层可以是双面胶等可以提供粘着效果的物品。其中,更包含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具有彼此呈同轴的一第一穿孔、一第二穿孔、一结合孔与一结合件,并使该第一穿孔贯设于该台座上,该第二穿孔贯设于该结合座上,该结合孔则设于该动子上,该结合件呈杆状并依序穿经该第一穿孔与该第二穿孔地固定于该结合孔中。优选地,该固定部更包含有一间隔座,介于该动子与该结合座之间,一第三穿孔贯穿该间隔座,并同轴于该第一穿孔与该第二穿孔,以及使该结合件穿经该第三穿孔。优选地,该隔热片呈环状,并穿套于该结合件上。优选地,该冷却件具有至少一长条片状的挤型铝条,介于该结合座与该动子之间,并使该结合平面位于该挤型铝条的长轴一侧上,以及使该间隔座一体成型于该挤型铝条的长轴另侧上。优选地,该间隔座的一侧面与该结合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该间隔座背于该结合平面的另侧面则突出于该挤型铝条外,并抵接于该动子上,以在该动子与该挤型铝条间形成间隙。另外,在该台座、该结合座与该动子三者的结合技术上,可为一般的结合构造,例如以杆状结合件穿经该台座、该结合座以结合在该动子上,其中,为确保该冷却件与该动子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以达到隔热的效果,可使在该结合座与该动子间夹设厚度大于该冷却件厚度的间隔座,以在该冷却件与该动子间形成适当的间隙。其中,该间隔座可与该挤型铝条一体成型,并使该间隔座与该结合平面相邻的一侧面,位于与该结合平面相同的平面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该冷却机构除可通过各该间隔座确保该冷却部与该动子间维持适当的间隔来达到隔热的效果外,更可通过该隔热层与各该隔热片来阻隔传递至该平台上的热能,以进一步地强化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隔热功效,来确保平台的精度,除此之外,以铝挤型所制成的该些挤型铝条与该些间隔座,其除在制造上更为便利外,可更进一步地使该隔热层与各该隔热片为双面胶等具有粘性与隔热效果的物品,从而使该隔热层与各该隔热片兼具有隔热以及作为结合元件的功效,使其在制造及组装加工更显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挤型铝条元件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1中4-4割面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4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1中6-6割面线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1中7-7割面线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7中B区域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0: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20:线性马达;21:动子;30:平台;31:台座;40:冷却部;41:结合座;42:冷却件;421:挤型铝条;422:串接管;423:配接管;424:管接头;425:O形环;43:通道;44:结合平面;45:隔热层;46:隔热片;50:固定部;51:间隔座;52:第一穿孔;53:第二穿孔;54:第三穿孔;55:结合孔;56:结合件;D1:厚度;D2:厚度;D3:间隙。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各附图1-8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10中,其主要包含了有一线性马达20、一平台30、一冷却部40以及一固定部50。该线性马达20为现有的马达
技术实现思路
,且非本专利技术所要改进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以在附图中仅示意出其所具有的动子21位置,至于其具体详细
技术实现思路
或构造,因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无关,自无加以说明或揭露的必要。该平台30也属现有技术所既已公开,可作为精密加工机械的移动平台,在构造上则包含了有一台座31,可随该动子21的运动而进行对应的位移运动。该冷却部40具有一呈ㄇ形的板片状结合座41,介于该台座31与该动子21之间,一冷却件42则介于该结合座41与该动子21之间,以及一通道43设于该冷却件42中,提供流体在其中流动,并可通过使该通道43与外部管路间的连通,令低温的流体由外部进入该通道流动,在接收热能后,再流动至外部,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为了降低该冷却部40所接收的热能被传导至该平台30,致影响该平台30的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包含有:/n一线性马达,具有一动子;/n一平台,具有一与该动子相结合的台座,并可随该动子的运动而位移;/n一冷却部,具有一结合座,介于该台座与该动子间,一冷却件,介于该结合座与该动子间,一通道,设于该冷却件中并与外部的管路连通,使外部的流体可以经由外部管路进入该通道中流动后,再流出至外部;/n其特征在于:/n该冷却部更包含有一结合平面,位于该冷却件相向于该结合座的一侧,一隔热层,介于该结合平面与该结合座之间,并使该结合平面、该隔热层与该结合座三者彼此紧密叠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包含有:
一线性马达,具有一动子;
一平台,具有一与该动子相结合的台座,并可随该动子的运动而位移;
一冷却部,具有一结合座,介于该台座与该动子间,一冷却件,介于该结合座与该动子间,一通道,设于该冷却件中并与外部的管路连通,使外部的流体可以经由外部管路进入该通道中流动后,再流出至外部;
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部更包含有一结合平面,位于该冷却件相向于该结合座的一侧,一隔热层,介于该结合平面与该结合座之间,并使该结合平面、该隔热层与该结合座三者彼此紧密叠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隔热层具有粘性,以黏接该结合平面与该结合座,使该冷却件粘着在该结合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隔热层为双面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冷却件更包含有至少两个长条片状且呈中空的挤型铝条,一弯曲的串接管以两端分别固接于各该挤型铝条的长轴一端上,两个配接管分别以一端固接于各该挤型铝条的长轴另端上;并以各该挤型铝条的中空空间、该串接管的管内空间与各该配接管的管内空间共同构成该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性马达动子及所结合平台间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旻章纪政德邓朝钦
申请(专利权)人:大银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