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13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27
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包括单体蓄电池槽,蓄电池槽内装配极群,极群由第一极群单元和第二极群单元构成,两个极群单元依蓄电池槽的前后位置安装在蓄电池槽内,两个极群单元之间由隔板分隔,每个极群单元各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第一单元正汇流排与第二单元正汇流排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第一单元负汇流排与第二单元负汇流排经位置前后对应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消除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一次性投资较高、生产设备闲置率高的弊端;还可以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方便蓄电池的安装;由于小规格极板工艺成熟,便于保证极板的质量,相应生产特大容量蓄电池的质量且得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是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属蓄电池

技术介绍
目前,在移动通讯行业的采购要求中由1500Ah及以下电池为单体结构,调整为2000Ah及以下特大容量电池为单体结构。现在蓄电池行业内生产的特大容量单体电池普遍为高型电池,所使用的极板尺寸较大,通常的生产设备不能满足其生产要求,生产设备和零部件通用化程度很低。而特大容量电池的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这种现状对于生产蓄电池的企业而言,若添置生产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的专用设备,一次性投资较高,会造成生产设备闲置率高,零部件的通用化率低,会造成生产资金和生产场地的长期占用,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大尺寸的极板还存有工艺条件严格,极板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可利用小规格极板,通过极群单元的组合在单一容器内实现跨极群连接的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本专利技术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包括单体蓄电池槽,蓄电池槽内装配极群,极群由第一极群单元和第二极群单元构成,两个极群单元依蓄电池槽的前后位置安装在蓄电池槽内,两个极群单元之间由隔板分隔,每个极群单元各设有连接正极板板耳的正汇流排和连接负极板板耳的负汇流排,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正汇流排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正汇流排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负汇流排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负汇流排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在蓄电池槽前后方向上第一极群单元、第二极群单元的正、负汇流排交替配置,两极群单元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汇流排分别连接中联极柱和端极柱。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第一极群单元、第二极群单元的容量和与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的容量相同。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所述隔板的板面与极板的板面垂直,隔板的高度不高于极板的高度,隔板上设有通流孔。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所述中联极柱设有对连接条限位的定位台,中联极柱上部为圆锥体形。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连接条两端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下部为圆柱孔,圆柱孔匹配套装在中联极柱上,连接孔上部为直径递增的圆锥孔,圆锥孔和中联极柱的圆锥体之间构成熔铅填充区。上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各极群单元分别设置1-4个端极柱、2-8个中联极柱。本专利技术针对解决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生产难题而设计。所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由第一、第二极群单元组合而成,第一、第二极群单元分别采用小规格极板构成,第一、第二极群单元的正负汇流排的交替设置,由连接条、中联极柱将两个极群单元的正、负汇流排连接,从而由小规格极板通过极群的巧妙连接实现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的功能。采用本专利技术可以消除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一次性投资较高、生产设备闲置率高的弊端;还可以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方便蓄电池的安装;由于小规格极板工艺成熟,便于保证极板的质量,相应生产特大容量蓄电池的质量且得以提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蓄电池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第二极群单元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3的左视图;图6是连接条与中联极柱连接示意图。图中各标号为:1、蓄电池槽,2、端极柱,3、连接条,4、中联极柱,4-1、定位台,5、隔板,6、通流孔,7、第一极群单元,7-1、第一单元负汇流排,7-2、第一单元正汇流排,8、第二极群单元,8-1、第二单元负汇流排,8-2、第二单元正汇流排,9、极板,10、板耳,11、熔铅填充区。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以两个极群单元组合构成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的极群,各极群单元均采用小规格的极板,由小规格极板组成的两个极群单元既满足了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的容量要求,又要满足了特大容量单体电池的外形尺寸要求,从而解决了特大容量单体电池制造困难及制造成本高的问题。以下以2v2000Ah蓄电池为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述。2v2000Ah蓄电池现有技术的极板高为611毫米、宽为190毫米。本实施例选用的极板高为275毫米、宽为154毫米。参看图1、图2和图4,本专利技术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包括单体的蓄电池槽1,蓄电池槽内装配极群。所述极群由两个容量之和为2000Ah的第一极群单元7和第二极群单元8组合构成。为保证两个极群单元组合后极群的外形尺寸满足蓄电池的装配尺寸要求,将两个极群单元按照蓄电池槽的前后位置安装在蓄电池槽内,两个极群单元之间由隔板5分隔,隔板的板面与极板的板面垂直,隔板的高度不高于极板9的高度,隔板上设有供电解液流通的通流孔6。每个极群单元分别设有连接正极板板耳的正汇流排和连接负极板板耳的负汇流排。由图3-5可见,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正汇流排7-2与第二极群单元位置的第二单元正汇流排8-2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4和连接条3连接;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负汇流排7-1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负汇流排8-1经位置前后对应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在蓄电池槽前后方向上第一极群单元、第二极群单元的正、负汇流排由前至后正、负、正、负交替配置,两极群单元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汇流排分别连接中联极柱4和端极柱2,中联极柱和端极柱交替分布,即图4中,前部外侧的汇流排连接正极端极柱和中联极柱,后部外侧的汇流排连接负极端极柱和中联极柱;两极群单元位于前后方向内侧的汇流排连接中联极柱。根据端极柱、中联极柱和连接条承受电流的能力,各极群单元可分别设置1-4个端极柱、2-8个中联极柱,不同极群单元中两个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由一条连接条连接。图示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极群单元各设置了三个端极柱、六个中联极柱,两个极群单元供设置了六条连接条。参看图5、图6,中联极柱4设有对连接条限位的定位台4-1,中联极柱上部为圆锥体形。连接条3的两端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下部为圆柱孔,圆柱孔匹配套装在中联极柱上,连接孔上部为直径递增的圆锥孔,圆锥孔和中联极柱的圆锥体之间构成熔铅填充区11。连接条与中联极柱连接时,用焊枪将中联极柱高于连接条上部的部分烧融后填补构成熔铅填充区,不需再二次填铅。第一、第二极群单元入槽且完成极群连接后,即可进行封盖、封端子、注酸及化成等工序,制备而成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包括单体蓄电池槽(1),蓄电池槽内装配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群由第一极群单元(7)和第二极群单元(8)构成,两个极群单元依蓄电池槽的前后位置安装在蓄电池槽内,两个极群单元之间由隔板(5)分隔,每个极群单元各设有连接正极板板耳的正汇流排和连接负极板板耳的负汇流排,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正汇流排(7-2)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正汇流排(8-2)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4)和连接条(3)连接,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负汇流排(7-1)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负汇流排(8-1)经位置前后对应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包括单体蓄电池槽(1),蓄电池槽内装配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群由第一极群单元(7)和第二极群单元(8)构成,两个极群单元依蓄电池槽的前后位置安装在蓄电池槽内,两个极群单元之间由隔板(5)分隔,每个极群单元各设有连接正极板板耳的正汇流排和连接负极板板耳的负汇流排,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正汇流排(7-2)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正汇流排(8-2)经位置前后对应的中联极柱(4)和连接条(3)连接,第一极群单元的第一单元负汇流排(7-1)与第二极群单元的第二单元负汇流排(8-1)经位置前后对应中联极柱和连接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大容量单体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蓄电池槽前后方向上第一极群单元、第二极群单元的正、负汇流排交替配置,两极群单元位于前后方向外侧的汇流排分别连接中联极柱(4)和端极柱(2)。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从印古利伟李亚辉王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风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