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能多肽、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及其应用。所述功能多肽包含胶原结合序列和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连接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所述功能多肽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包含载药红细胞,以及与所述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功能多肽。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可以有效的将载药红细胞微球锚定在胶原材料上,减少了药物在移植后的快速流失,该载药体系具有实现药物在损伤局部的浓度维持和缓慢释放的能力,可延长药物半衰期,促进更多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促进更多轴突再生,具有促进脊髓损伤更好的运动恢复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能多肽、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特别涉及一种功能多肽,及通过添加该功能多肽制备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生物支架材料和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广泛应用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一方面生物材料胶原支架能够提供一个结构支撑来填补损伤空腔,为神经轴突的生长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其上结合各种药物分子以更有效的改善或重建脊髓损伤后形成的局部抑制性微环境。一种微管稳定剂—紫杉醇,在低剂量时对损伤后神经的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就药物本身而言,其较短的半衰期严重阻碍了药效的发挥。再者低剂量的紫杉醇在体内施用时因损伤局部脑脊液的快速冲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不可控的快速释放和机体副作用,难以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近年来药物输送系统实现了药物的有效的缓控释放。研究表明,红细胞药物载体在增强药物的利用度,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的动力学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体内治疗时,将药物用红细胞载体进行包载后连接至胶原支架上,在维持脊髓损伤局部药物浓度的基础上,发挥红细胞的缓释效果。现有的一种方法是将载药后的红细胞与支架单纯的物理复合,红细胞与胶原之间仅依赖低亲和力的非特异性吸附,虽有了因红细胞包载产生的延长药物半衰期的效果,但仍存在载药球囊在损伤局部的不可控流失,在损伤局部的药物与所发挥的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法使用化学交联剂将红细胞交联至支架上,但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载体的稳定性和支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多肽,及通过添加该功能多肽制备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的应用。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功能多肽,其包含胶原结合序列和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连接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多肽具有一端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特异性结合至红细胞表面,另一端的胶原结合序列特异性结合至胶原表面的双重功能。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多肽具有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其包含载药红细胞,以及与所述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前述任一种功能多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其包含载药红细胞和胶原材料,所述载药红细胞通过前述任一种功能多肽连接在所述胶原材料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前述的功能多肽、载药红细胞与胶原材料共同孵育,使红细胞结合肽序列与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胶原结合序列与胶原材料特异性结合,形成所述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或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于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至少具有在损伤部位局部药物浓度维持并延长药物半衰期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或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于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至少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或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于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至少具有促进轴突再生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或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于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至少具有修复脊髓损伤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修复脊髓损伤的功能产品,其包含前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或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较之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方法材料经济易得,临床可操作性强,构建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可以有效的将载药红细胞微球锚定在胶原材料上,通过添加功能多肽来解决载药红细胞与胶原材料的高效连接的问题,减少了药物在移植后的快速流失,该载药体系具有实现药物在损伤局部的浓度维持,并延长药物半衰期,促进更多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促进更多轴突再生,具有促进脊髓损伤更好的运动恢复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一种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构建的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对照红细胞和制备的载药红细胞的扫描电镜表面形貌图。图2C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制备的载药红细胞的体外储存稳定性示意图。图2D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制备的载药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变化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功能多肽的质谱表征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功能多肽的液相色谱纯化图。图3C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功能多肽分别与白细胞与红细胞结合能力比较图。图3D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功能多肽与红细胞结合的亲和性研究示意图。图4A-图4D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功能多肽对红细胞和胶原的结合能力表征图。图4E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各组药物从胶原材料上释放能力的比较图。图5A-图5C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Tuj-1和Map2免疫染色评价各组载药处理组对神经分化的影响图。图5D-图5E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脊髓损伤区内的NF阳性细胞的染色和定量分析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各组大鼠脊髓损伤12周内的后肢行为恢复情况的BBB评分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各组大鼠脊髓损伤12周内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图。具体实施方式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通过引入一条功能多肽来解决载药红细胞与胶原材料的高效连接的问题。该功能多肽具有一端特异性结合至红细胞表面,另一端特异性连接胶原的双重功能(如图1所示)。通过功能多肽与载药红细胞、胶原材料的共同孵育,实现载药红细胞锚定在胶原材料上,达到药物在损伤部位的局部浓度维持并缓慢释放的目的。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功能多肽,其包含胶原结合序列和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连接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多肽具有一端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特异性结合至红细胞表面,另一端的胶原结合序列特异性结合至胶原表面的双重功能。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多肽(CBD-pep28)具有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具体为TKKTLRTKYTWYGYSLRANWMR。进一步地,所述胶原结合序列(CBD)具有SEQID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具体为TKKTLRT,所述红细胞结合肽序列(pep28)具有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具体为KYTWYGYSLRANWMR。进一步地,所述胶原结合序列经FITC标记,即为FITC-CBD-pep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其包含载药红细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包含胶原结合序列和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连接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包含胶原结合序列和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连接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多肽具有一端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特异性结合至红细胞表面,另一端的胶原结合序列特异性结合至胶原表面的双重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多肽具有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原结合序列具有SEQID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红细胞结合肽序列具有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5.一种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包含载药红细胞,以及与所述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多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特异结合胶原的红细胞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多肽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与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所述胶原结合序列具有能够与胶原材料特异性结合的功能。
7.一种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包含载药红细胞和胶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药红细胞通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多肽连接在所述胶原材料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胶原-红细胞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多肽的红细胞结合肽序列与载药红细胞特异性结合,所述胶原结合序列与胶原材料特异性结合;优选的,所述胶原材料包括纯胶原材料或含胶原的复合材料,优选为胶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建武,陈艳艳,胡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