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7177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1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包括:传感装置、污水阀、预处理搅拌井、调节阀、藻类反应池、沉淀过滤罐、绿化供水管和沉淀过滤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污水预处理后集中排放至藻类反应池,利用藻类反应池内藻类培养隔层上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得到脱氮水体,脱氮后的水进入沉淀过滤罐,在沉淀过滤罐的多层过滤沉淀下得到干净的上层清液,以及各层沉淀过滤留下的残渣。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生活污水多次处理后,得到的干净上层清液可以用于浇灌植物,在沉淀过滤罐中各层沉淀过滤留下的残渣可在堆肥处理后作为植物的肥料,从而实现生态循环,极大的减少了绿化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中房屋密度逐渐增加,人口居住密度也逐渐增加,城市排污管网中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成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其中还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道传染病毒等,因此需要及时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一旦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其中的有机物极易在夏季温度较高时发生腐化而产生恶臭,还容易为其中的细菌和病原体提供营养,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我国目前针对生活污水,主要采用生化法,如活性污泥法、AB法、氧化沟及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处理。现有处理方式技术成熟,出水稳定,对有机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较好。但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只能去除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中的20%-40%。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难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目前城市市政改造项目越来越重视城市内部小生态圈的建设。城市内部小生态圈以零散分布在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公园、湿地景观为基本单元,穿插在城市肌理中,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内部微环境,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缓冲空间,同时改善周围居民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城市本身绿化空间和土壤、水文等条件的限制,城市中的这些小型绿化区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持其内部植物的养分和水分供给。如何降低绿化维护成本已逐渐成为城市小生态圈建设的一个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本专利技术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汇集处理,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过程将生活污水无害化,方便将其汇总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再生处理,还能够将中间物质作为城市绿地景观的水份和养料供给来源,直接回收利用。本专利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包括:传感装置,其分别设置在各建筑物的排污管路中,用于分别采集相应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各排污管路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污水阀,其分别连接在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所述污水阀连接有污水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污水阀开启或关闭,调节排污总管流量Ij,其中j表示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的编号;预处理搅拌井,其连接所述污水阀,接收并留置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所述预处理搅拌井中设置有搅拌装置,用于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输出预处理污水;调节阀,其连接在所述预处理搅拌井的出水口和区域污水大管之间,用于分别调节各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藻类反应池,其输入口连接所述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所述藻类反应池内设置有藻类培养隔层,藻类培养隔层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沉淀过滤罐,其底部设置有接收口,用于与所述藻类反应池的输出口连接,接收脱氮水体,然后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层过滤沉淀;绿化供水管,其抽水口连接所述沉淀过滤罐的上端,用于抽取沉淀过滤罐中的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沉淀过滤罐中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还可在堆肥处理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有动态调控平台,其连接各传感装置、污水阀和调节阀,用于接收各传感装置所采集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的数据,综合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和/或肥料状况,动态调控污水阀的开度、调节阀的开度、预处理搅拌井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内环境参数,以保持所述排污总管流量Ij和所述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除氧留置池,其连接在调节阀的输出端与区域污水大管之间,用于为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提供缓冲,调节区域污水大管内预处理污水的水量。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除氧留置池的池壁设置为密封结构并经过加厚处理;所述除氧留置池连接有压缩气源,所述压缩气源向所述除氧留置池内泵入惰性气体,用于维持所述除氧留置池内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所述除氧留置池还连接有气体交换装置,用于排出除氧留置池内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和沉淀过滤罐的接收口之间的管路中还连接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用于增加泵入沉淀过滤罐内的脱氮水体的水压,使泵入沉淀过滤罐的脱氮水体能够斜向冲击沉淀过滤罐中的沉淀装置。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沉淀过滤罐包括:罐体,其底部一侧设置有接收口,用于接收脱氮水体,其另一侧至少设置有两个残渣收集口,所述接收口的高度位于最下方的两个残渣收集口之间;抽屉式过滤沉淀层,其分别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的各个残渣收集口内,能够通过所述残渣收集口至少部分地伸出至罐体外,以便收集沉淀过滤罐中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其中每一个抽屉式过滤沉淀层均设置为包括抽屉式框架、沉淀装置、以及密封圈:所述抽屉式框架,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的残渣收集口内,具有矩形或接近矩形的外框,所述外框的侧壁贴近所述罐体的内壁,所述外框的底部中空,其能够沿所述残渣收集口至少部分地伸出至罐体外;所述沉淀装置,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的内部,用于滤除脱氮水体内的残渣,使残渣沉淀在沉淀装置的上侧;所述密封圈,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用于密封所述抽屉式框架与沉淀过滤罐罐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还用于密封所述抽屉式框架与残渣收集口内之间的间隙。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其包括:丝杠,其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罐体内壁与抽屉式框架之间,平行于所述外框的伸出方向;电机,其与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罐体内壁与外壁之间的隔水腔中,用于输出扭矩驱动所述丝杠旋转;驱动螺母,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的外侧,与所述丝杠啮合,由所述丝杠驱动而沿所述丝杠带动所述抽屉式框架由残渣收集口向外滑出或向内收回。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所述密封圈由硅胶或橡胶构成,所述密封圈卡扣固定在所述抽屉式框架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其中,至少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顶部的密封圈具有倾斜向内收缩的弧度,用于引导残渣向内落入沉淀装置,并沉淀在沉淀装置的上侧。可选的,上述的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位于接收口下侧的沉淀装置直接由金属皮构成,或设置为致密材质,用于承接并收集残渣;其余各抽屉式过滤沉淀层中的沉淀装置为网筛结构,并且,其过滤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传感装置,其分别设置在各建筑物的排污管路中,用于分别采集相应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感装置,其分别设置在各建筑物的排污管路中,用于分别采集相应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各排污管路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
污水阀(1),其分别连接在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所述污水阀连接有污水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污水阀(1)开启或关闭,调节排污总管流量Ij,其中j表示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的编号;
预处理搅拌井(2),其连接所述污水阀(1),接收并留置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所述预处理搅拌井(2)中设置有搅拌装置,用于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输出预处理污水;
调节阀(3),其连接在所述预处理搅拌井(2)的出水口和区域污水大管之间,用于分别调节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
藻类反应池(4),其输入口连接所述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所述藻类反应池(4)内设置有藻类培养隔层,藻类培养隔层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
沉淀过滤罐(5),其底部设置有接收口,用于与所述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连接,接收脱氮水体,然后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
绿化供水管(6),其抽水口连接所述沉淀过滤罐(5)的上端,用于抽取沉淀过滤罐(5)中的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
沉淀过滤罐(5)中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还可在堆肥处理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动态调控平台,其连接各传感装置、污水阀(1)和调节阀(3),用于接收各传感装置所采集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的数据,综合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和/或肥料状况,动态调控污水阀(1)的开度、调节阀(3)的开度、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以保持所述排污总管流量Ij和所述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氧留置池(31),其连接在调节阀(3)的输出端与区域污水大管之间,用于为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提供缓冲,调节区域污水大管内预处理污水的水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留置池(31)的池壁设置为密封结构并经过加厚处理;
所述除氧留置池(31)连接有压缩气源,所述压缩气源向所述除氧留置池(31)内泵入惰性气体,用于维持所述除氧留置池(31)内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所述除氧留置池(31)还连接有气体交换装置,用于排出除氧留置池(31)内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和沉淀过滤罐(5)的接收口之间的管路中还连接有增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人源林伟罗丽丽杨炎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自远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