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7087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壁背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前端与固定箱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顶部与固定箱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底部贯穿固定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固定杆,所述固定箱底部的背侧且对应第一L型固定杆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固定杆。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救生圈大多通过绳子绑在船体上,导致求生时无法快速解除使用的问题,增加了使用者存活率,也增加了救生设备的适用性,也提高了救生设备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救生
,具体为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舶救生,就是船舶乘员使用船上救生设备救助落水人员,或在遭遇海难时按照救生部署弃船自救,广义地说也包括救助他船或接受外来援救。在船舶逃生时需要用到救生圈,但现有的救生圈大多通过绳子绑在船体上,导致求生时无法快速解除使用,降低了使用者存活率,也降低了救生设备的适用性,也降低了救生设备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具备快速取用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救生圈大多通过绳子绑在船体上,导致求生时无法快速解除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壁背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前端与固定箱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顶部与固定箱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底部贯穿固定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固定杆,所述固定箱底部的背侧且对应第一L型固定杆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固定杆,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的背侧与第二L型固定杆的前侧接触,所述滑杆背侧的顶部和底部且套接在固定杆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复位机构。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空心环,所述空心环的右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剪叉杆,所述固定杆表面的背侧滑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剪叉杆远离空心环的一端通过轴销与连接杆的右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和第二L型固定杆的表面套接有救生圈,所述救生圈的内侧与第一L型固定杆和第二L型固定杆的表面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固定箱内壁的顶部且对应滑杆的位置开设有滑轨,所述滑轨的长度大于滑杆的移动距离,所述滑轨与滑杆配合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固定箱的底部且对应滑杆的位置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与滑杆之间的间距小于一厘米,所述开口与滑杆配合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表面且位于滑套的背侧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背侧与固定箱内壁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前端与滑套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与滑套配合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滑杆的内腔且对应固定杆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积大于固定杆的横截面积,所述通孔与固定杆配合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弹簧第一弹簧体、第二弹簧体、缓冲体、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限位体;所述第一弹簧体与第二弹簧体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弹簧体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体的内部,且所述缓冲体粘连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体与第二弹簧体中间;所述第一连接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滑套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与固定箱内壁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弹簧体的内部,且所述限位体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体连接,且从滑套的背侧到固定箱内壁的背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弹簧体以及第二弹簧体的内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弹簧体、第二弹簧体、缓冲体、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限位体表面均有防腐层;所述第一弹簧体的直径为4-5cm,所述第二弹簧体直径为2-3cm,且所述第二弹簧体采用螺纹式的高钢碳材料。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还包括:刚度驱动器接口、船舶电源、刚度测量传感器、温度驱动器接口、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所述船舶电源与所述刚度驱动器接口、刚度测量传感器、温度驱动器接口、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提供电源;所述刚度驱动器接口与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驱动器接口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弹簧的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弹簧的另一侧。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用于当所述连接杆向前移动带动滑套向前移动并拉伸弹簧做功的过程中,测量所述弹簧的弹性刚度;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当所述连接杆向前移动带动滑套向前移动并拉伸弹簧做功之前,测量所述弹簧的初始温度,当所述连接杆向前移动带动滑套向前移动并拉伸弹簧做功结束后,测量所述弹簧的实际温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弹性刚度、初始温度以及如下公式(1)和(2),获取所述弹簧在做功之后的理论温度和在做功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并基于所述弹簧的实际温度和弹性模量,判断所述救生装置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其包括:步骤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初始温度以及公式(1),计算所述弹簧在做功结束后的理论温度;式中,t0为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所述弹簧在未做功之前的初始温度,t1为所述弹簧在做功结束后计算的理论温度,ε为弹簧本身的材料密度,D为弹簧的直径,β为弹簧的刚度系数,S为弹簧的截面积;步骤2:根据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测量的弹性刚度以及公式(2),计算所述弹簧的弹性模量;式中,E为弹簧在做功过程中温度改变后的弹性模量,G为弹簧的刚度,Y为转动惯量,E0为弹簧在做功之前的初始弹性模量,α为所述弹簧的材料的线胀系数,Q为弹簧的材料特性参数;步骤3:将所述步骤1计算的理论温度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实际温度进行比较,同时,将步骤2计算的弹性模量与预设的标准弹性模量进行比较,当所述实际温度小于理论温度,且计算的弹性模量大于预设的弹性模量时,控制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与第二L型固定杆按预设要求接触和分离,使救生装置正常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船舶本体、固定箱、固定杆、滑杆、第一L型固定杆、第二L型固定杆和复位机构配合使用,通过使用者逃生时手动向前拉动第一L型固定杆,第一L型固定杆向前移动带动滑杆向前移动,滑杆配合滑轨向前限位移动并带动空心环向前移动,空心环向前移动带动剪叉杆和连接杆同步向前移动,连接杆向前移动带动滑套向前移动并拉伸弹簧做功,最后第一L型固定杆与第二L型固定杆分离一定距离使救生圈能够取下进行自救,然后弹簧复位拉动滑套和连接杆向后移动复位,连接杆向后移动带动剪叉杆和空心环向后移动,空心环向后移动带动滑杆和第一L型固定杆向后移动复位直至第一L型固定杆与第二L型固定杆接触,达到快速取用救生设备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救生圈大多通过绳子绑在船体上,导致求生时无法快速解除使用的问题,增加了使用者存活率,也增加了救生设备的适用性,也提高了救生设备的实用性。2、本专利技术通过滑轨的设置,能够使滑杆在滑轨内部前后移动,同时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了滑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偏移的现象,也减少滑杆在滑轨内部的摩擦,增加滑杆的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通过开口的设置,能够使滑杆在开口内部左右移动,避免了开口的宽度过窄导致滑杆在开口出现卡死的现象,也减少滑杆在开口处的磨损,延长滑杆的使用时间。4、本专利技术通过弹簧的设置,能够辅助滑套进行工作,同时起到复位缓冲的作用,避免了滑套在移动过程中因为摩擦而产生噪音的现象,也减少滑套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包括船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本体(1)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箱(2),所述固定箱(2)内壁背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所述固定杆(3)的前端与固定箱(2)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3)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滑杆(4),所述滑杆(4)的顶部与固定箱(2)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杆(4)的底部贯穿固定箱(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固定杆(5),所述固定箱(2)底部的背侧且对应第一L型固定杆(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固定杆(6),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5)的背侧与第二L型固定杆(6)的前侧接触,所述滑杆(4)背侧的顶部和底部且套接在固定杆(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复位机构(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包括船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本体(1)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箱(2),所述固定箱(2)内壁背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所述固定杆(3)的前端与固定箱(2)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3)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滑杆(4),所述滑杆(4)的顶部与固定箱(2)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杆(4)的底部贯穿固定箱(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固定杆(5),所述固定箱(2)底部的背侧且对应第一L型固定杆(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固定杆(6),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5)的背侧与第二L型固定杆(6)的前侧接触,所述滑杆(4)背侧的顶部和底部且套接在固定杆(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复位机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7)包括空心环(71),所述空心环(71)的右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剪叉杆(72),所述固定杆(3)表面的背侧滑动连接有滑套(73),所述滑套(7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4),所述剪叉杆(72)远离空心环(71)的一端通过轴销与连接杆(74)的右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5)和第二L型固定杆(6)的表面套接有救生圈(75),所述救生圈(75)的内侧与第一L型固定杆(5)和第二L型固定杆(6)的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2)内壁的顶部且对应滑杆(4)的位置开设有滑轨(8),所述滑轨(8)的长度大于滑杆(4)的移动距离,所述滑轨(8)与滑杆(4)配合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2)的底部且对应滑杆(4)的位置开设有开口(9),所述开口(9)的宽度与滑杆(4)之间的间距小于一厘米,所述开口(9)与滑杆(4)配合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3)的表面且位于滑套(73)的背侧套接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背侧与固定箱(2)内壁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0)的前端与滑套(73)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0)与滑套(73)配合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4)的内腔且对应固定杆(3)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1),所述通孔(11)的横截面积大于固定杆(3)的横截面积,所述通孔(11)与固定杆(3)配合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0)第一弹簧体(101)、第二弹簧体(102)、缓冲体(103)、第一连接体(104)、第二连接体(105)、限位体(106);
所述第一弹簧体(101)与第二弹簧体(102)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弹簧体(102)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内部,且所述缓冲体(103)粘连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体(101)与第二弹簧体(102)中间;
所述第一连接体(104)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体(105)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体(104)与滑套(73)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105)与固定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鑫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宁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