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小麦育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生产利用流程大致为: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然后将筛选的杂交组合分别转育双亲为蓝矮败,然后选育各自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最后确定杂交制种组配方式,可以为两种:蓝矮败与另一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杂交大田制种得到蓝小麦杂交种,并直接播种大田生产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蓝矮败途径能否用于蓝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问题,及如何利用进行大田生产应用的问题,方法简便,蓝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双亲及对照,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小麦育种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
技术介绍
蓝小麦在其糊粉层与胚乳中含有抗氧化功能的花青素,并能从土壤中富集锌、铁、碘、锰、铬、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保健功效。因而作为主食、并具有食疗保健功效的蓝小麦受到社会关注与市场追捧。但是过去受发展水平与认识水平的限制,蓝小麦的研究与生产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与专利技术专利较少。种质“蓝矮败”是一种新型小麦显性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其蓝粒(4D/4E)、矮秆(Rht10)、花药败育(Ms2)三个显性性状连锁在4D#染色体的附加系单体上,也就是说蓝矮败是一种具有蓝粒、矮秆两个显性性状标记的附加系单体显性核不育系。该不育系经过田宁、蒲宗君、耿爱民等团队的相继研究,充分显示了该途径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众多优点,但还没有人将蓝矮败用于蓝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其相关方法与技术仍处于空白状态。蓝矮败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杂交时,同一麦穗上会结出蓝粒、与白粒两种颜色的籽粒,由于杂交后蓝粒为不育种子、白粒籽粒可育为大田生产利用的F1种子,可以通过色选设备将蓝色的不育系经色选淘汰掉,但是用蓝粒品种做父本与蓝矮败杂交的F1代,在杂交种中所有籽粒全为蓝色,无法用色选的方式将不育系剔除淘汰,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掩藏在杂交种中的不育系,则成为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成为蓝小麦杂交种能否利用蓝矮败途径进行制种与生产应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甲品种的蓝矮败与乙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或者乙品种的蓝矮败与甲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直接播种这种蓝小麦杂交种应用于农业生产。优选的,所述甲品种和乙品种为筛选出的两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品种。所述强优势杂交组合至少包括潍麦8号/青农2号组合、济南17/鲁麦23组合,但不限于此,对此也不做特殊限制。所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方式最为普遍的做法为从普通小麦品种中筛选。选择部分主要普通小麦品种,按照性状互补原则,分析推敲确定两两配对组成若干个杂交组合,通过人工去雄,套袋捻穗授粉,获得杂交种子,观察评判各组合的田间表现,并通过拷种与产量比较筛选得到强优势杂交组合。为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蓝小麦杂交种强优势组合筛选速度,所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方式可以从已转育稳定的蓝矮败小麦品种回交群体中筛选,从已转育稳定的蓝矮败中选择任一品种的蓝矮败与其他已转育稳定的蓝矮败小麦品种的回交父本杂交,测试筛选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具体的,在已经拥有多个转育稳定的蓝矮败基础上,可以用已经转育的蓝矮败,与其他已经转育稳定的蓝矮败的白粒回交父本品种授粉,测试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再在蓝矮败群体中选育蓝粒近等基因系(父本)。还有一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蓝小麦杂交种强优势组合筛选速度的筛选方式为从已育成蓝粒近等基因系的品种和已转育稳定的蓝矮败小麦品种中筛选。利用已经育成的某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蓝麦品种)为父本,直接与多个已经转育稳定的蓝矮败直接杂交测试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筛选出甲品种和乙品种,甲品种和乙品种所组配杂交组合甲/乙,或乙/甲;(二)转育成稳定的蓝矮败:将甲品种和乙品种分别转育成稳定的蓝矮败甲和蓝矮败乙;(三)蓝粒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利用蓝矮败甲与蓝矮败乙选育甲乙两品种各自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或仅选育甲、乙两品种其中之一的蓝粒近等基因系;(四)杂交制种蓝小麦杂交种:将蓝矮败甲/乙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杂交,得到甲/乙蓝小麦杂交种;或者将蓝矮败乙/甲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杂交,得到乙/甲蓝小麦杂交种;(五)大田直接将这种蓝小麦杂交种播种应用于农业生产。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取对利用蓝矮败途径制种生产的蓝小麦杂交种,直接播种含有相应不育种子进行大田生产,大田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其蓝小麦杂交种仍表现出良好的抗逆稳产性,及高产潜力等杂种优势。通过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如何利用这种不易通过色选剔除不育系的蓝小麦杂交种进行大田生产应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法简便,蓝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双亲及对照,可增产增收,便于推广应用。利用蓝矮败生产的蓝小麦杂交种,用这些含有矮秆不育系的种子直接播种,其不足1/3的蓝矮败由于抽穗后处在群体下层,如同其他无效分蘖一样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它对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都没有实质性影响,对最终产量无大碍。但其积极意义是相对匍匐的矮秆不育株加快了地表覆盖,对竞争性杂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以甲品种的蓝矮败与乙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生产组合的蓝粒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直接利用这些含有不育系(蓝矮败)的杂交种进行蓝小麦大田生产。这种蓝小麦杂交种仍具有产量优势,仍然保持着甲品种/乙品种F1同等的杂种优势,及近乎同等的增产幅度。蓝小麦杂交种的生产利用流程大致为: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然后将筛选的杂交组合分别转育双亲为蓝矮败,然后选育各自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最后确定杂交制种组配方式,可以为两种:蓝矮败甲/乙的蓝粒近等基因系,或者蓝矮败乙/甲的蓝粒近等基因系,然后蓝小麦杂交种大田制种,大田直接播种应用于蓝小麦大田生产。蓝矮败是一种单体附加系,三性状基因存在于单体附加系上,因此伴随不育特性,该单体附加系性状只能通过雌配子而遗传,雄性不育,因此,蓝矮败在后代的传递率大约25%至30%,平均28%左右,这也就意味着用白粒品种做授粉父本时,会有大约28%左右的蓝粒(不育系)可通过色选分选出来。而在利用蓝矮败进行蓝小麦杂交制种中,其籽粒全部为蓝色的,其大约28%左右的不育系仍然混在其中,不能像白粒杂交种那样通过色选将其剔除,为此申请人通过直接播种这种含有不育籽粒的杂交种子,进行产量试验,标记可育与不育植株观察其结实性,比较大田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构构成,最终确认:利用蓝矮败途径制种生产的蓝小麦杂交种,可以直接播种利用这种含有其相应不育籽粒的种子,蓝小麦大田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其蓝小麦杂交种仍表现出良好的抗逆稳产性及高产潜力等杂种优势。利用蓝矮败生产的蓝小麦杂交种,用这些含有矮秆不育系的种子直接播种,其不足1/3的蓝矮败由于抽穗后处在群体下层,如同其他无效分蘖一样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损失为浪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甲品种的蓝矮败与乙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或者乙品种的蓝矮败与甲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直接播种这种蓝小麦杂交种应用于农业生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甲品种的蓝矮败与乙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或者乙品种的蓝矮败与甲品种的蓝粒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直接播种这种蓝小麦杂交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品种和乙品种为筛选出的强优势杂交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优势杂交组合包括潍麦8号/青农2号、济南17/鲁麦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方式为从普通小麦品种中筛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蓝矮败选育蓝小麦杂交种大田生产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筛选出的甲品种和乙品种为具有强优势的两亲本品种;
(二)转育成稳定的蓝矮败:将甲品种和乙品种分别转育成稳定的蓝矮败甲和蓝矮败乙;
(三)蓝粒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利用蓝矮败甲和蓝矮败乙,选育两亲本品种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爱民,刘瑞军,罗汉民,邱兰荣,李凡,李华,耿建民,刘祥滨,李瑞杰,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爱民种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