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6602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开挖定植沟、覆盖底膜、覆盖有机质、施底肥、回填土制备、回填、沟灌、地面覆膜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定植沟中水分的存留时间,回填土中添加锯末和粉煤灰、增加有机质和土壤的微量元素,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在西梅的生产期中,成活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改良
,具体涉及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
技术介绍
西梅属欧洲李,是近年从欧洲美洲引进的一种新型高档水果树种,虽与李同属,但其品质、果形与色泽、保健价值以及贮藏性远在普通李之上,被称为第三代功能性水果。营养价值高,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经过多年栽培观察,西梅在高寒干旱荒漠地区表现良好,较耐干旱,适应范围广,果形独特,香味浓郁,鲜食、制干均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虽然西梅在干旱沙荒地能正常生长结果,但是果实品质与土壤条件息息相关,普通沙荒地保水率低、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西梅种植成活率较低,结出的西梅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较差,口感酸,降低了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挖定植沟平整土地后挖定植沟,定植沟深度80~150cm,宽度80~120cm,长度根据土地长度而定,相邻定植沟的中心间距为1.5m~3m;(2)覆盖底膜在定植沟沟底铺设与定植沟等宽度的底膜;(3)覆盖有机质在定植沟的底部覆盖作物秸秆,厚度为10~30cm,同时在定植沟两侧竖向堆积作物秸秆,并用草绳编织成草帘铺设在两侧的作物秸秆上进行定型;(4)施底肥在定植沟底部施底肥,亩施底肥2500~3000公斤,底肥为85%~90%的腐熟有机肥料,10%~15%的磷钾肥充分混合;(5)回填土制备回填土各成分按照重量份计为:沙荒地原土60~70份、锯末10~15份、粉煤灰5~10份,混合均匀后测试PH值,根据PH值添加硫磺粉和/或粉煤灰,调节回填土PH值至5~8;(6)回填将回填土回填至定植沟中,并在定植沟上部堆砌出梯形长笼土垄,相邻梯形长笼土垄之间形成灌水沟;(7)沟灌在灌水沟中通入浇灌水,浇灌量为200~250m3/亩;(8)地面覆膜在土层表面铺设地膜。优选的,所述底膜为防渗膜。优选的,所述地膜透光度低于10%。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亩施底肥2800~3000公斤,底肥为88%~90%的腐熟有机肥料,12%~15%的磷钾肥充分混合;步骤(5)中回填土各成分按照重量份计为:沙荒地原土65~70份、锯末12~15份、粉煤灰8~10份。优选的,所述梯形长笼土垄上部宽度80~100cm,下部宽度100~120cm,高度30~50c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在定植沟的底部和侧边铺设作物秸秆,且底部还铺设底膜,提高定植沟中水分的存留时间,回填土中添加锯末和粉煤灰、增加有机质和土壤的微量元素,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在西梅的生产期中,成活率更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1、首先需要在平整土地后挖定植沟,定植沟深度80~90cm,宽度80~90cm,长度根据土地长度而定,相邻定植沟的中心间距为1.5m~1.8m。2、在定植沟沟底铺设与定植沟等宽度的底膜,底膜选用防渗膜,利于沙荒地的保水。3、在定植沟的底部覆盖作物秸秆,厚度为10~20cm,同时在定植沟两侧竖向堆积作物秸秆,并用草绳编织成草帘铺设在两侧的作物秸秆上进行定型。4、在定植沟底部施底肥,亩施底肥2500~2600公斤,底肥为85%的腐熟有机肥料,15%的磷钾肥充分混合。5、按照重量份沙荒地原土60份、锯末15份、粉煤灰10份,混合均匀形成回填土,混合完成后测试PH值,根据PH值添加硫磺粉和/或粉煤灰,PH值过高时添加硫磺粉,过低时添加粉煤灰,调节回填土的PH值在5~8之间,最优的在5.5至7.2之间;锯末可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同时锯末使得土壤中孔隙率增大,保水能力增加,硫磺粉可有效地降低土壤pH,效果持久、稳定,同时能起到杀虫、抑菌等作用,能为西梅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改良土壤行之有效的办法,粉煤灰是复杂的富含多种矿物的混合物料,其中含有植物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及有机物和粘土矿物,具有较高活性,其微观形态常见有为蛋壳状球形、椭球形,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改善土壤结构。6、将回填土回填至定植沟中,并在定植沟上部堆砌出梯形长笼土垄,相邻梯形长笼土垄之间形成灌水沟;本实施例中,梯形长笼土垄上部宽度80~90cm,下部宽度100~110cm,高度30~40cm。可在梯形长笼土垄上挖定植穴,西梅栽种在定植穴中。7、在灌水沟中通入浇灌水,采用漫灌的方式,浇灌量为200~250m3/亩;8、在土层表面铺设地膜,地膜透光度在10%以下,优选为黑色地膜,地膜可以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对于土壤中的杂草来说,地膜导致阳光减少,杂草难以生长。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定植沟深度140~150cm,宽度110~120cm,相邻定植沟的中心间距为2.8m~3m。步骤3中在定植沟的底部覆盖作物秸秆,厚度为20~30cm。步骤4中亩施底肥2800~3000公斤,底肥为88%的腐熟有机肥料,10%~12%的磷钾肥充分混合。步骤5中回填土成分为:沙荒地原土70份、锯末10份、粉煤灰5份.步骤6中梯形长笼土垄上部宽度90~100cm,下部宽度110~120cm,高度40~50cm。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步骤4中底肥为90%的腐熟有机肥料,10%的磷钾肥充分混合。步骤5中回填土成分为:沙荒地原土65份、锯末12份、粉煤灰8份。对比例选用距离改良土壤五百米以内的未经改良的沙荒地,在实施例一、二、三漫灌的同时进行漫灌。测试方法:取土层深度40cm和60cm处的土壤进行含水率测试。测试结果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实施例相对于对比例,土壤的表层保水能力、垂直方向上的保水能力以及种植成活率均得到提高。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开挖定植沟/n平整土地后挖定植沟,定植沟深度80~150cm,宽度80~120cm,长度根据土地长度而定,相邻定植沟的中心间距为1.5m~3m;/n(2)覆盖底膜/n在定植沟沟底铺设与定植沟等宽度的底膜;/n(3)覆盖有机质/n在定植沟的底部覆盖作物秸秆,厚度为10~30cm,同时在定植沟两侧竖向堆积作物秸秆,并用草绳编织成草帘铺设在两侧的作物秸秆上进行定型;/n(4)施底肥/n在定植沟底部施底肥,亩施底肥2500~3000公斤,底肥为85%~90%的腐熟有机肥料,10%~15%的磷钾肥充分混合;/n(5)回填土制备/n回填土各成分按照重量份计为:沙荒地原土60~70份、锯末10~15份、粉煤灰5~10份,混合均匀后测试PH值,根据PH值添加硫磺粉和/或粉煤灰,调节回填土PH值至5~8;/n(6)回填/n将回填土回填至定植沟中,并在定植沟上部堆砌出梯形长笼土垄,相邻梯形长笼土垄之间形成灌水沟;/n(7)沟灌/n在灌水沟中通入浇灌水,浇灌量为200~250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沙荒地种植西梅的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挖定植沟
平整土地后挖定植沟,定植沟深度80~150cm,宽度80~120cm,长度根据土地长度而定,相邻定植沟的中心间距为1.5m~3m;
(2)覆盖底膜
在定植沟沟底铺设与定植沟等宽度的底膜;
(3)覆盖有机质
在定植沟的底部覆盖作物秸秆,厚度为10~30cm,同时在定植沟两侧竖向堆积作物秸秆,并用草绳编织成草帘铺设在两侧的作物秸秆上进行定型;
(4)施底肥
在定植沟底部施底肥,亩施底肥2500~3000公斤,底肥为85%~90%的腐熟有机肥料,10%~15%的磷钾肥充分混合;
(5)回填土制备
回填土各成分按照重量份计为:沙荒地原土60~70份、锯末10~15份、粉煤灰5~10份,混合均匀后测试PH值,根据PH值添加硫磺粉和/或粉煤灰,调节回填土PH值至5~8;
(6)回填
将回填土回填至定植沟中,并在定植沟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晓萍赵小云
申请(专利权)人:张掖民医堂医学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