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329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包括电容本体、针脚和固定块,所述电容本体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一防护膜,且第一防护膜的表面预留有通孔,并且第一防护膜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防护膜,且针脚固定连接在电容本体的底部,且针脚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固定块固定在电容本体的侧面,且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两端缠绕有弹簧,且活动轴的中间位置套设有活动杆,并且活动杆的端头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块。该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通过双层保护膜能够提升对电容的防护性能,并且保护膜具有很好的散热性,同时可实现多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对于安装之后的电容针脚具有承托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
本技术涉及电容
,具体为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
技术介绍
电荷的累积储存的电荷量称为电容,而电容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力领域,因其具有体积小、便于安装而被广泛的使用,并且电容的种类从原理上又可分为很多种,然而现有的电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缺点:1.用于电容外表的防护膜大多为单层设置,因此对于电容本身的防护性能较差,并且其散热效果也不够好;2.同时对于电容的安装方式过于单一,电容的针脚稳定性较差,长期使用过后会造成电容整体的歪斜。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电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对于电容本身的防护性能较差,并且其散热效果也不够好,同时对于电容的安装方式过于单一,电容的针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包括电容本体、针脚和固定块,所述电容本体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一防护膜,且第一防护膜的表面预留有通孔,并且第一防护膜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防护膜,且针脚固定连接在电容本体的底部,且针脚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固定块固定在电容本体的侧面,且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两端缠绕有弹簧,且活动轴的中间位置套设有活动杆,并且活动杆的端头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块。优选的,所述通孔在第一防护膜上均匀分布,且第一防护膜与电容本体和第二防护膜相互贴合。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膜的截面为褶皱状结构,且第二防护膜和第一防护膜的材质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的截面均为“V”形结构,且两者设置在针脚的拐角处。优选的,所述活动杆通过活动轴和固定块组成转动结构,且三者均在电容本体上设置有2组。优选的,所述支撑块和针脚为卡合连接,且2个针脚两端的中轴线相互垂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通过双层保护膜能够提升对电容的防护性能,并且保护膜具有很好的散热性,同时可实现多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对于安装之后的电容针脚具有承托作用;1.第一防护膜上均匀设置有通孔,以及第二防护膜的截面为褶皱状,这样既对电容具有防护作用,又能够减小电容与安装部件接触的面积,进而提升电容的散热效果;2.针脚设置的位置及其结构,能够实现电容的横向或者纵向安装,或者通过固定槽将针脚折断实现其他方式的安装,通过支撑块的设置能够对安装之后的针脚进行承托,进而保证其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容本体;2、第一防护膜;3、通孔;4、第二防护膜;5、针脚;6、第一固定槽;7、第二固定槽;8、固定块;9、活动轴;10、弹簧;11、活动杆;12、支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包括电容本体1、第一防护膜2、通孔3、第二防护膜4、针脚5、第一固定槽6、第二固定槽7、固定块8、活动轴9、弹簧10、活动杆11和支撑块12,电容本体1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一防护膜2,且第一防护膜2的表面预留有通孔3,并且第一防护膜2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防护膜4,且针脚5固定连接在电容本体1的底部,且针脚5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固定块8固定在电容本体1的侧面,且固定块8的内侧设置有活动轴9,活动轴9的两端缠绕有弹簧10,且活动轴9的中间位置套设有活动杆11,并且活动杆11的端头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2;通孔3在第一防护膜2上均匀分布,且第一防护膜2与电容本体1和第二防护膜4相互贴合,第二防护膜4的截面为褶皱状结构,且第二防护膜4和第一防护膜2的材质相同,防护膜对电容本体1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而通孔3的设置以及第二防护膜4的截面为褶皱状,能够提升电容本体1的散热性能;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的截面均为“V”形结构,且两者设置在针脚5的拐角处,通过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将针脚5的拐角处折断,实现其他方式的安装;活动杆11通过活动轴9和固定块8组成转动结构,且三者均在电容本体1上设置有2组,支撑块12和针脚5为卡合连接,且2个针脚5两端的中轴线相互垂直,支撑块12对针脚5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支撑过程中能够带动活动杆11通过活动轴9在固定块8上转动。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时,如图1和图3所示,首先电容本体1外表面包裹有第一防护膜2和第二防护膜4,对其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而且第一防护膜2上均匀设置有通孔3,增强了电容本体1的散热性,如图3,并且第二防护膜4的截面为褶皱状,能够减少电容本体1与安装部件接触的面积,进一步的提升了电容本体1的散热性能;如图2-5所示,针脚5的与电容本体1连接的一端处于同一横轴线上,而针脚5的另一端处于同一竖轴线上,因此两条轴线相互垂直设置,这样能够实现电容本体1的横向安装或者竖向安装,如图2,也可通过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将针脚5的拐角处折断,实现其他方式的安装,如图4-5,安装之后的电容本体1,通过支撑块12对针脚5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支撑过程中能够带动活动杆11通过活动轴9在固定块8上转动,这样通过弹簧10的设置能够保证电容本体1安装后的稳定性。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包括电容本体(1)、针脚(5)和固定块(8),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本体(1)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一防护膜(2),且第一防护膜(2)的表面预留有通孔(3),并且第一防护膜(2)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防护膜(4),且针脚(5)固定连接在电容本体(1)的底部,且针脚(5)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所述固定块(8)固定在电容本体(1)的侧面,且固定块(8)的内侧设置有活动轴(9),所述活动轴(9)的两端缠绕有弹簧(10),且活动轴(9)的中间位置套设有活动杆(11),并且活动杆(11)的端头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包括电容本体(1)、针脚(5)和固定块(8),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本体(1)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一防护膜(2),且第一防护膜(2)的表面预留有通孔(3),并且第一防护膜(2)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防护膜(4),且针脚(5)固定连接在电容本体(1)的底部,且针脚(5)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所述固定块(8)固定在电容本体(1)的侧面,且固定块(8)的内侧设置有活动轴(9),所述活动轴(9)的两端缠绕有弹簧(10),且活动轴(9)的中间位置套设有活动杆(11),并且活动杆(11)的端头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防护膜高防护性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在第一防护膜(2)上均匀分布,且第一防护膜(2)与电容本体(1)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香黄继金黄泽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华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