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306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包括四个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同心绞合构成缆芯,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氟树脂绕包带层、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PTFE外绕包层和外护套,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包括内导体及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PTFE内绕包层、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和氟树脂外绝缘层,内导体为若干股线同心复绞构成,股线为若干直径为0.02mm至0.05mm镀锡铜单丝束绞构成,束绞绞向与复绞绞向相同,束绞绞距小于所述复绞绞距,内导体外径为股线外径的8至40倍。该多芯电缆兼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耐弯曲性和抗扭转特性,高频信号衰减小,耐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
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
技术介绍
在自动化工业生产线上,多芯电缆一般用于拖链系统、机器人和移动驱动系统等,在工业化机器设备趋向小型化发展趋势下,多芯电缆也在向细径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这对多芯电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工业应用现场环境复杂,高频信号衰减大,并且,一般的多芯电缆耐弯曲性差,在经受反复的弯曲及扭转后,容易出现断线现象,屏蔽效果不稳定,高频信号传送特性差,不耐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兼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耐弯曲性和抗扭转特性,高频信号衰减小,耐久使用。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包括四个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同心绞合构成缆芯,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氟树脂绕包带层、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PTFE外绕包层和外护套,所述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包括内导体及所述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PTFE内绕包层、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和氟树脂外绝缘层,所述内导体为若干股线同心复绞构成,所述股线为若干直径为0.02mm至0.05mm镀锡铜单丝束绞构成,所述束绞绞向与所述复绞绞向相同,所述束绞绞距小于所述复绞绞距,所述内导体外径为所述股线外径的8至40倍。作为优选,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为发泡PFA树脂带多层绕包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绕包带层和氟树脂外绝缘层均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均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作为优选,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和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的直径均为0.05mm至0.1mm。作为优选,所述缠绕角度为15度至35度。作为优选,所述PTFE外绕包层为搭盖绕包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绕包带层为间隙绕包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外护套为PVC或PE护套。作为优选,所述外护套厚度为0.5mm至1.8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内导体的外部包覆PTFE内绕包层有益于增加柔软性,提高耐弯曲和抗扭转特性,能够兼顾良好的电气特性和细径化制作。在PTFE内绕包层外部包覆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能够降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降低电缆的电容和衰减,实现电缆的小型化、轻量化制作,并且,提高绝缘层与内导体之间的滑动性,减少内导体的局部应力集中,降低扭矩力,提高耐弯曲性和抗扭转特性,耐久使用性更好。2.金属编织屏蔽层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增加电缆的柔韧性,内层镀锡铜单丝编织密度大有助于阻止内部的高频信号泄漏至外部,外层镀锡铜单丝电气阻值小,有助于抑制来自外部信号的干扰。并且,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与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不同,能够有效的减少了编织缝隙,大大降低镀锡铜单丝之间产生的摩擦现象,提高噪音屏蔽特性的同时,有助于增加电缆的柔韧性和抗扭转性,不易出现断线现象。3.直径为0.02mm至0.05mm的镀锡铜单丝,它的抗拉强度大于330MPa,伸长率大于5%,使得内导体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电气特性,镀锡铜单丝的束绞绞向与股线的复绞绞向相同,提高耐弯曲性和抗扭转性,耐久性更好,束绞绞距小于复绞绞距有助于兼顾增强耐弯曲性和抗扭转性,有助于获得细径化、轻量化电缆制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2-氟树脂绕包带层,3-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4-PTFE外绕包层,5-外护套,11-内导体,12-PTFE内绕包层,13-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4-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15-氟树脂外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包括四个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同心绞合构成缆芯,如图2所示,所述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包括内导体11及所述内导体11外部依次包覆有PTFE内绕包层12、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3、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14和氟树脂外绝缘层15,所述内导体11为若干股线同心复绞构成,所述股线为若干直径为0.02mm至0.05mm镀锡铜单丝束绞构成,所述束绞绞向与所述复绞绞向相同,所述束绞绞距小于所述复绞绞距,所述内导体11外径为所述股线外径的8至40倍。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3为发泡PFA树脂带多层绕包结构。所述氟树脂外绝缘层15比如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氟树脂绕包带层2、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3、PTFE外绕包层4和外护套5,具体的说,所述氟树脂绕包带层2可采用FEP、PFA或ETFE树脂层,进一步的,所述氟树脂绕包带层2为间隙绕包结构。所述PTFE外绕包层4优选采用搭盖绕包结构。所述外护套5比如采用PVC或PE护套,进一步的,所述外护套5厚度为0.5mm至1.8mm。具体的说,所述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3和所述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14均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进一步的,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和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的直径均为0.05mm至0.1mm。更进一步的,所述缠绕角度为15度至35度。本技术是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其特征是:包括四个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同心绞合构成缆芯,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氟树脂绕包带层(2)、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3)、PTFE外绕包层(4)和外护套(5),所述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包括内导体(11)及所述内导体(11)外部依次包覆有PTFE内绕包层(12)、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3)、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14)和氟树脂外绝缘层(15),所述内导体(11)为若干股线同心复绞构成,所述股线为若干直径为0.02mm至0.05mm镀锡铜单丝束绞构成,所述束绞绞向与所述复绞绞向相同,所述束绞绞距小于所述复绞绞距,所述内导体(11)外径为所述股线外径的8至40倍。/n

【技术特征摘要】
1.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其特征是:包括四个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同心绞合构成缆芯,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氟树脂绕包带层(2)、第一金属编织屏蔽层(3)、PTFE外绕包层(4)和外护套(5),所述发泡氟树脂绝缘同轴线芯(1)包括内导体(11)及所述内导体(11)外部依次包覆有PTFE内绕包层(12)、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3)、第二金属编织屏蔽层(14)和氟树脂外绝缘层(15),所述内导体(11)为若干股线同心复绞构成,所述股线为若干直径为0.02mm至0.05mm镀锡铜单丝束绞构成,所述束绞绞向与所述复绞绞向相同,所述束绞绞距小于所述复绞绞距,所述内导体(11)外径为所述股线外径的8至40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其特征是:发泡氟树脂带绕包绝缘层(13)为发泡PFA树脂带多层绕包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发泡氟树脂绝缘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氟树脂绕包带层(2)和氟树脂外绝缘层(15)均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旭皓江平黄建卫王成旺王毅王登峰邵千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物产中大线缆有限公司浙江元通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