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秋华专利>正文

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04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测量轨道列车偏载的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它采用普通铁轨作为力学传感装置,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由应变片连接成的两个电桥可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供计算机采集处理。该轨道衡采用较少的电子器件,实现了对列车偏载的精确测量。(*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列车偏载的测量装置。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要求列车高速重载运行已成必然趋势。故检测列车的偏载状态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国内尚无一种动态电子轨道可用来测量行进中列车的偏载。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它能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系统。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以两根大于4米长的普通铁轨作为力学传感装置,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由应变片连接成的两个电桥可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经计算机采集处里即可反应出列车的偏载情况。本技术采用较少的电子器件,实现了对列车偏载的精确测量。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系统示意图。图2和图3是由应变片组成的电桥的电原理图。图4是电桥输出波形图。下面结合图1至图4详细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和工作情况。本技术以两根大于4米长的普通铁轨(9)、(10)作为力学传感装置,两根铁轨(9)、(10)由轨枕(11)、(12)支撑,铁轨(9)、(10)与邻轨及轨枕(11)、(12)之间采用铁道标准方式正常连接。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1)(2)(3)(4)和(5)(6)(7)(8),它们的具体位置确定在铁轨(9)、(10)底面中心线和与其垂直的轴线(13)(14)(15)(16)的交点上。由于该轨道衡每次只称一个车轴的承重,故此要求轨枕(11)、(12)之间的距离(无支撑段)要小于一组中两轴之间距离。本技术将枕间距确定在1.4米左右,轴线(13)至(14)、(15)至(16)的间距为0.2米至0.5米之间等距,(14)至(15)之间为0.4米左右。由应变片(1)至(8)连接成的两个电桥(17)、(18)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U1、U2,其电压的大小分别对应铁轨(9)、(10)所承受车轮压力的大小,该信号经计算机采集处理后即可计算出每根铁轨所承受的车轮压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电桥(17)、(18)所输出的电压信号U1和U2的波形分别为(19)和(20),其中(21)至(22)、(22)至(23)和(23)至(24)的间距对应各应变片的距离;(21)至(22)的间距与(23)至(24)的间距在时间轴上的长度相等。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22)至(23)之间的常值信息。波形(19)、(20)常值信息的大小即反应了一个轮轴的偏载情况和它本身所承受的压力,两个常值的平均差为轴的偏载值;两个常值之和为轴本身所承受的压力。每节车四个轴偏载之和即为该车的偏载;四个轴所承受的压力之和即为该车的实际承重量。权利要求1.一种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它由铁轨(9)(10)、枕轨(11)(12)和应变片(1)至(8)组成,其特征在于轨道称重系统以两根大于4米长的普通铁轨(9)、(10)作为力学传感装置,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由应变片(1)(2)(3)(4)和(5)(6)(7)(8)连接成的两个电桥(17)、(18)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供计算机采集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其特征在于铁轨(9)、(10)与邻轨及轨枕(11)、(12)之间采用铁道标准方式正常连接。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测量轨道列车偏载的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它采用普通铁轨作为力学传感装置,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由应变片连接成的两个电桥可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供计算机采集处理。该轨道衡采用较少的电子器件,实现了对列车偏载的精确测量。文档编号B61K13/00GK2177642SQ9321718公开日1994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1993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1993年6月28日专利技术者张秋华, 薛昭文, 陈健 申请人:张秋华, 薛昭文, 陈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偏载电子轨道衡,它由铁轨(9)(10)、枕轨(11)(12)和应变片(1)至(8)组成,其特征在于轨道称重系统以两根大于4米长的普通铁轨(9)、(10)作为力学传感装置,在每根铁轨无支撑段的底面设置四个应变片,由应变片(1)(2)(3)(4)和(5)(6)(7)(8)连接成的两个电桥(17)、(18)将列车的偏载情况转换成电信号供计算机采集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华薛昭文陈健
申请(专利权)人:张秋华薛昭文陈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