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供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559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供能系统,供能系统包括介质流路,具有能够在其中流动的传热介质;热源,对介质流路中的传热介质进行加热,位于热源下游的介质流路具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外热式发动机,设置于第一支路,被热源加热的第一支路中的传热介质向外热式发动机供热;热/冷负载,设置于第二支路,被热源加热的第二支路中的传热介质向热/冷负载供热;热源加热后的传热介质在介质流路中流动,传热介质分别对第一支路的外热式发动机和第二支路的热/冷负载供热,外热式发动机吸收热量实现热功转换,外热式发动机稳定运行,热/冷负载吸收热量产生热负荷或冷负荷,缓解了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多联供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能系统
本技术涉及多联供
,具体为一种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外热式发动机采用外部加热,具有能源适应性好的突出优点。以斯特林发动机为例,它是一种外部供热(或燃烧)的活塞式发动机,利用密封在回路中的工质气体周期性膨胀和压缩,实现热能向机械功的转化。外热式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发动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对外发电。在传统的太阳能聚光外热式发动机热发电系统和热电联供系统中,多为直接将高温的聚焦光斑直接加热外热式发动机加热器,不易实现加热管壁面温度的均匀加热,限制了外热式发动机连续、稳定、高效运转。采用导热油作为热媒体加热仅限于中低温差外热式发动机的运行,采用导热盐作为热媒体在停机检修时,熔盐容易凝固,堵塞管道。外热式发动机难以利用来自热源的全部热能,造成能源利用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供能系统,以传热介质作为热媒介加热外热式发动机,可以有效利用传热介质在回路中流动传递热量,缓解了直接加热外热式发动机加热器造成的管壁不均匀问题,易于实现外热式发动机的均匀稳定运行;除外热式发动机外,回路中设置有热负载和冷负载,通过开闭介质流路,改变传热介质流通的路径,实现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供能系统,包括:介质流路,具有能够在其中流动的传热介质;热源,对介质流路中的传热介质进行加热,位于热源下游的介质流路具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外热式发动机,设置于第一支路,被热源加热的第一支路中的传热介质向外热式发动机供热;以及热/冷负载,设置于第二支路,被热源加热的第二支路中的传热介质向热/冷负载供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源加热后的传热介质在介质流路中流动,传热介质分别对第一支路的外热式发动机和第二支路的热/冷负载供热,外热式发动机吸收热量实现热功转换,外热式发动机稳定运行,热/冷负载吸收热量产生热负荷或冷负荷,缓解了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多联供需求。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发电机,发电机与外热式发动机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介质供热的外热式发动机被加热,外热式发动机被提供高温热源,驱动外热式发动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电负荷。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介质加热器,热源与介质加热器相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同热源可以在介质加热器中互补,为加热传热介质提供稳定场所。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介质循环泵,位于热源上游的介质流路具有介质循环泵,介质流路中的传热介质经外热式发动机或热/冷负载后回到介质循环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介质在介质加热器中被加热,经介质流路携带热量流动至各个负载处,加热负载后,经介质流路回到介质循环泵,进入介质循环泵的介质压力升高后,传热介质再次进入介质加热器被加热,形成热量传递回路。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第三支路,第三支路位于热源下游的介质流路中;旁通阀,旁通阀设置于第三支路,被热源加热的第三支路中的传热介质经介质循环泵回到介质加热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介质从第一支路流出后,介质流量过多,通过旁通阀可以经由第三支路回到介质循环泵,再次回到介质加热器,在介质加热器中被加热。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工质净化装置,设置于热源上游,工质净化装置出口处与介质循环泵相连,工质净化装置能够直接向介质循环泵补充传热介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介质中的杂质被工质净化装置除去,再进入介质流路在系统中循环,缓解了系统被传热介质中的杂质腐蚀或结渣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疏水阀,设置于介质循环泵入口处,与介质循环泵和工质净化装置相连,能够将介质流路中的凝结水排到工质净化装置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介质为水蒸气时,由于经过的管路较长,经过负载后的水蒸气回到介质循环泵时,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凝结水,因此水蒸气再次进入介质循环泵之前要先经过疏水阀,水蒸气中产生的凝结水进入工质净化装置,减少水蒸气携带的凝结水对介质循环泵的损坏,进而对水蒸汽流动造成影响,影响循环系统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简图;图4为图2中工质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简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所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1-能源联供系统本体单元;2-工质净化装置;2a-水源;2b-除盐装置;2c-除氧装置;2d-储水箱;2e-给水泵;2f-给水阀;2g-蒸汽发生器;3-介质循环泵;4-控制单元;5-可调负荷;6-热负载;7-冷负载;8-冷负载发生器;9-冷负载介质入口阀一;10-热负载介质入口阀一;11-旁通阀;12-外热式发动机;13-介质加热室;14-外热式发动机加热器;15-发电机;16-外热式发动机介质入口阀;17-冷负载介质入口阀二;18-热负载介质入口阀二;19-介质总阀;20-热源;21-介质流路;211-第一支路;212-第二支路;213-第三支路;22-介质加热器;23-疏水阀;24-传热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结合图1和图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如下:一种供能系统,包括能源联供系统本体单元1、控制单元4、可调负荷5、热源20;其中,能源联供系统本体单元1包括:介质流路21,具有能够在其中流动的传热介质24;热源20,对介质流路21中的传热介质24进行加热,位于热源20下游的介质流路21具有第一支路211和第二支路212;外热式发动机12,设置于第一支路211,被热源20加热的第一支路211中的传热介质24向外热式发动机12供热;热/冷负载,设置于第二支路212,被热源20加热的第二支路212中的传热介质24向热/冷负载供热;发电机15,与外热式发动机12连接,被传热介质24供热的外热式发动机12带动发电机15发电;介质加热器22,连接热源20;介质循环泵3,位于热源20上游的介质流路21具有介质循环泵3,介质流路21中的传热介质24经外热式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介质流路(21),具有能够在其中流动的传热介质(24);/n热源(20),对所述介质流路(21)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进行加热,位于所述热源(20)下游的所述介质流路(21)具有第一支路(211)和第二支路(212);/n外热式发动机(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211),被所述热源(20)加热的所述第一支路(211)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向所述外热式发动机(12)供热;以及/n热/冷负载,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212),被所述热源(20)加热的所述第二支路(212)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向所述热/冷负载供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流路(21),具有能够在其中流动的传热介质(24);
热源(20),对所述介质流路(21)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进行加热,位于所述热源(20)下游的所述介质流路(21)具有第一支路(211)和第二支路(212);
外热式发动机(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211),被所述热源(20)加热的所述第一支路(211)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向所述外热式发动机(12)供热;以及
热/冷负载,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212),被所述热源(20)加热的所述第二支路(212)中的所述传热介质(24)向所述热/冷负载供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电机(15),与所述外热式发动机(12)连接,被所述传热介质(24)供热的所述外热式发动机(12)带动所述发电机(15)发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介质加热器(22),连接所述热源(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介质循环泵(3),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刚邱浩倪明江岑可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