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利彬专利>正文

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50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底部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台的底部两端靠近支撑板的一侧均固定有立柱,所述支撑板与立柱之间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且第一斜杆与第二斜杆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立柱的外壁底端均安装有固定套,两个所述固定套的外部均铰接有三个连接杆,三个所述连接杆远离固定套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贯穿有固定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杆、固定板、固定钉、立柱、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配合,使得支撑板能够保持稳固,防止了支撑板倾斜倒塌,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现代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在专利号为CN201520120630.2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该专利通过多个钢制搁板形成框架建筑结构,以便人们在地震发生建筑物倒塌后进行躲避,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单一的结构难以抵挡振动较大的地震,猛烈的摆动容易造成侧壁竖直方向的搁板倾斜倒塌,稳定性能不佳,另外,该装置的顶部抗震能力较弱,若有混凝土等建筑碎块从高处砸落到装置顶部,可能导致顶部的钢制搁板直接发生断裂变形,从而危机躲避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侧壁搁板容易倒塌,稳定性能不佳,以及装置顶部的抗震能力较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底部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台的底部两端靠近支撑板的一侧均固定有立柱,所述支撑板与立柱之间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且第一斜杆与第二斜杆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立柱的外壁底端均安装有固定套,两个所述固定套的外部均铰接有三个连接杆,三个所述连接杆远离固定套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贯穿有固定钉。优选的,所述支撑台的顶部安装有防护板,且支撑台的内部开设有腔槽,所述腔槽的内部底端安装有三个第一弹簧,三个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之间固定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顶部安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延伸至支撑台外部的一端与防护板相连接,且伸缩杆的外壁位于防护板与支撑台之间的位置处套设有第二弹簧。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垫板,所述垫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凸纹。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防护板相连接,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支撑台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所述活动块的外壁连接有橡胶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连接杆、固定板、固定钉、立柱、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配合,使得支撑板能够有效的保持稳固,防止了支撑板发生倾斜倒塌,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2)本技术通过防护板、伸缩杆、活动块、腔槽、第二弹簧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使得物体砸落时能够有效的进行缓冲消能,从而增强了支撑台的抗震能力,防止了支撑台发生断裂变形,提高了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图中:1-连接杆;2-立柱;3-支撑板;4-第一弹簧;5-腔槽;6-活动块;7-防护板;8-第二弹簧;9-伸缩杆;10-支撑台;11-第一斜杆;12-第二斜杆;13-固定套;14-防滑垫;15-固定钉;16-橡胶垫;17-垫板;18-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包括支撑台10,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3,且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靠近支撑板3的一侧均固定有立柱2,支撑板3与立柱2之间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斜杆11和第二斜杆12,且第一斜杆11与第二斜杆12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立柱2的外壁底端均安装有固定套13,两个固定套13的外部均铰接有三个连接杆1,三个连接杆1远离固定套13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板18,固定板18的顶部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贯穿有固定钉15,通过转动固定套13侧壁的连接杆1使固定板18的底部抵住地面,而后将固定钉15穿过固定板18并钉入地面,使固定板18牢固在地面上,通过三个连接杆1形成的三角形支架,能够大大增强立柱2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斜杆11与第二斜杆12形成的固定支架能够将立柱2与支撑板3之间稳固连接,进而在地震时能够使支撑板3保持稳定,防止了支撑板3发生倾斜倒塌,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支撑台10的顶部安装有防护板7,且支撑台10的内部开设有腔槽5,腔槽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三个第一弹簧4,三个第一弹簧4的顶端之间固定有活动块6,活动块6的顶部安装有伸缩杆9,伸缩杆9延伸至支撑台10外部的一端与防护板7相连接,且伸缩杆9的外壁位于防护板7与支撑台10之间的位置处套设有第二弹簧8,发生地震时,混凝土等倒塌的建筑碎块会先砸落在防护板7上,而后防护板7通过伸缩杆9带动活动块6在腔槽5内滑动,此时在外力的挤压下使第二弹簧8和第一弹簧4均发生收缩,在多个外置第二弹簧8与多个内置第一弹簧4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对砸落的坍塌物进行缓冲消能,进而增强了支撑台10的抗震能力,防止了支撑台10发生断裂变形,提高了安全性。进一步的,固定板18的底部安装有垫板17,垫板17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凸纹。具体地,第二弹簧8的一端与防护板7相连接,且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与支撑台10相连接,第二弹簧8具有复位反弹的作用。具体地,支撑板3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14,防滑垫14具有防滑的作用,活动块6的外壁连接有橡胶垫16,橡胶垫16能够起到稳固效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技术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斜杆11与第二斜杆12形成固定支架将立柱2与支撑板3连接,而后转动固定套13侧壁的连接杆1,使固定板18的底部抵住地面,将固定钉15穿过固定板18并钉入地面,使固定板18牢固在地面上,从而使三个连接杆1形成的三角形支架,能够大大增强立柱2的稳定性,在地震时能够有效的使支撑板3保持稳定,防止了支撑板3发生倾斜倒塌,当发生地震时,可在支撑台10的底部进行躲避,此外,混凝土等倒塌的建筑碎块会先砸落在防护板7上,而后防护板7通过伸缩杆9带动活动块6在腔槽5内滑动,此时在外力的挤压下使第二弹簧8和第一弹簧4均发生收缩,在多个外置第二弹簧8与多个内置第一弹簧4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对砸落的坍塌物进行缓冲消能,进而增强了支撑台10的抗震能力,防止了支撑台10发生断裂变形,最终大大提高了人们在地震中存活的几率,延长了救援时间。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台(10),所述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3),且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靠近支撑板(3)的一侧均固定有立柱(2),所述支撑板(3)与立柱(2)之间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斜杆(11)和第二斜杆(12),且第一斜杆(11)与第二斜杆(12)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立柱(2)的外壁底端均安装有固定套(13),两个所述固定套(13)的外部均铰接有三个连接杆(1),三个所述连接杆(1)远离固定套(13)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板(18),所述固定板(18)的顶部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贯穿有固定钉(15)。/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台(10),所述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3),且支撑台(10)的底部两端靠近支撑板(3)的一侧均固定有立柱(2),所述支撑板(3)与立柱(2)之间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一斜杆(11)和第二斜杆(12),且第一斜杆(11)与第二斜杆(12)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立柱(2)的外壁底端均安装有固定套(13),两个所述固定套(13)的外部均铰接有三个连接杆(1),三个所述连接杆(1)远离固定套(13)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板(18),所述固定板(18)的顶部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贯穿有固定钉(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抗震防护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0)的顶部安装有防护板(7),且支撑台(10)的内部开设有腔槽(5),所述腔槽(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三个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彬宋月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利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