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09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包括轿底平台、后壁和扶手装置;后壁垂直连接于轿底平台的一端,扶手装置包括主扶手管和两个副扶手管,主扶手管上套设有两个固定套,固定套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管,连接管远离固定套的一端设有与后壁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主扶手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副扶手管垂直于主扶手管,副扶手管的一端设有位于定位槽内的连接块,连接块上设有沉头通孔,定位槽的槽底设有螺纹孔,沉头通孔中设有与螺纹孔连接的固定螺栓,副扶手管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设有吸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平台电梯,通过设置扶手装置,当电梯在上下运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摇摆时,扶手装置可供乘员抓扶,以避免发生摔倒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平台电梯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平台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按速度可分低速电梯(1米/秒以下)、快速电梯(1-2米/秒)和高速电梯(2米/秒以上)。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20世纪末电梯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动力。大大缩小了机房占地,并且具有能耗低、节能高效、提升速度快等优点,极大地助推了房地产向超高层方向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平台电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现有的家用平台电梯大多都未设置扶手装置,当电梯在上下运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摇摆时,容易发生摔倒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其结构合理,通过设置扶手装置,当电梯在上下运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摇摆时,扶手装置可供乘员抓扶,以避免发生摔倒事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包括轿底平台、后壁和扶手装置;所述后壁垂直连接于轿底平台的一端,所述扶手装置包括主扶手管和两个副扶手管,所述主扶手管上套设有两个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管,该连接管远离固定套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该连接法兰与后壁固定连接;所述主扶手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所述副扶手管垂直于主扶手管,且副扶手管的一端设有位于定位槽内的连接块,该连接块上设有沉头通孔,所述定位槽的槽底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与沉头通孔共轴心,所述沉头通孔中设有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的下端穿过沉头通孔与螺纹孔连接,所述副扶手管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有支撑杆,该支撑杆的底端设有吸盘。优选的,所述主扶手管和两个副扶手管上均包覆有防滑套。优选的,所述副扶手管和支撑杆一体连接。优选的,所述轿底平台的底部设有若干加强筋。优选的,所述轿底平板的顶部设有防滑垫板。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其结构合理,通过设置扶手装置,当电梯在上下运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摇摆时,扶手装置可供乘员抓扶,以避免发生摔倒事故。使用时,主扶手管与后壁固定连接,用于供乘员抓扶;由于轿底平台周围除后壁外没有其他围壁,使得轿底平台的边缘与电梯的井道壁之间存在缝隙,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若乘员离轿底平台的边缘过近,容易造成乘员的脚被夹在轿底平台与井道壁之间的缝隙内,存在安全隐患,故在主扶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副扶手管,副扶手管不仅可用于供乘员抓扶,还可阻挡乘员靠近轿底平台的两侧边缘处,避免夹脚事故的发生;在安装副扶手管时,将副扶手管上的连接块置于主扶手管的定位槽中,再通过固定螺栓将连接块固定在定位槽中,从而实现副扶手管与主扶手管的固定连接,完成固定的副扶手管由支撑杆进行支撑,通过在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吸盘,可由吸盘吸附防滑垫板,避免支撑杆发生移位;并且,由于副扶手管和主扶手管之间通过固定螺钉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需要载运体积较大的物件时,可将副扶手管拆除,以便物件的载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二。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中主扶手管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连接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包括轿底平台1、后壁2和扶手装置;所述后壁2垂直连接于轿底平台1的一端,所述扶手装置包括主扶手管3和两个副扶手管4,所述主扶手管3上套设有两个固定套5,所述固定套5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管6,该连接管6远离固定套5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7,该连接法兰7与后壁2固定连接;所述主扶手管3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8,所述副扶手管4垂直于主扶手管3,且副扶手管4的一端设有位于定位槽8内的连接块9,该连接块9上设有沉头通孔10,所述定位槽8的槽底设有螺纹孔11,该螺纹孔11与沉头通孔10共轴心,所述沉头通孔10中设有固定螺栓12,该固定螺栓12的下端穿过沉头通孔10与螺纹孔11连接,所述副扶手管4远离连接块9的一端设有支撑杆13,该支撑杆13的底端设有吸盘14。上述主扶手管3和两个副扶手管4上均包覆有防滑套。上述副扶手管4和支撑杆13一体连接。上述轿底平台1的底部设有若干加强筋15。上述轿底平板1的顶部设有防滑垫板16。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其结构合理,通过设置扶手装置,当电梯在上下运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摇摆时,扶手装置可供乘员抓扶,以避免发生摔倒事故。使用时,主扶手管3与后壁2固定连接,用于供乘员抓扶;由于轿底平台1周围除后壁2外没有其他围壁,使得轿底平台1的边缘与电梯的井道壁之间存在缝隙,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若乘员离轿底平台1的边缘过近,容易造成乘员的脚被夹在轿底平台1与井道壁之间的缝隙内,存在安全隐患,故在主扶手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副扶手管4,副扶手管4不仅可用于供乘员抓扶,还可阻挡乘员靠近轿底平台1的两侧边缘处,避免夹脚事故的发生;在安装副扶手管4时,将副扶手管4上的连接块9置于主扶手管3的定位槽8中,再通过固定螺栓12将连接块9固定在定位槽8中,从而实现副扶手管4与主扶手管3的固定连接,完成固定的副扶手管4由支撑杆13进行支撑,通过在支撑杆13的底端设置吸盘14,可由吸盘14吸附防滑垫板16,避免支撑杆13发生移位;并且,由于副扶手管4和主扶手管3之间通过固定螺钉12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需要载运体积较大的物件时,可将副扶手管4拆除,以便物件的载运。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底平台、后壁和扶手装置;所述后壁垂直连接于轿底平台的一端,所述扶手装置包括主扶手管和两个副扶手管,所述主扶手管上套设有两个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管,该连接管远离固定套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该连接法兰与后壁固定连接;所述主扶手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所述副扶手管垂直于主扶手管,且副扶手管的一端设有位于定位槽内的连接块,该连接块上设有沉头通孔,所述定位槽的槽底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与沉头通孔共轴心,所述沉头通孔中设有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的下端穿过沉头通孔与螺纹孔连接,所述副扶手管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有支撑杆,该支撑杆的底端设有吸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平台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底平台、后壁和扶手装置;所述后壁垂直连接于轿底平台的一端,所述扶手装置包括主扶手管和两个副扶手管,所述主扶手管上套设有两个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管,该连接管远离固定套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该连接法兰与后壁固定连接;所述主扶手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所述副扶手管垂直于主扶手管,且副扶手管的一端设有位于定位槽内的连接块,该连接块上设有沉头通孔,所述定位槽的槽底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与沉头通孔共轴心,所述沉头通孔中设有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的下端穿过沉头通孔与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华阳贤能沈利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美嘉智选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