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481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涉及发动机台架试验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底部设置有滚动轮组的补液车本体,所述补液车本体内设置有两个冷却液容腔,两个所述冷却液容腔均连接有用于将相应的所述冷却液容腔内冷却液导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补液车本体的后端上侧还设置有推车手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补液车本体的两个冷却液容腔分别放置相应的冷却液,并在使用时通过启动隔膜泵导出,在避免使用电源的同时,通过推车手柄推动补液车本体移动,具有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操作方便、机动性强、效率高以及有效降低工作强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台架试验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
技术介绍
台架试验是指产品出厂前,一般还要进行某些模拟试运行试验,包括一些发动机试验,通过之后方能投入使用。在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时,需要经常补加冷却液,而有时使用量大时,将会需要一次性添加几百甚至上千升的冷却。尤其是在为冷热冲击设备补加冷却液时,如果采用水盆添加,则需要通过多次人工添加,而由于库房与试验室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将严重消耗工作人员的体力,同时导致时间的浪费,严重影响到台架试验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添加冷却液时,由于水箱的高度较高,进而会在补充冷却液时导致冷却液被洒到水箱外侧,甚至洒在工作人员身上,从而导致冷却液具有添加难度大的问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该手推式补液小车具有显著降低冷却液补充难度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包括底部设置有滚动轮组的补液车本体,所述补液车本体内设置有两个冷却液容腔,两个所述冷却液容腔均连接有用于将相应的所述冷却液容腔内冷却液导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补液车本体的后端上侧还设置有推车手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补液车本体的两个冷却液容腔分别放置相应的冷却液,并在使用时通过启动隔膜泵导出,在避免使用电源的同时,通过推车手柄推动补液车本体移动,具有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操作方便、机动性强、效率高以及有效降低工作强度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液容腔为前置容腔和后置容腔,所述隔膜泵位于所述补液车本体的前端且包括分别与所述前置容腔匹配的上层隔膜泵和与所述后置容腔匹配的下层隔膜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隔膜泵放置在补液车本体前端将缩短补液车移动距离,提升冷却液的使用效率,同时令上层隔膜泵与前置容腔匹配连接,下层隔膜泵与后置容腔匹配连接,提升隔膜泵的使用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层隔膜泵位于所述下层隔膜泵的上端,所述上层隔膜泵和所述下层隔膜泵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用于在所述补液车本体上安装固定所述上层隔膜泵和下层隔膜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同时固定上层隔膜泵与下层隔膜泵,有效降低上层隔膜泵与下层隔膜泵的固定难度,且具有维修维护难度低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层隔膜泵连接有用于导出所述前置容腔内冷却液的上层泵管,所述上层泵管的前端与所述上层隔膜泵的后侧连接,并在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补液车本体前端侧壁后插入所述前置容腔内,所述上层泵管的后端开口朝后且高度低于前端高度,并在所述上层泵管的两端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连接泵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层泵管在穿过补液车本体前端侧壁后直接插入前置容腔内,并在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连接泵管的连接下,使得另一端位于前置容腔的底部且开口朝后,实现冷却液的有效导出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层隔膜泵连接有用于导出所述后置容腔内冷却液的下层泵管,所述下层泵管的前端与所述下层隔膜泵的下侧连接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上层泵管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补液车本体下侧侧壁后插入所述后置容腔内,并在所述下层泵管的两端之间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连接泵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层泵管的两端在位于补液车底部的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连接泵管的连接下,后端从下至上穿过补液车本体下侧侧壁后插入后置容腔内,使得下层泵管后端开口位于后置容腔的底部且开口朝上,实现冷却液的有效导出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液车本体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补液车本体的侧壁厚度为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不锈钢板制成补液车本体将显著提升该补液车本体的防腐防锈的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补液车本体的两个冷却液容腔分别放置相应的冷却液,并在使用时通过启动隔膜泵导出,在避免使用电源的同时,通过推车手柄推动补液车本体移动;与此同时,将隔膜泵放置在补液车本体前端将缩短补液车移动距离,提升冷却液的使用效率,同时令上层隔膜泵与前置容腔匹配连接,下层隔膜泵与后置容腔匹配连接,提升隔膜泵的使用效率,具有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操作方便、机动性强、效率高以及有效降低工作强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补液车本体;11、前置容腔;12、后置容腔;13、前置定向轮组;14、后置万向轮组;15、推车手柄;2、上层隔膜泵;21、上层泵管;3、下层隔膜泵;31、下层泵管;4、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包括底部设置有滚动轮组的补液车本体1。滚动轮组包括位于前端两侧的前置定向轮组13以及位于后端两侧的后置万向轮组14。通过采用前置定向轮组13以及后置万向轮组14将起到提升该补液车本体1移动性能的作用。补液车本体1由不锈钢板制成,且补液车本体1的侧壁厚度为3mm,在通过采用不锈钢板制成补液车本体1时将显著提升该补液车本体1的防腐防锈的性能。如图1、图2所示,在补液车本体1内设置有两个冷却液容腔。两个冷却液容腔均连接有用于将相应的冷却液容腔内冷却液导出的气动隔膜泵。通过补液车本体1的两个冷却液容腔分别放置相应的冷却液,并在使用时通过启动隔膜泵导出,在避免使用电源时达到复合实验室使用要求的目的,并具有操作方便、机动性强、效率高以及有效降低工作强度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添加效率,在补液车本体1的后端上侧还设置有推车手柄15,通过推车手柄15推动补液车本体1移动以实现降低工作强度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液容腔为前置容腔11和后置容腔12。隔膜泵位于补液车本体1的前端且包括分别与前置容腔11匹配的上层隔膜泵2和与后置容腔12匹配的下层隔膜泵3,进而在将隔膜泵放置在补液车本体1前端时将缩短补液车移动距离,提升冷却液的使用效率,同时令上层隔膜泵2与前置容腔11匹配连接,下层隔膜泵3与后置容腔12匹配连接,具有提升隔膜泵的使用效率的效果。与此同时,上层隔膜泵2位于下层隔膜泵3的上端,并在上层隔膜泵2和下层隔膜泵3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4。固定板4用于在补液车本体1上安装固定上层隔膜泵2和下层隔膜泵3。因此,通过固定板4同时固定上层隔膜泵2与下层隔膜泵3,将有效降低上层隔膜泵2与下层隔膜泵3的固定难度,具有维修维护难度低的效果。如图2所示,上层隔膜泵2连接有用于导出前置容腔11内冷却液的上层泵管21。上层泵管21的前端与上层隔膜泵2的后侧连接,并在沿水平方向穿过补液车本体1前端侧壁后插入所述前置容腔11内;上层泵管21的后端开口朝后且高度低于前端高度,并在上层泵管21的两端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连接泵管。因此,在上层泵管21的前端穿过补液车本体1前端侧壁后直接插入前置容腔11内,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设置有滚动轮组的补液车本体(1),所述补液车本体(1)内设置有两个冷却液容腔,两个所述冷却液容腔均连接有用于将相应的所述冷却液容腔内冷却液导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补液车本体(1)的后端上侧还设置有推车手柄(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设置有滚动轮组的补液车本体(1),所述补液车本体(1)内设置有两个冷却液容腔,两个所述冷却液容腔均连接有用于将相应的所述冷却液容腔内冷却液导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补液车本体(1)的后端上侧还设置有推车手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腔为前置容腔(11)和后置容腔(12),所述隔膜泵位于所述补液车本体(1)的前端且包括分别与所述前置容腔(11)匹配的上层隔膜泵(2)和与所述后置容腔(12)匹配的下层隔膜泵(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隔膜泵(2)位于所述下层隔膜泵(3)的上端,所述上层隔膜泵(2)和所述下层隔膜泵(3)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用于在所述补液车本体(1)上安装固定所述上层隔膜泵(2)和下层隔膜泵(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推式补液小车,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杨伟黄远平孙豪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洁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