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4473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一对固定轴座,贯穿固定轴座设有转动管,转动管内壁为摩擦面,两个转动管的端部相互对接,两个转动管对接端下部的底板上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设有滑板,两个转动管靠近对接位置的外壁分别设有螺旋叶片,滑板上设有两组定位销,两个螺旋叶片分别限位于一组定位销内;一个转动管的管外径一周设有齿轮圈,齿轮圈下方的底板上具有滑动齿条,底板上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转盘的边缘位置具有销轴,销轴与滑动齿条之间设有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对二次使用的粗线径电缆线芯进行表面去毛刺工作,以便于后续的套管或包覆绝缘层,避免某处断开的铜丝叉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相关设备
,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电力电缆的基本结构由线芯(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四部分组成,其中,线芯是电力电缆的导电部分,用来输送电能,是电力电缆的主要部分,绝缘层是将线芯与大地以及不同相的线芯间在电气上彼此隔离,保证电能输送,是电力电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由于国土面积大,所以电力电缆的使用非常多,而电力电缆线径粗,生产成本高,在电力基站重建和迁移的过程中,很多用过的旧电缆就将废弃,而电缆其中的线芯,只要经过维修和测试,大多依然可以重复使用,目前国内第一批的电力设施已经投入使用很久,在未来的二十年,随着设备老化和城市规划,很多基站将会重建和迁移,如不对此进行重视,就会造成建设成本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废旧电力电缆线芯不能重复使用而造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一对固定轴座,贯穿固定轴座设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内壁为用于去毛刺的摩擦面,两个转动管的端部相互对接,两个转动管对接端下部的底板上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设有滑板,两个转动管靠近对接位置的外壁分别设有螺旋叶片,两个螺旋叶片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滑板上设有两组定位销,两个螺旋叶片分别限位于一组定位销内;一个转动管的管外径一周设有齿轮圈,齿轮圈下方的底板上具有滑动齿条,所述底板上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转盘的边缘位置具有销轴,所述销轴与滑动齿条之间设有连杆,该连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销轴和滑动齿条的端部。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管的轴向上具有开槽,转动管的两端设套有卡箍。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两个转动管对接的端部之间设有连接套。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管的两端置于固定轴座外,靠近固定轴座的转动管管壁外一圈设有凸缘。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管内套有内管,内管的内壁为摩擦面,内管为可拆卸更换的。本技术可对二次使用的粗线径电缆线芯进行表面去毛刺工作,以便于后续的套管或包覆绝缘层,避免某处断开的铜丝叉的影响,实现了线芯的重复使用,避免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转动管的截面图;其中:1—底板,2—固定轴座,3—转动管,4—滑板,5—螺旋叶片,6—定位销,7—齿轮圈,8—滑动齿条,9—转盘,10—销轴,11—连杆,12—卡箍,13—连接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电力电缆的线芯是由多根铜线芯绞合而成,在长期使用和外部绝缘层剥皮后,会存在一定损耗,存在表面有铜线分叉,如不调整直接进机器进行绝缘层的包覆工作,其分叉的铜线就会减少绝缘层的厚度,存在使用的安全隐患。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一对固定轴座2,贯穿固定轴座2设有转动管3,转动管3的两端置于固定轴座2外,所述转动管3内壁为用于去毛刺的摩擦面,两个转动管3的端部相互对接,两个转动管3对接端下部的底板1上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设有滑板4,两个转动管3靠近对接位置的外壁分别设有螺旋叶片5,两个螺旋叶片5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滑板4上设有两组定位销6,两个螺旋叶片5分别限位于一组定位销6内,其中一根转动管3,其上面的螺旋叶片5会带动滑板4在滑槽内移动,从而通过另一根转动管3上的螺旋叶片5带动另一根转动管3进行转动,前提是两根转动管3只能在各自的固定轴座2内转动,而不能前后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靠近固定轴座2的转动管3管壁外一圈设有凸缘,通过凸缘限制转动管3的前后移动。将电缆线芯穿过两根转动管3,并将两根转动管3不断转动即可利用内部的摩擦面对电缆线芯进行表面毛刺打磨,在打磨过程中,不断从一端牵引电缆线芯,实现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那么转动管3的自动化转动即可实现上述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一个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包括在一个转动管3的管外径一周设有齿轮圈7,齿轮圈7下方的底板1上具有滑动齿条8,所述底板1上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9,转盘9的边缘位置具有销轴10,所述销轴10与滑动齿条8之间设有连杆11,该连杆11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销轴10和滑动齿条8的端部,驱动电机驱动转盘9不断转动,通过连杆11带动齿条8不断往复活动,作用在齿轮圈7,从而带动一个转动管3不断往复转动,实现两个转动管3不断在不同方向转动以实现打磨,而两个方向上的打磨,更有效去除毛刺,也避免电缆线芯受力转动,影响打磨效果。同行采用的转动管3管径只需要比电缆线芯线径稍大即可,但这样会需要制造更多不同管径的转动管3,增加了成本,因此,我们将转动管3制成具有轴向开槽的结构,是一个不封闭的管状结构,并且在转动管3的两端设套有卡箍12,这样一个规格的转动管3就可以适用更多线径的电缆线芯,只需要在穿线后将卡箍12收紧,缩小转动管3管径即可,提高了通用性,也可提高打磨效果。为了减小两个转动管3对接位置的磨损,两个转动管3对接的端部之间设有连接套13。转动管3内的摩擦面为损耗部件,因此在这里也进行改进,在转动管3内套有内管,内管与转动管3是相互固定的,内管的内壁为摩擦面,内管为可拆卸更换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一对固定轴座(2),贯穿固定轴座(2)设有转动管(3),所述转动管(3)内壁为用于去毛刺的摩擦面,两个转动管(3)的端部相互对接,两个转动管(3)对接端下部的底板(1)上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设有滑板(4),两个转动管(3)靠近对接位置的外壁分别设有螺旋叶片(5),两个螺旋叶片(5)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滑板(4)上设有两组定位销(6),两个螺旋叶片(5)分别限位于一组定位销(6)内;一个转动管(3)的管外径一周设有齿轮圈(7),齿轮圈(7)下方的底板(1)上具有滑动齿条(8),所述底板(1)上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9),转盘(9)的边缘位置具有销轴(10),所述销轴(10)与滑动齿条(8)之间设有连杆(11),该连杆(11)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销轴(10)和滑动齿条(8)的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电缆线芯二次使用前表面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一对固定轴座(2),贯穿固定轴座(2)设有转动管(3),所述转动管(3)内壁为用于去毛刺的摩擦面,两个转动管(3)的端部相互对接,两个转动管(3)对接端下部的底板(1)上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设有滑板(4),两个转动管(3)靠近对接位置的外壁分别设有螺旋叶片(5),两个螺旋叶片(5)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滑板(4)上设有两组定位销(6),两个螺旋叶片(5)分别限位于一组定位销(6)内;一个转动管(3)的管外径一周设有齿轮圈(7),齿轮圈(7)下方的底板(1)上具有滑动齿条(8),所述底板(1)上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9),转盘(9)的边缘位置具有销轴(10),所述销轴(10)与滑动齿条(8)之间设有连杆(11),该连杆(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沛徐任飞黄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