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832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前融合器、后融合器和固定螺钉,所述前融合器一侧设置有所述后融合器,所述前融合器与所述后融合器铰接,所述前融合器一端设置有所述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贯穿于所述前融合器。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前融合器和后融合器,将现有装置的一体结构转变为组装结构,可根据患者脊椎的宽度进行调节,操作过程简单,提高装置实用性,通过设置弹簧,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前融合器以及后融合器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变性疾病是骨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病,对于病变侵犯脊髓神经组织者,临床治疗多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将致压物切除,通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在获得脊髓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保存了患者腰椎的稳定性。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都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不能根据患者腰椎间的宽度进行调节,且操作过程繁琐,降低装置实用性,此外,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在固定之后,由于患者脊椎的生长会对装置造成压迫,进而引起患者疼痛,降低装置功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解决了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都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不能根据患者腰椎间的宽度进行调节,且操作过程繁琐,降低装置实用性的问题,以及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在固定之后,由于患者脊椎的生长会对装置造成压迫,进而引起患者疼痛,降低装置功能性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前融合器、后融合器和固定螺钉,所述前融合器一侧设置有所述后融合器,所述前融合器与所述后融合器铰接,所述前融合器一端设置有所述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贯穿于所述前融合器。进一步的,所述后融合器一端成型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螺钉通过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固定装置时,通过所述固定螺钉与所述固定孔相结合,将所述前融合器与所述后融合器组装固定,使之成为一体。进一步的,所述前融合器以及所述后融合器之间成型有空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空腔为手术提供操作空间,方便医生进行植骨。进一步的,所述前融合器以及所述后融合器上下两表面均成型有锯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锯齿为单向,可增加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且只能进不能出。进一步的,所述前融合器以及所述后融合器内均成型有流腔,所述流腔一侧设置有流孔,所述流孔成型于所述前融合器以及所述后融合器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腔以及所述流孔可为血液流动提供空间,防止因血液流速不畅而引起疾病。进一步的,所述后融合器一侧壁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后融合器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簧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所述前融合器以及所述后融合器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都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不能根据患者腰椎间的宽度进行调节,且操作过程繁琐,降低装置实用性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前融合器和后融合器,将现有装置的一体结构转变为组装结构,可根据患者脊椎的宽度进行调节,操作过程简单,提高装置实用性;2、为解决现有的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在固定之后,由于患者脊椎的生长会对装置造成压迫,进而引起患者疼痛,降低装置功能性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弹簧,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前融合器以及后融合器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中后融合器的后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固定螺钉;2、空腔;3、锯齿;4、后融合器;5、前融合器;6、流孔;7、流腔;8、固定孔;9、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前融合器5、后融合器4和固定螺钉1,前融合器5一侧设置有后融合器4,前融合器5与后融合器4铰接,前融合器5一端设置有固定螺钉1,固定螺钉1贯穿于前融合器5,后融合器4一端成型有固定孔8,固定孔8与固定螺钉1通过螺纹连接,当需要固定装置时,通过固定螺钉1与固定孔8相结合,将前融合器5与后融合器4组装固定,使之成为一体,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之间成型有空腔2,空腔2为手术提供操作空间,方便医生进行植骨,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上下两表面均成型有锯齿3,锯齿3为单向,可增加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且只能进不能出,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内均成型有流腔7,流腔7一侧设置有流孔6,流孔6成型于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上,流腔7以及流孔6可为血液流动提供空间,防止因血液流速不畅而引起疾病,后融合器4一侧壁上设置有弹簧9,弹簧9与后融合器4通过螺钉连接,弹簧9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前融合器5一侧设置有后融合器4,前融合器5与后融合器4铰接,将现有装置的一体结构转变为组装结构,可根据患者脊椎的宽度进行调节,操作过程简单,提高装置实用性。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后融合器4一侧壁上设置有弹簧9,弹簧9与后融合器4通过螺钉连接,弹簧9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将装置通过锯齿3放置在脊椎附近,锯齿3为单向,可增加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且只能进不能出,由于前融合器5与后融合器4为铰接,所以医生可根据患者脊椎的宽度对装置进行扩张调节,操作过程简单,将现有装置的一体结构转变为组装结构,提高装置实用性,放置后之后,通过固定螺钉1与固定孔8相结合,将前融合器5与后融合器4组装固定,使之成为一体,弹簧9可在固定装置时起到调节前融合器5以及后融合器4之间预紧力的作用,同时为后期患者脊椎生长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对装置造成压迫,不会引起患者疼痛,提供装置功能性,空腔2为手术提供操作空间,方便医生进行植骨,流腔7以及流孔6可为血液流动提供空间,防止因血液流速不畅而引起疾病,保证患者身体健康。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融合器(5)、后融合器(4)和固定螺钉(1),所述前融合器(5)一侧设置有所述后融合器(4),所述前融合器(5)与所述后融合器(4)铰接,所述前融合器(5)一端设置有所述固定螺钉(1),所述固定螺钉(1)贯穿于所述前融合器(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融合器(5)、后融合器(4)和固定螺钉(1),所述前融合器(5)一侧设置有所述后融合器(4),所述前融合器(5)与所述后融合器(4)铰接,所述前融合器(5)一端设置有所述固定螺钉(1),所述固定螺钉(1)贯穿于所述前融合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融合器(4)一端成型有固定孔(8),所述固定孔(8)与所述固定螺钉(1)通过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融合器(5)以及所述后融合器(4)之间成型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培怡
申请(专利权)人:惠安严创优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