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777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5
跨骑型车辆(11)具备:燃料箱(15),所述燃料箱(15)从上方覆盖在主框架(23)上并支承于主框架(23),所述燃料箱(15)贮存燃料;发动机(34),所述发动机(34)配置在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主框架(23)连结,使燃料燃烧而产生动力;燃料泵(82),所述燃料泵(82)配置在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燃料箱(15)以及发动机(34),从燃料箱(15)向发动机(34)供给燃料;以及碳罐(85),所述碳罐(85)配置在比主框架(23)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燃料箱(15)的下方,与燃料箱(15)连接并蓄积从燃料箱(15)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由此,提供除碳罐之外还高效地配置外设的燃料泵的跨骑型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跨骑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与燃料箱以及发动机连接并从燃料箱向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泵、以及与燃料箱连接并蓄积从燃料箱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的碳罐。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具备与燃料箱连接并蓄积从燃料箱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的碳罐(canister)。碳罐形成为在车宽度方向上具有中心轴线的圆柱形状,并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碳罐保持于碳罐支架。碳罐支架在后端与车架卡合,在前端与连接于V型发动机的后方气缸的排气管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提出了配置在燃料箱的外侧的外设的燃料泵。在搭载有外设的燃料泵以及碳罐的机动二轮车中,必须配置具有相互类似的外形的燃料泵以及碳罐,要求高效的燃料泵以及碳罐的布局。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碳罐之外还高效地配置外设的燃料泵的跨骑型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具备: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燃料箱,所述燃料箱从上方覆盖在所述主框架上并支承于所述主框架,所述燃料箱贮存燃料;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并与所述主框架连结,所述发动机产生动力;燃料泵,所述燃料泵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并与所述燃料箱以及所述发动机连接,从所述燃料箱向所述发动机供给所述燃料;以及碳罐,所述碳罐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与所述燃料箱连接并蓄积从所述燃料箱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配置在所述碳罐的下方且比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乘员座椅的座椅框架低的位置。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还具备:气缸体,所述气缸体从上方与曲轴箱结合,在从曲轴箱立起的气缸轴线上划分对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进行引导的气缸;以及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将所述空气滤清器与结合于所述气缸体的气缸盖连接,所述燃料泵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所述进气管、所述气缸体以及所述曲轴箱包围的位置。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碳罐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中心轴线的圆柱形状。根据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燃料箱上形成有向上凹陷而收容所述碳罐的凹部。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从所述燃料泵至所述燃料箱的配管配置在左右对称面的单侧,从所述碳罐至所述燃料箱的配管配置在左右对称面的相反侧。根据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碳罐配置在所述燃料箱与由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的座椅框架从下方支承的乘员座椅重叠的位置。根据第八方面,在第一~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燃料泵配置在俯视时与所述碳罐重叠的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方面,即便燃料泵外设在燃料箱的外侧,也能够将燃料泵和碳罐高效地配置在有限的空间。由于碳罐配置在燃料箱与燃料泵之间,因此,能够缩短碳罐的配管。除碳罐之外还能够高效地配置外设的燃料泵。根据第二方面,由于碳罐配置在比空气滤清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碳罐与空气滤清器的干涉。根据第三方面,在将发动机搭载于跨骑型车辆时,若气缸体的气缸轴线从曲轴箱立起,则在曲轴箱的上方且从后方安装于气缸盖的进气管的下方产生空余空间。由于在这样的空余空间配置有燃料泵,因此,即便外设燃料泵,也能够避免跨骑型车辆整体的大型化。根据第四方面,由于碳罐仿照主框架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即便碳罐配置在燃料箱与主框架之间,只要燃料箱沿着主框架以及碳罐形成即可,与碳罐的中心轴线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简化燃料箱的形状。根据第五方面,由于碳罐被容纳在燃料箱的凹部中,因此,碳罐能够被燃料箱良好地保护。根据第六方面,由于燃料泵的配管和碳罐的配管相对于燃料箱左右分开,因此,能够针对燃料泵的配管以及碳罐的配管分别确保布局的自由度。根据第七方面,由于碳罐配置在燃料箱与乘员座椅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死空间并且将燃料箱与碳罐的配管形成得较短。根据第八方面,由于燃料泵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碳罐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配管的汇集。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是概略地表示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结构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在包含气缸轴线、曲轴的旋转轴线、主轴的轴心以及副轴的轴心在内的剖切面观察的发动机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概略地表示碳罐与其他结构的连接关系的概念图。(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从碳罐的中心轴线上的无限远处观察的放大后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6是从上方无限远处观察的碳罐的放大局部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附图标记说明11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4头管15燃料箱17乘员座椅23主框架24下框架25座椅框架34发动机35曲轴36曲轴箱37活塞38气缸体39气缸盖42变速器44气缸77进气管(连接管)78空气滤清器82燃料泵84a配管(供给管)84b配管(返回管)85碳罐87配管(回收管)107凹部C气缸轴线Dx(碳罐的)中心轴线Rx(曲轴的)旋转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在此,车身的上下前后左右基于乘坐于机动二轮车的乘员的视线来规定。第一实施方式图1概略地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架12和安装于车架12的车身罩13。车身罩13具有:前罩16,该前罩16覆盖在头管14的后方支承于车架12的燃料箱15的前方;箱罩18,该箱罩18从前罩16连续地覆盖燃料箱15,并与燃料箱15的后方的乘员座椅17连接;侧罩19,该侧罩19从箱罩18的下端连续形成,将从前罩16导入的行驶风沿着燃料箱15的下缘从车辆侧方朝向车辆后方引导;以及后罩21,该后罩21从侧罩19连续地沿着乘员座椅17的下缘覆盖车架12的后方。在燃料箱15中贮存有燃料。在驾驶机动二轮车11时,乘员跨过乘员座椅17。如图2所示,车架12具有:头管14;主框架23,该主框架23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从弯曲区域23a下降,在后下端具有枢轴框架22;下框架24,该下框架24在主框架23的下方的位置从头管14向下方延伸;左右的座椅框架25,该座椅框架25从主框架23的弯曲区域23a沿水平方向向后方延伸,从下方支承乘员座椅17;以及左右的后框架26,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n主框架(23),所述主框架(23)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n燃料箱(15),所述燃料箱(15)从上方覆盖在所述主框架(23)上并支承于所述主框架(23),所述燃料箱(15)贮存燃料;/n发动机(34),所述发动机(34)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所述主框架(23)连结,所述发动机(34)产生动力;/n燃料泵(82),所述燃料泵(82)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所述燃料箱(15)以及所述发动机(34)连接,从所述燃料箱(15)向所述发动机(34)供给所述燃料;以及/n碳罐(85),所述碳罐(85)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3)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燃料箱(15)的下方,与所述燃料箱(15)连接并蓄积从所述燃料箱(15)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17 JP 2018-095199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框架(23),所述主框架(23)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
燃料箱(15),所述燃料箱(15)从上方覆盖在所述主框架(23)上并支承于所述主框架(23),所述燃料箱(15)贮存燃料;
发动机(34),所述发动机(34)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所述主框架(23)连结,所述发动机(34)产生动力;
燃料泵(82),所述燃料泵(82)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3)的下方并与所述燃料箱(15)以及所述发动机(34)连接,从所述燃料箱(15)向所述发动机(34)供给所述燃料;以及
碳罐(85),所述碳罐(85)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3)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燃料箱(15)的下方,与所述燃料箱(15)连接并蓄积从所述燃料箱(15)产生的燃料挥发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空气滤清器(78),所述空气滤清器(78)配置在所述碳罐(85)的下方且配置在比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乘员座椅的座椅框架(25)低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气缸体(38),所述气缸体(38)从上方与曲轴箱(36)结合,在从曲轴箱(36)立起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朋矢前田宪一坂根泰树木田峻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