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及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4973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铁塔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一塔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身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直流地线横担、直流高压回路横担和直流低压回路横担,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流地线支撑件,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直流地线支撑件将输电线路的地线进行分层,使得导线与其配合使用的地线所成保护角满足行业规范,从而提高分支塔的地线防雷保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及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
本技术涉及铁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及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
技术介绍
由于电力走廊资源的日渐稀缺,局部地区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混压共塔架设的情况逐渐出现,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在回路衔接处,输电线路的地线防雷保护直接影响分支塔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现有技术中地线防雷保护多采用单层横担多地线的方式,但对于跨区域输电的特/超高压输电线路,由于其地线保护角(地线保护角为通过地线的垂直平面与地线和被保护受雷击导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要求较高,现有技术的分支塔架设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具体地,根据行业规范,特/超高压地线保护角要求如下:±500kV直流单回线路地线保护角不宜大于10°;±660kV直流单回线路地线保护角平丘不宜大于0°,山区不宜大于-10°;±800kV直流单回线路地线应采用负保护角,在山区不宜大于-10°;220kV~750kV交流双回及多回路线路地线保护角不宜大于0°;1000kV交流双回及多回路线路地线保护角平丘不宜大于-3°,山区不宜大于-5°。具体地,图1示出了一种按现有地线防雷保护方式架设的直流混压双回路分支塔,该直流混压双回路分支塔的顶层为直流地线横担11,分支塔的中层为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直流混压双回路分支塔的下层为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图2示出了直流混压双回路分支塔的俯视图,由图2俯视图可以看出直流高压回路地线121与直流高压回路导线122内侧所成保护角大于0°,直流低压回路地线131与直流低压回路导线132内侧所成保护角大于10°,因此采用单层横担多地线方式已不能满足直流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分支处的防雷要求。具体地,图3示出了一种按现有地线防雷保护方式架设的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该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最上层为交流地线横担21,由图4俯视图可以看出交流高压回路地线221与交流高压回路导线222内侧所成保护角大于-3°,交流低压回路地线251与交流低压导线252内侧所成保护角大于0°,因此采用单层横担多地线方式已不能满足交流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分支处的防雷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直流特/超高压混压共塔架设时,地线防雷保护采用单横担多地线方式易导致保护角不能满足行业规范,从而导致输电线路的地线防雷保护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使得该分支塔保护角满足要求。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一塔身,所述第一塔身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直流地线横担、直流高压回路横担和直流低压回路横担,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流地线支撑件,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直流地线横担与所述直流高压回路横担配合传输±800kV直流电,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与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配合传输±500kV直流电。进一步地,所述直流高压回路横担的两端下方分别连接V型跳线串,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的两端下方分别连接I型跳线串。进一步地,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的高度设置为4.2m。本技术为解决交流特/超高压混压共塔架设时,地线防雷保护采用单横担多地线方式易导致保护角不能满足行业规范,从而导致输电线路的地线防雷保护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使得该分支塔保护角满足要求。一种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二塔身,所述第二塔身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交流地线横担、交流高压回路上层横担、交流高压回路中层横担、交流高压回路下层横担、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和交流低压回路下层横担,所述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交流地线支撑件,所述交流地线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低压回路上层横担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交流地线横担、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上层横担、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中层横担和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下层横担配合传输1000kV交流电,所述交流地线支撑件、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和所述交流低压回路下层横担配合传输500kV交流电。进一步地,所述交流地线横担、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上层横担、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中层横担、所述交流高压回路下层横担、所述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和所述交流低压回路下层横担的两端下方分别连接I型跳线串。进一步地,所述交流地线支撑件的高度设置为4.5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通过在直流低压回路横担上设置直流地线支撑件,解决混压共塔架设采用单层横担多地线造成保护角不能满足行业规范要求的问题,提高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地线防雷保护能力;2.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在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上设置交流地线支撑件,解决混压共塔架设采用单层横担多地线造成保护角不能满足行业规范要求的问题,提高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地线防雷保护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俯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改进型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的导线及地线布置俯视图。图中:10为第一塔身,11为直流地线横担,12为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3为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4为直流地线支撑件,121为直流高压回路地线,122为直流高压回路导线,131为直流低压回路地线,132为直流低压回路导线;20为第二塔身,21为交流地线横担,22为交流高压回路上层横担,23为交流高压回路中层横担,24为交流高压回路下层横担,25为交流低压回路上层横担,26为交流低压回路下层横担,27为交流地线支撑件,221为交流高压回路地线,222为交流高压双回路导线,251为交流低压回路地线,252为交流低压双回路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塔身10,第一塔身10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直流地线横担11、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和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一塔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身(10)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直流地线横担(11)、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和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流地线支撑件(14),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14)设置在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一塔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身(10)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直流地线横担(11)、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和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流地线支撑件(14),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14)设置在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地线横担(11)与所述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配合传输±800kV直流电,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14)与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配合传输±500kV直流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高压回路横担(12)的两端下方分别连接V型跳线串,所述直流低压回路横担(13)的两端下方分别连接I型跳线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地线支撑件(14)的高度设置为4.2m。


5.一种交流混压多回路分支塔,包括第二塔身(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塔身(20)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有相互平行的交流地线横担(21)、交流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亮黄庆华刘承胜范玉娟张永飞吴晓原康晓娟李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