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35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结构包括主体、进水管、保护环、连接端口,主体的顶部正中间设置有进水管,保护环嵌套在主体的外部正中间,连接端口位于主体的底部正中间,连接端口包括进水管、螺纹条、补水装置,补水装置包括上板体、下板体、滑动槽、复位弹簧、通水孔、落水孔,通水孔包括卡合槽、滑动块、橡胶环,橡胶环包括橡胶体、凹陷槽、固定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复位弹簧复位带动下板体往下移动,使得下板体将橡胶环拉直,让电解液从滑动块往下流动对蓄电池进行补水,还能够让电解所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从滑动块中往上流动,避免过多的气体置于蓄电池中,造成补水不及时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领域,具体的是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
技术介绍
电动叉车采用富液铅酸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解液的水分,会不断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而损失掉,为了保证电解液的浓度和液面高度,需不定期观察液面高度,给蓄电池进行补水,且补水的时候需要统一蓄电池中电解液的液面高度,避免电解液外溢造成腐蚀蓄电池外壳的情况。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比如:补水设备安装在蓄电池补水口中,让蓄电池的内部处于密封状态,当电解液电解所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置于蓄电池的内部逐渐增多的时候,蓄电池内部的气压也会逐渐变大,导致电解液的出水口受气压的影响会保持紧闭,造成蓄电池补水不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结构包括主体、进水管、保护环、连接端口,所述主体的顶部正中间设置有进水管,所述保护环嵌套在主体的外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位于主体的底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包括进水管、螺纹条、补水装置,所述进水管的侧端设有螺纹条,所述螺纹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补水装置嵌固在进水管的底端。进一步的,所述补水装置包括上板体、下板体、滑动槽、复位弹簧、通水孔、落水孔,所述上板体嵌固在进水管的底部内侧,所述下板体卡合在上板体中,所述滑动槽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板体的底端两侧,且与下板体活动卡合,所述复位弹簧嵌固在滑动槽的内端,且与下板体活动配合,所述通水孔设置在上板体中,且呈横向进行排列,所述落水孔设有十个以上,且横向排列在下板体中,所述通水孔与落水孔的位置相互错开。进一步的,所述通水孔包括卡合槽、滑动块、橡胶环,所述卡合槽设置在通水孔的侧端,所述滑动块卡合在卡合槽中,所述橡胶环的一端嵌固在滑动块的底部,且另一端嵌固在下板体中,所述橡胶环的侧壁为圆弧状。进一步的,所述橡胶环包括橡胶体、凹陷槽、固定座,所述橡胶体的上半表面设置有凹陷槽,所述固定座嵌固在橡胶体的底端,所述凹陷槽为圆弧状,且垂直排列在橡胶体的上端面。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块包括流水槽、落水头、通孔、通水块,所述流水槽设置在滑动块的内部,所述落水头嵌固在流水槽的底部正中间,所述通孔设置有五个以上,且横向排列在流水槽的上端,所述通水块嵌固在通孔的上端,所述流水槽的侧端为弧状。进一步的,所述通水块包括流水孔、导流块、排水槽、固定块,所述流水孔设有十个以上,且环绕于流水孔的侧端与顶端排列,所述导流块嵌固在通水块的内部正中间,所述排水槽位于通水块的底部正中间,所述固定块设有四个,且两两嵌固在通水块的底部两端,所述导流块的端口由上端向下端逐渐缩小。进一步的,所述通水孔包括孔体、弧形槽、分流孔、回流孔,所述孔体的底部正中间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分流孔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弧形槽的底部两端,所述回流孔位于分流孔的末端,所述回流孔为波浪状。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复位弹簧复位带动下板体往下移动,使得下板体将橡胶环拉直,让电解液从滑动块往下流动对蓄电池进行补水,还能够让电解所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从滑动块中往上流动,避免过多的气体置于蓄电池中,造成补水不及时的情况。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通水块的内部正中间安装由顶端向低端逐渐缩小的导流块,能够将进入到通水块中的电解液导向排水槽,加快电解液的流动速度,避免橡胶环开启的时候过短造成为将蓄电池补满水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口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补水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通水孔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橡胶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滑动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通水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流水孔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主体1、进水管2、保护环3、连接端口4、进水管41、螺纹条42、补水装置43、上板体431、下板体432、滑动槽433、复位弹簧434、通水孔435、落水孔436、卡合槽a1、滑动块a2、橡胶环a3、橡胶体a31、凹陷槽a32、固定座a33、流水槽a21、落水头a22、通孔a23、通水块a24、流水孔b1、导流块b2、排水槽b3、固定块b4、孔体b11、弧形槽b12、分流孔b13、回流孔b14。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5,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如下:其结构包括主体1、进水管2、保护环3、连接端口4,所述主体1的顶部正中间设置有进水管2,所述保护环3嵌套在主体1的外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4位于主体1的底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4包括进水管41、螺纹条42、补水装置43,所述进水管41的侧端设有螺纹条42,所述螺纹条4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补水装置43嵌固在进水管41的底端。所述补水装置43包括上板体431、下板体432、滑动槽433、复位弹簧434、通水孔435、落水孔436,所述上板体431嵌固在进水管41的底部内侧,所述下板体432卡合在上板体431中,所述滑动槽4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板体431的底端两侧,且与下板体432活动卡合,所述复位弹簧434嵌固在滑动槽433的内端,且与下板体432活动配合,所述通水孔435设置在上板体431中,且呈横向进行排列,所述落水孔436设有十个以上,且横向排列在下板体432中,所述通水孔435与落水孔436的位置相互错开,有利于将电解液进行截流。所述通水孔435包括卡合槽a1、滑动块a2、橡胶环a3,所述卡合槽a1设置在通水孔435的侧端,所述滑动块a2卡合在卡合槽a1中,所述橡胶环a3的一端嵌固在滑动块a2的底部,且另一端嵌固在下板体432中,所述橡胶环a3的侧壁为圆弧状,有利于让橡胶环a3受到挤压变形,将通水孔435堵住。所述橡胶环a3包括橡胶体a31、凹陷槽a32、固定座a33,所述橡胶体a31的上半表面设置有凹陷槽a32,所述固定座a33嵌固在橡胶体a31的底端,所述凹陷槽a32为圆弧状,且垂直排列在橡胶体a31的上端面,有利于通过橡胶体a31将通水孔435的底部进行密封,对电解液进行截流。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将装有电解液的瓶子连接在进水管2中,然后将连接端口4安装在蓄电池的端口,再将补水装置43中不锈钢材质的下板体432卡合在上板体431中,且通过复位弹簧434带动下板体432往下移动,能够将置于通水孔435中的橡胶环a3在卡合槽a1中滑动拉直,从而打开通水孔435让电解液能够往下进行流动对蓄电池进行补水,最后在橡胶环a3的上端面设置圆弧状的凹陷槽a32,能够让凹陷槽a32贴合于通水孔435的底端,使得通水孔435处于密封的状态,达到截流电解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结构包括主体(1)、进水管(2)、保护环(3)、连接端口(4),所述主体(1)的顶部正中间设置有进水管(2),所述保护环(3)嵌套在主体(1)的外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4)位于主体(1)的底部正中间,其特征在于:/n所述连接端口(4)包括进水管(41)、螺纹条(42)、补水装置(43),所述进水管(41)的侧端设有螺纹条(42),所述螺纹条(4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补水装置(43)嵌固在进水管(41)的底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结构包括主体(1)、进水管(2)、保护环(3)、连接端口(4),所述主体(1)的顶部正中间设置有进水管(2),所述保护环(3)嵌套在主体(1)的外部正中间,所述连接端口(4)位于主体(1)的底部正中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口(4)包括进水管(41)、螺纹条(42)、补水装置(43),所述进水管(41)的侧端设有螺纹条(42),所述螺纹条(4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补水装置(43)嵌固在进水管(41)的底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装置(43)包括上板体(431)、下板体(432)、滑动槽(433)、复位弹簧(434)、通水孔(435)、落水孔(436),所述上板体(431)嵌固在进水管(41)的底部内侧,所述下板体(432)卡合在上板体(431)中,所述滑动槽(4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板体(431)的底端两侧,且与下板体(432)活动卡合,所述复位弹簧(434)嵌固在滑动槽(433)的内端,且与下板体(432)活动配合,所述通水孔(435)设置在上板体(431)中,且呈横向进行排列,所述落水孔(436)设有十个以上,且横向排列在下板体(43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补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孔(435)包括卡合槽(a1)、滑动块(a2)、橡胶环(a3),所述卡合槽(a1)设置在通水孔(435)的侧端,所述滑动块(a2)卡合在卡合槽(a1)中,所述橡胶环(a3)的一端嵌固在滑动块(a2)的底部,且另一端嵌固在下板体(43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清珍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吉吉迦商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