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34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包括壳体,壳体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板,且壳体与盖板接触部位均设置有螺纹孔,盖板顶端设置有凹槽,凹槽设置有出线柱,出线柱一侧固定安装电量显示器,壳体内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减震垫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组,电池组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构成,电池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由弹簧和固定块构成,电池组另外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板,散热板一侧壳体表面设置有散热口。该种汽车用锂电池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解决锂电池组遭到撞击和锂电池组在工作时不能及时散热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
,具体为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
技术介绍
锂电池是一种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日臻成熟,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亦趋于完善,其中动力电池是各种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载体和动力来源,也是电动车辆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多采用锂电池组向汽车提供动力,在车辆运行时,锂电池组遭到撞击使容易直接导致锂电池单体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锂电池组的检修和更换时拆卸十分的麻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锂电池组在工作时,由于自身放电作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通常会积聚在外壳里,如不能及时散热将会存在安全隐患,长此以往也会缩短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通过壳体内部设置的减震装置,能够在车辆运行颠簸时,防止锂电池组因为车辆颠簸而发生碰撞,通过壳体底部设置的减震垫,进一步加强了锂电池组的抗震性,通过锂电池组两侧设置的散热板和壳体外表面设置散热口,能够有效散发出热量,通过锂电池单元顶端均设置故障警报灯,能够有效排除故障点,解决锂电池组遭到撞击和锂电池组在工作时不能及时散热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板,且所述壳体与盖板接触部位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盖板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有出线柱,所述出线柱一侧固定安装电量显示器,所述壳体内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构成,所述电池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由弹簧和固定块构成,所述电池组另外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一侧壳体表面设置有散热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与盖板之间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贯穿螺纹孔,所述壳体与盖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便携提手,所述便携提手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凹槽底部,且所述便携提手握把部分由一种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线柱由正极出线柱和负极出线柱构成,且所述出线柱与电池组电性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量显示器一侧固定安装有充电插口,所述充电插口顶端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通过铰链与充电插口固定连接,且所述电量显示器和充电插口均电池组电性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组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串联构成,所述若干锂电池单元顶端均设置有故障警报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簧和固定块均设置有若干组,且所述固定块固定安装在壳体内壁一侧,所述固定块与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有四组,且所述支撑块呈矩形状对称安装在壳体的底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汽车用锂电池组,通过壳体内部设置的减震装置,能够在车辆运行颠簸时,防止锂电池组因为车辆颠簸而发生碰撞,通过壳体底部设置的减震垫,进一步加强了锂电池组的抗震性,通过锂电池组两侧设置的散热板和壳体外表面设置散热口,能够有效散发出热量,通过锂电池单元顶端均设置故障警报灯,能够有效排除故障点,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能够有效解决锂电池组遭到撞击和锂电池组在工作时不能及时散热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的剖面图。图中:1、壳体;2、盖板;201、螺纹孔;202、螺栓;3、凹槽;301、出线柱;302、电量显示器;303、正极出线柱;304、负极出线柱;4、减震垫;5、电池组;501、锂电池单元块;502、故障警报灯;6、固定板;7、减震装置;701、弹簧;702、固定块;8、散热板;9、散热口;10、便携提手;11、充电插口;12、挡板;13、支撑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板2,且壳体1与盖板2接触部位均设置有螺纹孔201,盖板2顶端设置有凹槽3,凹槽3设置有出线柱301,出线柱301一侧固定安装电量显示器302,壳体1内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4,减震垫4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组5,电池组5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501构成,电池组5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7,减震装置7由弹簧701和固定块702构成,电池组5另外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板8,散热板8一侧壳体1表面设置有散热口9。其中,壳体1与盖板2之间设置有螺栓202,螺栓202贯穿螺纹孔201,壳体1与盖板2通过螺栓20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螺栓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与拆卸,便于维修。其中,凹槽3内固定安装有便携提手10,便携提手10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凹槽3底部,且便携提手10握把部分由一种橡胶材料制成,通过设置便携提手能够方便将电池从车内拿出。其中,出线柱301由正极出线柱303和负极出线柱304构成,且出线柱301与电池组5电性连接,通过设置出线柱方便与车体连接。其中,电量显示器302一侧固定安装有充电插口11,充电插口11顶端连接有挡板12,挡板12通过铰链与充电插口11固定连接,且电量显示器302和充电插口11均电池组5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挡板,防止灰尘进入充电插口,对充电插口腐蚀。其中,电池组5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501串联构成,若干锂电池单元顶端均设置有故障警报灯502,通过设置故障警报灯,能够有效排除故障点,便于检修。其中,弹簧701和固定块702均设置有若干组,且固定块702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壁一侧,固定块702与弹簧701一端固定连接,弹簧701另一端与固定板6固定连接,通过壳体底部设置的减震装置能够防止车辆运行颠簸时,锂电池组因为车辆颠簸而发生碰撞。其中,壳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块13,支撑块13设置有四组,且支撑块13呈矩形状对称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通过设置支撑座能够有效固定该锂电池组。工作原理:通过设置盖板2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栓202固定连接,方便安装与拆卸,便于维修,通过盖板2顶端凹槽3内设置的便携提手10,方便运输,通过在电池组5两侧设置的若干组弹簧701和固定块702,通过固定块702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壁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板(2),所述壳体(1)与盖板(2)接触部位均设置有螺纹孔(201),所述盖板(2)顶端设置有凹槽(3),所述凹槽(3)设置有出线柱(301),所述出线柱(301)一侧固定安装电量显示器(302),所述壳体(1)内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4),所述减震垫(4)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组(5),所述电池组(5)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501)构成,所述电池组(5)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7),所述减震装置(7)由弹簧(701)和固定块(702)构成,所述电池组(5)另外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板(8),所述散热板(8)一侧壳体(1)表面设置有散热口(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板(2),所述壳体(1)与盖板(2)接触部位均设置有螺纹孔(201),所述盖板(2)顶端设置有凹槽(3),所述凹槽(3)设置有出线柱(301),所述出线柱(301)一侧固定安装电量显示器(302),所述壳体(1)内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4),所述减震垫(4)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组(5),所述电池组(5)由若干个锂电池单元块(501)构成,所述电池组(5)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7),所述减震装置(7)由弹簧(701)和固定块(702)构成,所述电池组(5)另外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板(8),所述散热板(8)一侧壳体(1)表面设置有散热口(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盖板(2)之间设置有螺栓(202),所述螺栓(202)贯穿螺纹孔(201),所述壳体(1)与盖板(2)通过螺栓(20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锂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内固定安装有便携提手(10),所述便携提手(10)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凹槽(3)底部,且所述便携提手(10)握把部分由一种橡胶材料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途牛新能源科技长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