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1715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环卫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其包括:上坡道、二层卸料平台、下坡道、拉箱轨道、第一垃圾箱、第二垃圾箱、第三垃圾箱、压缩主机、移机轨道、卸料小车、拉臂车和排水沟,所述上坡道、所述二层卸料平台、所述下坡道、六个所述拉箱轨道、所述移机轨道和所述排水沟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上坡道的一侧连接所述二层卸料平台,所述二层卸料平台的一侧连接所述下坡道。该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站房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及投资,移机机构简单,设备成本更低,更易操作,土建施工难度低,安装难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
本技术涉及环卫设施
,具体为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
技术介绍
垃圾转运站就是为了减少垃圾清运过程的运输费用而在垃圾产地(或集中地点)至处理厂之间所设的垃圾中转站。在此,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在换装到大型的或其它运费较低的运载车辆中继续运往处理场。转运站的转运能力可达3000吨/天。转运站的设置地点及规模是垃圾清运工作中重要的经济管理问题。有时将垃圾转运站与垃圾回收利用场建在一起。这种情况转运出去的垃圾已改变原来的性状和数量,而成为回收利用后的残留物。但是现有的装置采用移箱形式,站房占地面积大,移箱机构复杂,成本高,压缩主机地面与移箱机构轨道地面有高度差,土建施工难度高,设备安装时压缩主机与移箱机构轨道有一定高度差,安装难度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垃圾转运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站房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及投资,移机机构简单,设备成本更低,更易操作,土建施工难度低,安装难度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其包括:上坡道、二层卸料平台、下坡道、拉箱轨道、第一垃圾箱、第二垃圾箱、第三垃圾箱、压缩主机、移机轨道、卸料小车、拉臂车和排水沟,所述上坡道、所述二层卸料平台、所述下坡道、六个所述拉箱轨道、所述移机轨道和所述排水沟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上坡道的一侧连接所述二层卸料平台,所述二层卸料平台的一侧连接所述下坡道,六个所述拉箱轨道的顶端分别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垃圾箱、所述第二垃圾箱和所述第三垃圾箱,所述移机轨道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压缩主机,所述压缩主机的下方设置所述排水沟。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缩主机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垃圾箱、所述第二垃圾箱和所述第三垃圾箱相互匹配。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缩主机和所述卸料小车相互匹配。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拉臂车与所述第一垃圾箱、所述第二垃圾箱和所述第三垃圾箱相互匹配。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垃圾箱的一侧设置有设备操控间,所述设备操控间信号连接所述压缩主机、所述移机轨道、所述卸料小车和所述拉臂车。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卸料小车从上坡道运行至二层卸料平台,将垃圾倒入压缩主机,压缩主机将垃圾压入第一垃圾箱,当第一垃圾箱压满垃圾后,第一垃圾箱后门自动关闭,压缩主机与第一垃圾箱自动分离,移机轨道带动压缩主机自动平移至第二垃圾箱位后自动停止,压缩主机与第二垃圾箱自动抱紧,第二垃圾箱后门自动打开,压缩主机将垃圾自动压入第二垃圾箱,此时拉臂车将第一垃圾箱背上运至卸料点将垃圾倒出,返回后将第一垃圾箱放置到原位。当第二垃圾箱压满后压缩主机按此运行后继续将垃圾压入第三垃圾箱,拉臂车继续拉第二垃圾箱满箱和第三垃圾箱满箱,该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站房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及投资,移机机构简单,设备成本更低,更易操作,土建施工难度低,安装难度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坡道、2二层卸料平台、3下坡道、4拉箱轨道、5第一垃圾箱、6第二垃圾箱、7第三垃圾箱、8压缩主机、9移机轨道、10卸料小车、11拉臂车、12排水沟、13设备操控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站房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及投资,移机机构简单,设备成本更低,更易操作,土建施工难度低,安装难度低,请参阅图1,包括: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下坡道3、拉箱轨道4、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第三垃圾箱7、压缩主机8、移机轨道9、卸料小车10、拉臂车11和排水沟12;请再次参阅图1,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下坡道3、六个拉箱轨道4、移机轨道9和排水沟12均设置在地面上,上坡道1的一侧连接二层卸料平台2,二层卸料平台2的一侧连接下坡道3,六个拉箱轨道4的顶端分别活动连接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和第三垃圾箱7,移机轨道9的顶端活动连接压缩主机8,压缩主机8的下方设置排水沟12,具体的,压缩主机8位于原点时与第一垃圾箱5位于同一轴线上,卸料小车10位于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和下坡道3形成的道路上,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和下坡道3用于形成卸料小车10移动的道路,拉箱轨道4用于为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和第三垃圾箱7提供移动的通道,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和第三垃圾箱7用于轮流储存垃圾,压缩主机8用于将垃圾压缩后送入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和第三垃圾箱7内,移机轨道9用于带动压缩主机8移动,卸料小车10用于将为压缩的垃圾输送到压缩主机8上,拉臂车11用于拉动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和第三垃圾箱7完成卸料,排水沟12用于排出压缩主机8压缩垃圾产生的废水;在具体的使用时,通过卸料小车10从上坡道1运行至二层卸料平台2,将垃圾倒入压缩主机8,压缩主机8将垃圾压入第一垃圾箱5,当第一垃圾箱5压满垃圾后,第一垃圾箱5后门自动关闭,压缩主机8与第一垃圾箱5自动分离,移机轨道9带动压缩主机8自动平移至第二垃圾箱6位后自动停止,压缩主机8与第二垃圾箱6自动抱紧,第二垃圾箱6后门自动打开,压缩主机8将垃圾自动压入第二垃圾箱6,此时拉臂车11将第一垃圾箱5背上运至卸料点将垃圾倒出,返回后将第一垃圾箱5放置到原位。当第二垃圾箱6压满后压缩主机8按此运行后继续将垃圾压入第三垃圾箱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下坡道(3)、拉箱轨道(4)、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第三垃圾箱(7)、压缩主机(8)、移机轨道(9)、卸料小车(10)、拉臂车(11)和排水沟(12),所述上坡道(1)、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所述下坡道(3)、六个所述拉箱轨道(4)、所述移机轨道(9)和所述排水沟(12)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上坡道(1)的一侧连接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的一侧连接所述下坡道(3),六个所述拉箱轨道(4)的顶端分别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垃圾箱(5)、所述第二垃圾箱(6)和所述第三垃圾箱(7),所述移机轨道(9)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压缩主机(8),所述压缩主机(8)的下方设置所述排水沟(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坡道(1)、二层卸料平台(2)、下坡道(3)、拉箱轨道(4)、第一垃圾箱(5)、第二垃圾箱(6)、第三垃圾箱(7)、压缩主机(8)、移机轨道(9)、卸料小车(10)、拉臂车(11)和排水沟(12),所述上坡道(1)、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所述下坡道(3)、六个所述拉箱轨道(4)、所述移机轨道(9)和所述排水沟(12)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上坡道(1)的一侧连接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所述二层卸料平台(2)的一侧连接所述下坡道(3),六个所述拉箱轨道(4)的顶端分别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垃圾箱(5)、所述第二垃圾箱(6)和所述第三垃圾箱(7),所述移机轨道(9)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压缩主机(8),所述压缩主机(8)的下方设置所述排水沟(1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兆发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天越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