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进辉专利>正文

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145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包括主车体,所述主车体顶部设置可折叠的升降车厢,升降车厢两侧设置用于驱动厢体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车厢包括位于上部的厢顶,设于厢顶左右两侧的折叠厢板,以及铰接于厢顶前后两侧的前、后翻板;所述厢顶设置用于带动前、后翻板翻转的翻转驱动装置;所述厢顶的顶部设置在升降车厢收纳时可将升降车厢和升降机构遮盖的顶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上部车体可根据需要抬升展开或折叠收纳,可有效增加房车的使用空间,并能提高能房车对不同场景的适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
本技术涉及房车
,具体涉及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为满足不同生活出行需要,汽车厂家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汽车以供消费者选择,如轿车、越野车、跑车、房车等。其中房车将"衣、食、住、行"多种功能集合为一体,逐步成为自驾旅行的不二选择。房车通常由驾驶区、起居区、厨卫区构成,车厢的大小和高度决定了各区域的有效空间,各区域有效空间会直接影响使用舒适度和生活便利程度。车体宽度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围,以保证车体在道路上的灵活行驶,因此许多厂家采用增加车厢高度来扩大车体使用空间的策略。虽然通过增加车厢高度来扩大车体使用空间,可达到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体验感的目的。但也带来了一些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现有地下车库和桥洞具有一定的限高,若房车高度太高可能无法进入和通过,这样会严重限制房车可行驶区域,给停放和通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设计车体高度可调的房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上部车体可根据需要抬升展开或折叠收纳,可有效增加房车的使用空间,并能提高能房车对不同场景的适应能力。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包括主车体,所述主车体顶部设置可折叠的升降车厢,升降车厢两侧设置用于驱动厢体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车厢包括位于上部的厢顶,设于厢顶左右两侧的折叠厢板,以及铰接于厢顶前后两侧的前、后翻板;所述厢顶底部开设可供前、后翻板上翻置入的翻板槽;所述折叠厢板由上厢板与下厢板铰接构成,上厢板顶部铰接于厢顶,下厢板底部铰接于主车体;所述厢顶设置用于带动前、后翻板翻转的翻转驱动装置;所述厢顶的顶部设置在升降车厢收纳时可将升降车厢和升降机构遮盖的顶盖。上述方案中,升降车厢的厢顶由设置于两侧的升降机构驱动实现纵向的升降,折叠厢板采用多级铰接结构,折叠厢板可随着厢顶上升而展开,随着厢顶下降而折叠收纳。厢顶和折叠厢板构成车厢的主体结构,铰接于厢顶前后两端的前、后翻板由设于厢顶的翻转驱动装置控制,当天气好需要通风时,可使前、后翻板向内侧上翻以扩宽上部车厢的视野。为简单快速的实现升降车厢的升降,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两杆前端分别铰接于主车体和厢顶安装的铰接座,两杆尾端分别可滑动连接于厢顶和主车体安装的滑动座,厢顶顶部设置用于推动第一铰接杆尾端沿滑动座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装置。为提高升降车厢展开的稳定性,所述主车体顶部设置用于限定升降车厢位置的定位凸台,所述下厢板底部铰接于定位凸台上端,前、后翻板底部与定位凸台设置相互配合的定位阶梯。所述定位阶梯配置有防水胶条,定位凸台左右两侧设置与下厢板外壁配合的防水胶板。为实现前、后翻板的快速翻转,所述翻转驱动装置为分别控制前、后翻板翻转的两组,包括设置于厢顶的驱动座,尾端铰接于驱动座的翻转气缸,固接于前翻板和后翻板上的直角推杆,翻转气缸的输出轴与翻转气缸尾端铰接推动前、后翻板翻转。进一步的,所述主车体尾部设置通向主车体顶部的爬梯,后翻板开设可进入的升降车厢的车门。进一步的,所述主车体顶部开设连通升降车厢的天窗,主车体内设置通向天窗的楼梯,天窗通过翻盖控制开合。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翻转驱动装置与设置于主车体内的控制装置线路连接,升降机构的升降驱动装置可采用液压气缸或电推杆。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主车体顶部设置可折叠的升降车厢,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厢顶升降可控制车厢的展开和折叠,进而实现房车高度和车体使用空间的调节。升降车厢由厢顶、折叠厢板、前后翻板构成,厢顶底部开设可供前、后翻板上翻置入的翻板槽,折叠厢板采用多级铰接结构。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在厢顶下降过程中各板能实现井然有序的收纳和折叠。装置中,升降车厢、升降机构、翻转驱动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升降车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升降车厢展开时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升降车厢展开时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升降车厢折叠时结构示意图。图号标识:1、主车体,11、定位凸台,12、爬梯,13、天窗,14、楼梯,15翻盖,2、升降机构,21、第一铰接杆,22、第二铰接杆,23、铰接座,24、滑动座,25、升降驱动装置,3、厢顶,31、翻板槽,4、折叠厢板,41、上厢板,42、下厢板,43、推拉窗,5、前翻板,6、后翻板,61、车门,7、翻转驱动装置,71、驱动座,72、翻转气缸,73、直角推杆,8、顶盖,9、定位阶梯,10、防水胶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如附图1、2、3、4所示,其主体包括主车体1、升降车厢、升降机构2、翻转驱动装置7、顶盖8。升降车厢设置在主车体1顶部,包括顶部的厢顶3,设置于厢顶3左右两侧的折叠厢板4,铰接于厢顶3前后两端的前翻板5、后翻板6。折叠厢板4由上厢板41和下厢板42上下铰接构成,上厢板41顶端铰接于厢顶3,底端铰接于主车体1顶部具有一定高度的定位凸台11。折叠厢板4设置为多级铰接结构,可随着厢顶3的升降进行展开和折叠。上厢板41、下厢板42两端设置用于辅助前翻板5、后翻板6定位的挡边,挡边可对前翻板5、后翻板6与折叠厢板4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起到一定的防风、防水效果。如附图2、3所示,厢顶3的底部开设可供前翻板5、后翻板6上翻置入的翻板槽31,前翻板5、后翻板6在升降车厢折叠时,可收纳隐藏于翻板槽31中,不影响折叠厢板4的折叠。定位凸台11为矩形边框结构,前翻板5、后翻板6底部与定位凸台11设置相互配合的定位阶梯9并配置防水胶条。定位凸台11两侧设置与下厢板42配合的防水胶板10,下厢板42展开时外壁与防水胶板10贴合密封。如附图2、4所示,厢顶3的升降由升降机构2驱动,升降机构2为设置于厢顶3左右两侧的两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铰接杆21和第二铰接杆22,两杆前端通过铰接座23分别铰接于主车体1和厢顶3,两杆尾端通过滑动座24可滑动连接于主车体1和厢顶3,通过改变两铰接杆之间的夹角,可调节厢顶3与主车体1之间的距离。升降机构2还包括设置于厢顶3顶部,用于推动第一铰接杆21尾端沿滑动座24前后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装置25,实施例中升降驱动装置25优选为运行稳定的气缸。翻转驱动装置7设置于厢顶3的顶部,用于带动翻板进行翻转。前翻板5、后翻板6各配置一套翻转驱动装置7,翻转驱动装置7包括设置于厢顶3的驱动座71,尾端铰接于驱动座71的翻转气缸72,固接于前翻板5或后翻板6上的直角推杆73,翻转气缸72的输出轴与翻转气缸72尾端铰接以推动前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包括主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体(1)顶部设置可折叠的升降车厢,升降车厢两侧设置用于驱动厢体升降的升降机构(2);/n所述升降车厢包括位于上部的厢顶(3),设于厢顶(3)左右两侧的折叠厢板(4),以及铰接于厢顶(3)前后两侧的前、后翻板(5、6);所述厢顶(3)底部开设可供前、后翻板(5、6)上翻置入的翻板槽(31);所述折叠厢板(4)由上厢板(41)与下厢板(42)铰接构成,上厢板(41)顶部铰接于厢顶(3),下厢板(42)底部铰接于主车体(1);/n所述厢顶(3)设置用于带动前、后翻板(5、6)翻转的翻转驱动装置(7);所述厢顶(3)的顶部设置在升降车厢收纳时可将升降车厢和升降机构(2)遮盖的顶盖(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包括主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体(1)顶部设置可折叠的升降车厢,升降车厢两侧设置用于驱动厢体升降的升降机构(2);
所述升降车厢包括位于上部的厢顶(3),设于厢顶(3)左右两侧的折叠厢板(4),以及铰接于厢顶(3)前后两侧的前、后翻板(5、6);所述厢顶(3)底部开设可供前、后翻板(5、6)上翻置入的翻板槽(31);所述折叠厢板(4)由上厢板(41)与下厢板(42)铰接构成,上厢板(41)顶部铰接于厢顶(3),下厢板(42)底部铰接于主车体(1);
所述厢顶(3)设置用于带动前、后翻板(5、6)翻转的翻转驱动装置(7);所述厢顶(3)的顶部设置在升降车厢收纳时可将升降车厢和升降机构(2)遮盖的顶盖(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铰接杆(21)、第二铰接杆(22),两杆前端分别铰接于主车体(1)和厢顶(3)安装的铰接座(23),两杆尾端分别可滑动连接于厢顶(3)和主车体(1)安装的滑动座(24),厢顶(3)顶部设置用于推动第一铰接杆(21)尾端沿滑动座(24)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装置(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可升降式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体(1)顶部设置用于限定升降车厢位置的定位凸台(11),下厢板(42)底部铰接于定位凸台(11)上端,前、后翻板(5、6)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进辉
申请(专利权)人:陆进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