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44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6
本申请涉及一种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该装置包括:海啸监测单元,海啸监测单元用于本体处于监测区域时监测海啸信息;通信浮体,通信浮体连接海啸监测单元;释放装置,释放装置分别连接海啸监测单元和通信浮体;当海啸监测单元监测到海啸时,输出释放指令和海啸信息;释放装置接收到释放指令时释放通信浮体;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并上浮至海面,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海啸信息用于指示岸站进行海啸预警。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装置布放工作量少、灵活性强、安全性高,在海上运行时生存周期长,运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
本申请涉及海啸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地震、海啸灾害的关注越来越深入。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因此对海啸的监测预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现有的海啸实时监测系统依赖于海面浮标,其通常采用锚泊式固定,并通过缆线与海底传感器相连接,海底传感器监测到海啸波到来时,通过线缆将数据传输至海面浮标,再通过卫星发送回岸站。这种工作方式仅适用于浅海区域,且费时费力,安装工程量大。针对布放在上千米水深的海啸监测浮标,虽然可以采用声学通讯方式解决了数据传输缆安装的问题,但布放和回收上千米的用于锚定浮标的缆绳工程量较大,而且海面浮标容易遭到轮船碰撞、人为破坏等。一旦海面浮标体被破坏,整个海啸监测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租船出海回收和维修海啸监测浮标,再重新投放海啸浮标。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运营成本巨大。在实现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的海啸预警系统,存在安全性低、安装工程量大、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海啸监测装置,包括:海啸监测单元,海啸监测单元用于本体处于监测区域时监测海啸信息;通信浮体,通信浮体连接海啸监测单元;释放装置,释放装置分别连接海啸监测单元和通信浮体;当海啸监测单元监测到海啸时,输出释放指令和海啸信息;释放装置接收到释放指令时释放通信浮体;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并上浮至海面,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海啸信息用于指示岸站进行海啸预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单元用于在预设周期到来时获取海啸压力波的幅度;海啸监测单元将幅度与预设阈值相比较;若幅度大于预设阈值,则海啸监测单元确认发生海啸,并输出海啸信息和释放指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电池设于密封壳体内的底部;卫星天线设于密封壳体内的顶部;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电池、卫星天线以及海啸监测单元相连接;电子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海啸信息,并将海啸信息通过卫星天线发送至岸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还包括设于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通信浮体通过软绳与释放装置相连接;通信浮体的数量为若干个,释放装置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仪器安装架以及与仪器安装架相连接的下沉装置;海啸监测单元和释放装置均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上开设有圆孔,通信浮体穿过圆孔连接释放装置;圆孔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下沉装置安装于仪器安装架的下层面板的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沉装置为配重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声学释放器、上浮装置以及设于配重板上表面中心区域的拉手型装置;其中,上浮装置连接声学释放器;声学释放器穿过且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的中心孔,声学释放器底部的释放钩与拉手型装置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浮装置包括缆绳和若干个玻璃浮球;声学释放器的顶部通过缆绳与玻璃浮球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的电池舱。一种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岸站以及如上述的海啸监测装置;海啸监测装置通过卫星网络连接岸站。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装置位于监测区域时,通过海啸监测单元实时监测海啸信息,在监测到海啸的情况下,将海啸信息传输至通信浮体,并通过控制释放装置释放通信浮体,则通信浮体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上浮至水面后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从而指示岸站进行海啸预警。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装置可以直接布放于海底监测区域,不需要提前测量布放站点的水深数据,布放机动灵活性较强、安装工程量小,省时省力,且隐蔽性强,不易遭到海面船只的破坏,在检测到海啸时通信浮体携带海啸信息通过自身浮力上浮到海面将海啸信息发出,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及时地检测到海啸信息进行预警,保护人们人身财产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装置的结构框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单元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释放装置与通信浮体的结构连接示意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装置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装置的回收流程示意图;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预警系统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此外,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啸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海啸监测单元,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用于本体处于监测区域时监测海啸信息;/n通信浮体,所述通信浮体连接所述海啸监测单元;/n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海啸监测单元和所述通信浮体;/n当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监测到海啸时,输出释放指令和所述海啸信息;所述释放装置接收到所述释放指令时释放所述通信浮体;所述通信浮体接收所述海啸信息并上浮至海面,通过卫星网络将所述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所述海啸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岸站进行海啸预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啸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海啸监测单元,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用于本体处于监测区域时监测海啸信息;
通信浮体,所述通信浮体连接所述海啸监测单元;
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海啸监测单元和所述通信浮体;
当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监测到海啸时,输出释放指令和所述海啸信息;所述释放装置接收到所述释放指令时释放所述通信浮体;所述通信浮体接收所述海啸信息并上浮至海面,通过卫星网络将所述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所述海啸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岸站进行海啸预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啸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用于在预设周期到来时获取海啸压力波的幅度;
所述海啸监测单元将所述幅度与预设阈值相比较;
若所述幅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确认发生海啸,并输出所述海啸信息和所述释放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啸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浮体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所述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底部;所述卫星天线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顶部;
所述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所述卫星天线以及所述海啸监测单元相连接;所述电子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海啸信息,并将所述海啸信息通过所述卫星天线发送至所述岸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啸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浮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
所述通信浮体通过所述软绳与所述释放装置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冠英张新文黄桦王研周保成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浮标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