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9982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转换层;转换层用于将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导电胶层发送至监测设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一方面,构成电极结构的每一层均是柔性材料,因此最终形成的电极结构也具有柔性,使其在与皮肤接触时更加贴合皮肤表面;另一方面,通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相互粘接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和导电凝胶层之间,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孔眼和纽扣的固定方式而言,有效减小电极结构的厚度,使电极结构整体上更加轻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极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医用电极用于许多不同的用途。监测电极和诊断电极用于检测病人体内的电活动。一种常用的电极是银/氯化银(Ag/AgCl)电极。银/氯化银电极通常用于生物反馈(例如,ECG、EEG和呼吸暂停)和生物刺激(例如,TENS、EMS)产品。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极结构包括衬层12、导电凝胶14、孔眼24、粘合剂背衬28、标签32、导电纽扣34。孔眼24的一个表面通过适当的导电凝胶14耦合到患者的身体,孔眼24的另一表面与导电纽扣34配合,导电纽扣34用于通过孔眼24和导电凝胶14将患者连接到ECG或类似记录设备或电刺激器。在上述结构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带有电极的器件与孔眼之间是通过硬质材料刚性连接,不具有柔性;其二,在一个电极上存在若干层,且由于存在孔眼和纽扣,电极的总厚度不小于5mm,这对于可穿戴器件的设计来说不容易定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硬质材料刚性连接,致使电极结构不具有柔性,以及电极结构厚度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极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极结构,用作生物信息监测设备的电极,其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转换层;转换层用于将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导电胶层发送至监测设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之间。进一步地,导电胶层在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转换层在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面积,并且导电胶层在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转换层在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进一步地,在导电凝胶层上,转换层的正投影轮廓位于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的内侧,且转换层的正投影轮廓与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在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的周向上均相互间隔。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保湿层,用于与皮肤固定并防止所述导电凝胶层的水分流失,所述保湿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凝胶层、所述转换层和所述导电胶层的任意两个相邻层之间;并且,在所述保湿层上设置有通孔,通过所述通孔使两个相邻层之间电导通。进一步地,所述保湿层设置在所述转换层与所述导电胶层之间,所述通孔对应所述转换层的位置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保湿层包括依次叠置的保湿子层和胶贴子层,所述保湿子层用于防止所述导电凝胶层的水分流失,所述胶贴子层用于与皮肤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保湿子层的材料包括聚氨酯、聚乙烯或苯乙烯一异戊二烯一苯乙烯;和/或所述胶贴子层的材料包括丙烯酸酯、聚氨酯或橡胶。进一步地,导电胶层包括聚合物基体以及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多个导电颗粒。进一步地,聚合物基体的材料包括PVC、乙酸乙烯乙酯、聚乙二醇、丙二醇、瓜尔胶。进一步地,导电颗粒的材料包括石墨、金属或金属涂覆纤维。进一步地,转换层的材料包括银和氯化银。进一步地,转换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mm~125mm。进一步地,转换层在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菱形或者矩形。进一步地,导电凝胶层的材料包括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和与之连接的电极结构,其中,电极结构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结构。本技术的电极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转换层;转换层用于将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导电胶层发送至监测设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之间。本技术中,一方面,构成电极结构的每一层均是柔性材料,因此最终形成的电极结构也具有柔性,使其在与皮肤接触时更加贴合皮肤表面;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相互粘接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和导电凝胶层之间,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孔眼和纽扣的固定方式而言,有效减小电极结构的厚度,使电极结构整体上更加轻便。本技术提供的生物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和与之连接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采用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结构。由于生物信息监测系统采用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结构,一方面,构成电极结构的每一层均是柔性材料,因此最终形成的电极结构也具有柔性,使其在与皮肤接触时更加贴合皮肤表面;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相互粘接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和导电凝胶层之间,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孔眼和纽扣的固定方式而言,有效减小电极结构的厚度,使电极结构整体上更加轻便。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极结构的俯视图;图3b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使用的转换层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电凝胶层;2-转换层;3-导电胶层;4-保湿层;41-通孔;12-衬层;14-导电凝胶;24-孔眼;28-粘合剂背衬;32-标签;34-导电纽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结构,用作生物信息监测设备的电极,其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转换层;转换层用于将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导电胶层发送至监测设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之间。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结构,一方面,构成电极结构的每一层均是柔性材料,因此最终形成的电极结构也具有柔性,使其在与皮肤接触时更加贴合皮肤表面;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导电胶层与导电凝胶层相互粘接来将转换层固定在导电胶层和导电凝胶层之间,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孔眼和纽扣的固定方式而言,有效减小电极结构的厚度,使电极结构整体上更加轻便。实施例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极结构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结构,其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1、转换层2和导电胶层3。其中,导电胶层3在导电凝胶层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转换层2在导电凝胶层1上的正投影面积,并且导电胶层3在导电凝胶层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转换层2在导电凝胶层1上的正投影。以使导电胶层3能够将转换层2固定在导电凝胶层1上。进一步地,导电胶层3与转换层2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如下两种可能。其一,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结构,用作生物信息监测设备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n所述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所述转换层;/n所述转换层用于将所述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所述导电胶层发送至所述监测设备;/n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所述转换层固定在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凝胶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6 CN 20182220067761.一种电极结构,用作生物信息监测设备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置的导电凝胶层、转换层和导电胶层;其中,
所述导电凝胶层用于与皮肤接触,并获取生物离子信号,且发送至所述转换层;
所述转换层用于将所述生物离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所述导电胶层发送至所述监测设备;
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凝胶层粘接,以将所述转换层固定在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凝胶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层在所述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转换层在所述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面积,并且所述导电胶层在所述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转换层在所述导电凝胶层上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凝胶层上,所述转换层的正投影轮廓位于所述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的内侧,且所述转换层的正投影轮廓与所述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在所述导电胶层的正投影轮廓的周向上均相互间隔。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阳李慧金杨冬
申请(专利权)人: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医用器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