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68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支座,包括底板、托板和弹性支座,所述弹性支座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撑头;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一端设置槽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孔并与所述撑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槽孔的之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减小托板中电子设备的震动,稳定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支座
本技术涉及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支座。
技术介绍
近代船舶的发展,除了在船舶吨位和航速方面不断有所改进外,主要是在船上应用了愈来愈多的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既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航行,又方便了船员对日益复杂和庞大的现代化船舶的管理。现代船舶上的电子设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通信导航设备;二、船舶综合管理系统;三、安全报警和应急救助设备;四、生活和娱乐用电子设备。其中,生活和娱乐用电子设备在船舶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电子装置多属于精密仪器,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颠簸容易导致电子装置的损坏,减少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支座,解决由于船舶航行过程中产生的颠簸带来电子设备的震动,引起电子设备寿命减少,甚至损坏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减震支座,包括底板、托板和弹性支座,所述弹性支座设置于所述底板表面,所述弹性支座支撑所述托板,所述弹性支座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撑头;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一端设置槽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孔并与所述撑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槽孔的之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臂被压缩后的最小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中心设置有所述弹性支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臂被压缩后的最小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座设置于所述托板的周边位置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设置第一滚轮。进一步地,所述托板的下表面设置与所述第一滚轮配合的滑道。进一步地,所述撑头设置有与沿所述槽孔的边缘滑动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压接所述槽孔的边缘。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减震支座,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托板连接的一端的震动则决定了所述托板的震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设置槽孔的一端通过撑头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故当船舶颠簸时,记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三支撑臂铰接位置处的位移为第一位移,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位移为第二位移,由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则第一位移小于第二位移,记两个上述位移的大小之差为第三距离。且由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则在受到船舶颠簸的情况下,由于第三距离的存在,以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三支撑臂铰接位置处为支点,所述第二支撑臂的末端带动所述第三支撑臂绕所述支点转动,根据杠杆的力矩平衡原理,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臂设置槽孔的一端运动的方向相反,故所述第三位移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位移的方向相反;且由于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此时记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发生的位移为第三位移,则所述第三位移的大小小于第三距离,故综上由于受到船舶颠簸,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托板的一端发生的位移大小为第三距离的大小与第三位移的大小之差,加之所述第三距离为第一位移与第二位移之差,即在受到船舶颠簸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托板的一端发生的位移小于小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位移,减小了放置在托盘内的电子设备由于船舶颠簸引起的震动的幅度,由此,通过减小放置在托盘内的电子设备由于船舶颠簸引起的震动的幅度,使得放置在托盘内的电子设备达到了减震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减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底板与所述弹性支座配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底板与所述弹性支座配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托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底板,2-托板,21-滑道,3-弹性支座,31-第一支撑臂,32-第二支撑臂,33-第三支撑臂,331-槽孔,332-第三支撑臂与第一支撑铰接位置处,333-第一滚轮,34-撑头,341-第二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的描述中,为描述得清楚和简明,并没有对图中所示的所有多个部件进行描述,附图中示出了多个部件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本技术的完全能够实现的公开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许多部件的操作都是熟悉而且明显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减震支座,包括底板1、托板2和弹性支座3,所述弹性支座3设置于所述底板1表面,所述弹性支座3支撑所述托板2,所述弹性支座3包括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第三支撑臂33和撑头34;所述第一支撑臂31为弹簧,所述第一支撑臂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臂32的一端分别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33与所述第一支撑臂31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33的一端设置槽孔331,所述第二支撑臂3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孔331并与所述撑头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33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2;所述第三支撑臂33与所述第一支撑臂31的铰接位置处332与所述槽孔331的之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支撑臂33与所述第一支撑臂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托板和弹性支座,所述弹性支座设置于所述底板表面,所述弹性支座支撑所述托板,所述弹性支座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撑头;/n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n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一端设置槽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孔并与所述撑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n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槽孔的之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托板和弹性支座,所述弹性支座设置于所述底板表面,所述弹性支座支撑所述托板,所述弹性支座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撑头;
所述第一支撑臂为弹簧,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一端设置槽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孔并与所述撑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托板;
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槽孔的之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铰接位置处与所述第三支撑臂支撑所述托板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峰李博李文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逍遥宏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