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包括桥梁主梁、桥墩、框架式的隧道结构、桥梁桩基以及变形协调桩。隧道结构位于桥梁主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桥梁主梁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所述隧道结构的隧道顶板、隧道侧墙以及隧道底板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所述两个行车通道通过隧道中墙相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桥隧共建结构通过“上桥下隧”的做法,在竖向空间上实现了桥面以及隧道的双向通行,解决了城市中征地拆迁难的问题,结构体系上则充分利用二者的受力构件,多角度降低了工程总投资。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桥隧共建结构对河道泄洪功能影响较小,可行性高,工程造价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量迅速增长,在老城区更新改造时,常需对市政基础建设进行扩容改建,常出现地面道路加宽,同时加建地下道路的情况。在跨越河流时,采用的常规做法是地面道路以桥梁形式跨河,同时在桥梁侧边修建隧道,形成复合式交通系统。此时隧道需在下穿河道前往地面道路一侧(或两侧)偏移,导致用地红线拓宽,从而出现大量征地拆迁问题。而老城区建筑密集,用地紧张,此时征地拆迁费用往往占据工程总投资的一大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复合通道越江时,用地多,征地拆迁量大,工程总投资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包括桥梁主梁、桥墩、框架式的隧道结构、桥梁桩基以及变形协调桩;所述隧道结构位于所述桥梁主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所述桥梁主梁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连成一体的隧道顶板、隧道侧墙、隧道中墙以及隧道底板;所述隧道顶板、隧道侧墙以及隧道底板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所述两个行车通道通过所述隧道中墙相隔,所述桥墩的顶端支承所述桥梁主梁,其底端与所述桥梁桩基的顶端连接;所述隧道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连接,所述隧道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的底端连接;所述隧道侧墙的两端在纵向与桥梁主梁纵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桥墩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桥梁主梁为梁式桥,所述桥梁主梁包括桥梁上部结构以及桥梁下部结构,所述桥梁主梁采用预制构件,所述桥梁下部结构采用盖梁接三根柱式桥墩的形式,两侧边的所述桥墩的中心线分别与位于两侧边的所述隧道侧墙的中心线对齐;位于中间的所述桥墩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墙的中心线对齐。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桥墩的下方均对应连接有一桥梁桩基;所述桥梁桩基的直径不小于所述桥墩直径,所述桥墩与桩基在隧道底板处连接转换;当所述桥墩直径与所述桥梁桩基直径相同时,所述桥墩与桥梁桩基的钢筋进行有效连接,所述桥梁桩基兼做隧道抗浮桩。进一步的,所述隧道侧墙的厚度不小于所述桥墩的直径,所述隧道顶板、隧道底板的厚度不小于所述隧道侧墙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隧道侧墙范围内的所述桥墩的纵向主筋及螺旋箍筋不中断,从所述隧道侧墙顶部一直延伸至隧道侧墙底部,并对所述隧道顶板的顶面以上1m范围内的纵向主筋进行箍筋加密。进一步的,所述隧道底板挑出隧道侧墙形成隧道外挑底板,所述隧道外挑底板凸出所述隧道侧墙的长度不小于0.5m与0.3倍桥梁桩基直径两者中的较大值。进一步的,所述隧道底板下方设置多个变形协调桩,所述变形协调桩的直径为0.8m~1.2m,所述变形协调桩之间的间距在纵向以及横向上均采用线性渐变值,距离所述桥梁桩基越近,所述变形协调桩之间的间距越小,距离所述桥梁桩基越远,所述变形协调桩之间的间距越大。进一步的,所述桥梁桩基及隧道底板下方的变形协调桩兼做隧道地基处理桩及抗浮桩。进一步的,所述桥隧共建结构在所述桥梁主梁两端设置轻型桥台,所述轻型桥台的桩基与所述隧道侧墙对齐,并在所述轻型桥台外侧设置分离式挡土墙,所述轻型桥台只承受竖向荷载,所述分离式挡土墙承受侧向水土压力。进一步的,所述桥梁主梁、桥墩自重作为隧道抗浮压重。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桥隧共建结构,桥梁桩基兼做隧道结构的抗浮桩,闭合的框架式隧道结构增加了桥墩的横向刚度,隧道结构位于桥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通过“上桥下隧”的做法,在一竖向空间上,实现了桥面以及隧道结构的双向通行,在空间上解决了城市中征地拆迁难的问题,结构体系上则充分利用二者的受力构件,多角度降低了工程总投资。同时,本技术提供的桥隧共建结构对河道泄洪功能影响较小,可行性高,工程造价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的纵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包括桥墩1、桥梁桩基2(兼做隧道抗浮桩)、变形协调桩3、框架式的隧道结构以及桥梁主梁51。隧道结构包括连成一体的隧道顶板41、隧道侧墙42、隧道底板43以及隧道中墙44。隧道结构位于桥梁主梁51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桥梁主梁51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隧道顶板41、隧道侧墙42以及隧道底板43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a以及行车通道b,行车通道a以及行车通道b的中间共用一堵隧道中墙44。桥墩1的顶端支承桥梁主梁51,其底端与桥梁桩基2的顶端连接;隧道顶板41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51两侧的桥墩1连接,隧道底板43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51两侧的桥墩1的底端连接;隧道侧墙42的两端纵向与桥梁纵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桥墩1连接。具体的,上述桥梁主梁51为梁式桥,桥梁主梁51包括桥梁上部结构以及桥梁下部结构。桥梁下部结构采用盖梁52接三根柱式桥墩1的形式,桥墩1的中心线与隧道侧墙42的中心线对齐。每一桥墩1的下方连接有一桥梁桩基2,即一墩一桩。桥梁桩基2直径不小于桥墩1的直径,桥墩1与桥梁桩基2在隧道底板43处连接转换,当桥墩1直径与桥梁桩基2直径相同时,桥墩1与桥梁桩基2的钢筋进行有效连接,桥梁桩基2兼做隧道抗浮桩。隧道侧墙42的厚度不小于桥墩1的直径,隧道顶板41、隧道底板43的厚度不小于隧道侧墙42的厚度。进一步的,隧道中墙44的厚度也不小于桥墩1的直径,隧道顶板41、隧道底板43的厚度也不小于隧道中墙44的厚度。隧道侧墙42范围内的桥墩1的纵向主筋及螺旋箍筋不中断,从隧道侧墙42顶部一直延伸至隧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梁主梁、桥墩、框架式的隧道结构、桥梁桩基以及变形协调桩;所述隧道结构位于所述桥梁主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所述桥梁主梁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连成一体的隧道顶板、隧道侧墙、隧道中墙以及隧道底板;所述隧道顶板、隧道侧墙以及隧道底板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所述两个行车通道通过所述隧道中墙相隔,所述桥墩的顶端支承所述桥梁主梁,其底端与所述桥梁桩基的顶端连接;所述隧道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连接,所述隧道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的底端连接;所述隧道侧墙的两端在纵向与桥梁主梁纵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桥墩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梁主梁、桥墩、框架式的隧道结构、桥梁桩基以及变形协调桩;所述隧道结构位于所述桥梁主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所述桥梁主梁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连成一体的隧道顶板、隧道侧墙、隧道中墙以及隧道底板;所述隧道顶板、隧道侧墙以及隧道底板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所述两个行车通道通过所述隧道中墙相隔,所述桥墩的顶端支承所述桥梁主梁,其底端与所述桥梁桩基的顶端连接;所述隧道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连接,所述隧道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桥梁主梁两侧的所述桥墩的底端连接;所述隧道侧墙的两端在纵向与桥梁主梁纵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桥墩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主梁为梁式桥,所述桥梁主梁包括桥梁上部结构以及桥梁下部结构,所述桥梁主梁采用预制构件,所述桥梁下部结构采用盖梁接三根柱式桥墩的形式,两侧边的所述桥墩的中心线分别与位于两侧边的所述隧道侧墙的中心线对齐;位于中间的所述桥墩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墙的中心线对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桥墩的下方均对应连接有一桥梁桩基;所述桥梁桩基的直径不小于所述桥墩直径,所述桥墩与桩基在隧道底板处连接转换;当所述桥墩直径与所述桥梁桩基直径相同时,所述桥墩与桥梁桩基的钢筋进行有效连接,所述桥梁桩基兼做隧道抗浮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侧墙的厚度不小于所述桥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倩茹,刘晓华,曹诗定,徐盼,韦彬,唐皓,谢贞明,田蕾,谢永毅,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